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86|回覆: 2

[思維啟發] 國學動態·儒學何種形態 怎樣開展

[複製鏈接]
+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8-30 18: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國學動態·儒學:何種形態 怎樣開展

李承貴教授最近推出了論文集【儒學的形態與開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6月)。此書圍繞儒學形態與儒學開展兩大議題展開,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思考,這裡擷取一二與讀者朋友分享。

其一,儒學的本體形態是人文儒學。李教授認為,儒學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義,儒家思想的傳承與發展無不以人文主義思想為中心,人文主義成為20世紀最貼切且有效的儒學詮釋方法,儒學在學科體系中由中心到邊緣的轉換正是人文儒學的凸顯,儒學體系中分離出來的諸學科都是人文主義思想的延伸、貫徹與落實,當代儒學的困境可由人文儒學的身份給予有效回應,因此,儒學的本體形態應該是『人文儒學』。其二,儒學形態是一與多的統一。李教授認為儒學的具體形態是多樣的,如經學儒學、宗教儒學、心性儒學、政治儒學、倫理儒學、哲學儒學、生活儒學等,但這些形態的儒學無不是儒家核心理念(仁義)的貫徹與落實。政治儒學通過政治形式訴求仁義,宗教儒學通過宗教形式訴求仁義,倫理儒學通過倫理道德形式訴求仁義,而不以仁義為訴求的儒學學說不能視為儒學形態,所以它們都是人文儒學的具體形式,因而儒學形態應該是一與多的統一。其三,儒學形態即是儒學開展的方式。李教授指出,儒學的開展方式無非是理論研究式、實踐落實式、詮釋賦義式、教育傳播式等,而這些開展方式都是與儒學形態為一體的。比如,經學儒學通過經學詮釋的形式傳承、發展儒學,宗教儒學通過宗教傳播的形式傳承、發展儒學,政治儒學通過政治實踐的形式傳承、發展儒學,等等。可見,儒學的形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學的開展,因而儒學開展的形式必是多樣的,而不應該局限於某一種形式。其四,儒學的開展仍然遭遇着各種困境。李教授認為,『缺乏合格的主體』與『缺乏正確的認知』是當代儒學開展道路上的兩大困境,所謂『缺乏合格的主體』是指當今儒學熱的情境下研究、宣傳和接受儒學的主體仍然存在素養、價值、人格等方面的問題,而所謂『缺乏正確的認知』,是指各個階層的人們關於儒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義理缺乏最為常識性的了解與把握。這些困境也正是當代儒學開展難於收穫積極效果的原因之一。

總之,本書由歷史到現代,由案例到理論,視域開闊,分析深入,論斷獨特,對於當下儒學復興熱潮中的『儒學形態』與『儒學開展』問題有着重要的啟示意義。

~幽魂~ 發表於 2025-7-24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儒學的形態與開展】學術述評:本體、多元與實踐路徑

李承貴教授新著【儒學的形態與開展】以『形態』與『開展』為雙軸,對儒學當代發展進行了系統性反思。其論述既承乾嘉學術之實證精神,又融匯現代學科方法論,呈現出鮮明的『返本開新』特質。本文試從學理層面評析其核心觀點,兼論當代儒學發展之可能路徑。

一、人文儒學作為本體形態的合理性
李氏以『人文儒學』為儒學本體形態,實承續徐復觀『中國人文精神』論之脈絡。考諸經典,【周易·賁卦】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論語】以『仁者愛人』為樞機,皆彰顯儒學以人文化成為根本旨歸。然需辨明者,李氏所謂『人文主義』非西方humanism之簡單對應,而是儒家『天人合一』框架下的人文關懷——其特質在於道德理性與倫理實踐的統合。此說既能解釋儒學何以貫穿經學、心性之學等多元形態,亦可回應現代性衝擊下儒學『祛魅』與『復魅』的張力。

二、一多之辨:儒學形態的辯證邏輯
書中提出『一與多的統一』形態觀,深契儒家『理一分殊』傳統。朱子曾言『萬物各具一理,萬理同出一源』,儒學諸形態恰似月映萬川:政治儒學若董仲舒『春秋大一統』之說,乃仁義之於制度建構;心性儒學若陽明『致良知』之教,乃仁義之於主體覺醒。值得注意的是,李氏特別強調『不以仁義為訴求非真儒學』,此標準實為判教之關鍵。當代諸如『儒學宗教化』『儒學法治化』等爭議,皆可據此檢視其是否偏離儒家本懷。

三、開展即形態:方法論啟示
李氏將儒學開展方式與形態視為一體,頗具洞見。以經學儒學為例,清儒戴震『由字通詞,由詞通道』的訓詁之法,既是學術形態,亦是開展策略。此論啟示我們:當代儒學創新須避免『體用割裂』。若生活儒學僅停留於理論建構而未下沉為社區禮儀實踐,則其形態終將萎縮。反觀韓國鄉校至今存續的釋奠禮,恰證明『形態』的生命力在於『開展』的持續性。

四、困境析微:主體與認知的雙重危機
所指『合格主體匱乏』問題,實關涉儒家『士君子』傳統在現代社會的斷層。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而今學院派儒者常囿於論文指標,民間傳播者或流於膚淺雞湯,此與荀子批評的『陋儒』『散儒』何異?至若『認知偏差』,則折射出近代以來知識體系更迭的代價。當【論語】被簡化為『成功學語錄』,當『克己復禮』被曲解為保守主義,儒學真精神自然晦而不彰。

結語:在返本中開新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提出『形態—開展』的分析框架,更在於揭示儒學發展的根本規律:守正方能創新。未來儒學的開展,或需在三方面着力:其一,重建『知行合一』的儒者共同體;其二,構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詮釋體系;其三,探索『制度儒學』的現代轉化路徑。唯有如此,儒學方能真正成為『活的傳統』。

(全文798字)
+
chocoba 發表於 2025-8-1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儒學形態與開展的現代詮釋芻議】

李承貴教授【儒學的形態與開展】一書,以"人文儒學"為本體論基座,統攝儒學多元形態之開展,實為當代儒學研究的重要理論突破。此論既承乾嘉學術之實證精神,復攝宋明理學之形上思辨,於當代儒學困境中開顯出一條兼具歷史縱深與現實關懷的闡釋路徑。

人文儒學之定位,實暗合【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經典命題。李教授以人文主義為儒學本體形態,非簡單比附西方humanism概念,而是直指儒家"仁者人也"(【中庸】)的核心要義。從孔子"仁學"到孟子"四端",從程朱"性即理"到陽明"致良知",儒學傳統始終以人的價值自覺為樞軸。此論既矯正了將儒學簡化為政治意識形態或宗教教條的偏頗,亦避免了現代學科分化導致的儒學碎片化危機。

儒學"一多相即"的形態觀,尤見理論創見。猶如【華嚴經】"月映萬川"之喻,仁學本體(一)必顯為政治、倫理、心性等多元形態(多)。董仲舒以陰陽五行說仁,朱子以格物窮理論仁,王艮以百姓日用證仁,皆屬"理一分殊"的儒學開展範式。李教授揭示各種形態"無不以仁義為訴求",實承續了黃宗羲【明儒學案】"一本萬殊"的學術史觀,為當代儒學多元發展提供了合法性依據。

關於儒學開展方式的論述,暗含"知行合一"的實踐智慧。經學詮釋近於"道問學",宗教傳播類乎"尊德性",政治實踐則屬"外王"路徑。李教授指出形態與開展的同一性,實與馬一浮"六藝該攝一切學術"之說遙相呼應。當代新儒家若拘守書齋考據或空談心性,恐難逃"儒門淡薄,收拾不住"(陸象山語)之困局。

所論當代困境尤具現實針對性。"主體缺失"直指儒學傳承中"人能弘道"(【論語】)的主體性危機,"認知偏差"則反映現代教育體系與傳統義理間的斷裂。此二者恰如車之兩輪:若無"誠明"之德性修養(【中庸】),則理論研究易淪為概念遊戲;若缺"格致"之理性認知(【大學】),實踐開展難免墮入民粹狂歡。

該書以"即體即用"的思維把握儒學現代轉型,其方法論啟示在於:當代儒學研究當超越"中體西用"的二元對立,在人文主義基座上重構"體用不二"的闡釋體系。昔張之洞倡"守約施博",今李教授示"一多相即",皆深諳儒學"苟日新,日日新"(【大學】)的開展之道。學者若能由此悟入,或可於當代文化重建中開闢出儒學創造性轉化的新途。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