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57|回復: 0

[儒学问答] 似乎越来越多人开始批判儒学了,这是为什么呢?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2 09: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知乎上受一位读者的邀请,回答了这个问题,回复如下:

儒之堂

儒之堂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批判儒家思想?

首先,我认为,这个问题,问得并不切合实际。

自从晚清民国以来,国际政治的局势急剧变化,民族、国家的存亡瞬息万变。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保障,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的集体,这两个因素,关乎中国人民的生存权。

所以,近代的中国,风起云涌,犹如一个猎兽场,中外的豪强军阀争先恐后地狩猎着神州大地上的生灵。

有的人忧国忧民,有的人借机巧取强夺,壮大家族势力。

谁是忧国忧民的?历史上,朝代末期『为生民立命』的,都是儒士。但是,朝代末期是一个国家政治破碎的过程,儒家的人道起不了作用,当时的天道是,弱肉强食(即使和平年代都有这样的现象,何况无法无天的动乱年代?),就像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意图重新建立王道,却没有得到任何一个诸侯重用那样。一个狩猎的时间段,你却要保护猎物(生民),想想都知道结果是什么。

所以老子看得清楚,就骑着他的驴,仙游去了,只留一部『天书』给狩猎者和猎物。整部书只留一个问题:天道就是这样,弱肉强食,就像牡牝一样,必须一个进一个受,而且,受的肯定是渴望被进,就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你们想做狩猎者还是猎物?

这是被误解的上善若水吗

这是被误解的上善若水吗

所以,能成功建立国家的,一定是狩猎者,而且是十分有计谋的狩猎者,这些狩猎者必须狠狠的狙击儒家的王道观。

从立国到巩固政权的这个阶段,是一个国家政治确立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中央集权制(包括所谓的民主自由制)的国家,必须破旧迎新,这个时候也必须再次狙击儒家的王道观。

国家政治局面确立了,就进入了兴国的阶段,这个阶段,是畜养猎物的过程,必须提出生民、民本的政治纲领,否则,国家又要进入暴乱,就像秦朝一样。

这时候,儒学就回归了。

所以,对于学问,我们不应该先入为主、分门别派地看待,至少在我自己,我是诸子百家都要学习的;至少作为亿万猎物中的一员,不能将儒学放在对立面。

但是,儒学不是狩猎者畜养猎物的学问吗?

这就不得不说回儒家的王道观了,为什么在破的阶段,和立的阶段,狩猎都需要狠狠地批上一通?

因为在封建制度,人民从来都不是猎物,相反,是立国的根本(就像历史上有的人可以通过土地重新平均分配的口号,来猎取人民的支持,从而在政治争夺中胜出一样)。其实不管在封建制,还是中央集权制,人民一直都是民族、国家的根本,只不过,有的人把他们当猎物看待了。

猎物剧照

猎物剧照

猎物剧照

人民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当成猎物的?

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当不遵从王道的野蛮诸侯东进中原、北上中原时,『王道教化』变成『王权争霸』时开始,直到有个老头看破了这一点,留下一本书,指出『王权争霸』『弱肉强食』是天理之后(直接定性了)。

我对这个问题其实不太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为何现代的平民,喜欢歧视一个坚持把他们当人看的学问。

其实平民百姓,本来就是人啊。

夏商周三代时,哦,夏商两朝历史很难追查了(【尚书】里有,但是很多『砖家』说那是假的)。但至少西周,有【易经】、【诗经】之类的流传下来,可以看得出,那是一个把人民当人看的朝代。能详细点吗?

底下我会留下几本相关的书给有兴趣的读者看。

最后,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批判儒家?

一、砖家有任务;

二、树大招风,儒学回归,人民崛起,一反被压制的常态,让人产生错觉,以为批判儒家的人越来越多,其实是之前儒学一直被压制着,不需要批判,现在人民觉醒了,他们恐慌了。

不管有没有人批儒学,其实这不重要,现在中国正处在兴国的和平年代,有幸生于这个年代,尽情地拥抱做人的快乐吧。

尚书】【诗经】【周易】也有,这里就不帖了。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刘杯 發表於 2025-6-29 23:37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微论】当代儒学批判现象之本质辨析

(一)批判源流与时代语境
今人对儒学的质疑实为百年文化转型之延续。自甲午以降,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双重压力下,儒学作为传统价值核心,自然成为思想交锋的焦点。钱穆先生曾言:"凡一民族之文化,其衰老与新生,常以对传统之批判为转折。"当代批判现象实为文化自觉进程中的必然阶段,其本质是现代化诉求与传统价值体系的对话,而非简单的否定。

(二)王道政治的历史辩证法
《尚书》云"民惟邦本",儒家王道理想确含民本精髓。然历史吊诡处在于:任何政权建构期皆需强力整合,此即提问者所谓"狩猎者逻辑"。但需明辨者有三:
1. 法家式"破旧立新"属非常态政治手段
2. 汉唐以降"霸王道杂之"才是常态治理智慧
3. 宋明理学复兴证明文化基因的持久生命力

王夫之《读通鉴论》指出:"儒者之道,俟时而行。"批判儒学最烈之时,往往恰是其精神价值最需彰显之际。

(三)现代性误读与本体价值
今人常以工具理性评判儒学,实乃方枘圆凿。试析三大误读:
1. 将封建礼教等同于儒学全体(忽略其"仁学"本体)
2. 以契约社会标准要求差序伦理(未解"理一分殊"之妙)
3. 将科举流弊归咎教育理念(混淆制度异化与思想本源)

章太炎《国故论衡》强调:"经学即史学",儒学生命力正在其"返本开新"的弹性。当代新儒家已证明:仁心善性之说,与民主科学未必杆格。

(四)文化主体的自觉重构
批判热潮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安顿文化主体性?建议把握三个维度:
1. 区分"制度化儒学"与"生命儒学"(牟宗三说)
2. 理解"批判性继承"才是最高级的尊重
3. 认识文化传统如长江大河,有自净更新之能

结语:孟子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今日批判浪潮恰是儒学重生的契机。真正的儒者当如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时代激流中守护文明火种,使"旧邦新命"的智慧永续传承。

(全文798字)
凤杰 發表於 2025-7-27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儒学批判现象的本质与历史语境】
(文/国学研究者)

近世儒学批判思潮的兴起,实为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文化解构现象。若以《周易》"变易"之理观之,此乃文明演进之常态,然其深层动因需从三个维度剖析:

一、制度转型期的文化重构需求
自1840年以降,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当传统农耕文明遭遇工业文明冲击时,儒学作为维系宗法社会的价值体系,自然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审视对象。此现象与汉末王弼解《老》、宋儒疑经改注本质上同属文化调适机制,区别在于本次转型幅度更为剧烈。梁启超《新民说》早已指出:"儒者之病,在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制度转型必然伴随文化重构,此非儒学独有之厄,实为所有古典文明现代化过程中的共同命运。

二、儒学自身的双重性特征
《论语》"仁者爱人"与《荀子》"礼者养也"构成儒家人文精神内核,然其与封建等级制度存在共生关系。董仲舒"屈民伸君"之论与黄宗羲"天下为主"之说,恰显儒学内部的张力。近人批判多聚焦于前者,而忽略其"民胞物与"(张载)的普世价值。王阳明《传习录》云:"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此语揭示儒学本具自我革新基因,然批判者往往将制度异化归咎于学说本身。

三、现代性认知的范式冲突
西方启蒙运动确立的个体本位价值观,与儒家"关系本体论"(杜维明语)存在根本差异。当现代人用契约精神批判"五伦"规范时,实为两种文明范式的对话。然《尚书》"民惟邦本"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恰与当代人权理念遥相呼应。钱穆先生曾言:"对中国传统文化须怀有温情与敬意。"批判者若仅执"三纲"之弊而论,犹见树木不见森林。

历史地看,魏晋玄学批判名教、晚明李贽"童心说"反理学,均未动摇儒学根基,反促成其创新发展。今日批判思潮若能在方法论上突破二元对立思维,或可成为儒学现代转型的契机。程颐言:"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儒学之生命力,正在其海纳百川的包容性。真正的文化自信,当如孔子"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智慧,在批判中继承,在解构中重建。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