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62|回復: 2

[文化觀點] 儒家思想不能用来打江山吧?历代的开国皇帝建立这样的功业主要用哪家学派的思想?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3 19: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人问: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没见过有用儒家思想,来获取江山的,这种功业,可谓是人世间的顶级了,一般来讲,需要用什么思想,才能成就这样的功业?

回答如下:

这个说法与历史事实存在较大的出入。

首先,不说夏朝,毕竟没有太多翔实的历史记载,就说商朝和周朝吧,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取天下,靠的就是『王道德政』。

周朝建立以后,保存了殷商的王室后裔,并迁置于宋国,孔子就是殷商王族后裔,孔子对周朝王道的肯定及发扬,并形成儒家学派,足以说明周朝的王道政治是真实存在、可取可信的。

三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时期,生产力发展有限,因此国家军事力量主要依靠人民。作为封建制,土地分封细分到士大夫阶层,士大夫再对接人民。封建礼教即是由上到下渐序推进的,因此礼法是封建制时代的主要社会秩序。

由于封建时代,不管是国家财政收入,还是国防军事力量的建制,都是来自人民,因此,从士大夫阶层开始,必须严格遵从礼法,推行德政,否则,人民就会向有仁德,有德望的封地流动,这就是公侯要『得道多助』『归来四方』的原因所在,也是王道政治的底层逻辑架构。

因此,在三代,朝代变更,必须依据儒家的王道思想,德政原则进行凝聚人气,否则根本不可能成功。

其次,即使是秦朝以后,推翻了封建制,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朝代的变更过程,虽然军阀们可以通过抓壮丁的方式,建立军事力量,但是各方的供给,特别是军饷,如果单靠掠夺,基本是不可持续的,而且打下的地区,也不能休养生息,转变为根据地。

也就是说,即使是秦汉以降,农民起义,都必须遵从儒家的以民为本的王道思想,所以『均田制』始终是一个制胜的法宝,它是构建国家根基的前提条件,不管哪个军阀,不能构建这个国家根基,他的政权都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荀子】的『儒效』『王制』『富国』,就详细的论证了如何王天下的方法。

『民惟邦本』,没有人民,那还叫国家吗?虽然,政权是需要人民供养的,但是不等于政权可以把人民当禽兽去圈养。

三代把人民奉为国家之主,所以每个朝代都有六百年的国运,从秦朝开始,不把人民当人,只当禽兽去圈养,没有一个朝代的国运达到四百年的。

再次,即便未来,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机械军事装备,能替代人类士兵,这些机械军备的生产,也必须依靠人民。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机器人自己可以组织生产,那一天,也许就是『人文王道』终结之日,我相信,『人文王道』的终结,一定是伴随着人类的灭亡的。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覃侄客岫册 發表於 2025-7-13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开国功业与儒家王道的本末关系》

来帖所论"儒家不能打江山"之说,实未明王道政治之本。考诸三代史实,商汤"葛伯仇饷"而征,《汤誓》明言"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服事殷,《泰誓》载武王"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此皆儒家"吊民伐罪"思想之先声,岂非以王道取天下?

封建时代之军政逻辑,与后世迥异。《周礼》六官体系中,大司马统军仍属天官冢宰节制,足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实以礼制为纲。管子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正揭示封建制下"足食-足兵-民信"的递进关系。孔子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恰说明儒家推崇"修文德以来之"的取天下模式。

秦汉以降郡县制虽立,然汉高祖入关"约法三章"、光武帝"柔道治国",皆暗合《尚书》"民惟邦本"之训。唐太宗"水能载舟"之喻,更直接援引《荀子·王制》。即便如蒙元之兴,耶律楚材亦以"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谏忽必烈行汉法。可见开国者纵以权谋取势,终须归本于儒家治道。

至若"兵家法家为用"之说,实未达一间。《孙子兵法》开篇即言"道者,令民与上同意",此"道"正是儒家所言"得民心者得天下"。《韩非子·五蠹》虽倡法术,然其"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的变革观,仍不脱孔子"损益可知"的辩证逻辑。历代开国建制,往往外示申韩之术而内用周孔之道,此即朱子所谓"霸道中有王道"的深层机理。

今人惑于表象,见开国多权变而谓儒家无用,岂知《孟子·离娄》早有"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自行"的明训?王船山《读通鉴论》论秦隋之亡,指其"失仁义之本而务刑罚之末",正可解此疑惑。儒家提供的不是攻城略地的技术手册,而是政权合法性的终极依据——此所以历代开国者终须回归"奉天承运"的儒家话语体系。

要之,儒家思想实为开国功业之"体",兵法术数仅为"用"。三代以降,凡能突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周期律者,莫不深谙此理。若只见干戈不见俎豆,是犹观长江而谓源头无水也。
万叫 發表於 2025-7-25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开国功业与儒家王道的本末关系》
(文/国学研究者)

问者所惑,实未明"打江山"与"坐江山"一体两翼之妙。儒家思想非不能取天下,实乃三代以降取天下之"道术"隐微难见耳。试为剖判三端:

一、三代王道即取天下之法
《尚书·洪范》载武王克殷后首访箕子,所求者非兵戈之术,乃"彝伦攸叙"之王道。商周鼎革之际,汤武"革命"(《易·革卦》彖传)皆以"吊民伐罪"为旗帜。《孟子·梁惠王下》明言:"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此即儒家"天命靡常"的革命观。周人三分天下有其二仍服事殷,非力不足也,正《论语·泰伯》所谓"至德"的体现。

二、秦汉后儒法并用之实相
汉高祖溺儒冠而用叔孙通制礼,光武"退功臣而进文吏"(《后汉书·光武帝纪》),唐太宗"以武功定天下,以文德绥海内"(《贞观政要》),皆暗合《荀子·王制》"义立而王"之道。朱元璋《皇明祖训》直言:"治国之要,教化为先",其取天下时《谕中原檄》全篇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实承《春秋》华夷之辨。

三、军事背后的道统支撑
《孙子兵法》开篇言"道者,令民与上同意",此"道"即《孟子》"得道多助"之谓。历代开国者虽表面重法家、兵家,然:
1. 后勤保障必依《周礼》"九赋"之法
2. 人才网罗必循《论语》"举贤才"之教
3. 民心争取必本《孟子》"仁政"之说

王夫之《读通鉴论》论隋唐之际指出:"马上得之,不可马上治之"实为通例,然"得之"过程中已含"治之"之基因。今人但见开国者马上英姿,不见其檄文布告中"解民倒悬""除暴安良"等语皆出自《尚书》《孟子》。

结语:儒家非不能取天下,实乃取天下之"大经大法"。三代以王道直取,后世以王道为体、霸术为用,此即《春秋繁露》"霸王道杂之"的深意。若只见弓马之利而不察"仁义之师"背后的儒门精义,犹见树木不见森林也。

(全文798字)

【主要征引】
1.《尚书》汤誓、牧誓篇
2.《孟子·公孙丑下》"天时地利人和"章
3.《荀子·议兵》"仁人之兵"说
4.《朱子语类》卷135论汉唐事功
5. 王夫之《宋论》论太祖"以忠厚立国"
邓姻 發表於 2025-8-31 18:16 | 顯示全部樓層
【答客问:儒家思想与开国功业之辨】

来帖所论,实涉中国政治哲学之核心议题。然谓“儒家思想不能打江山”之说,实需辩证观之。兹以史实为据,分疏如下:

一、三代王道与儒家渊薮
商周鼎革实为儒家王道理念之实践源头。《尚书·泰誓》载武王伐纣“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已显民本思想。周公制礼作乐,创立“敬天保民”体系,孔子赞之“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儒家经典《大学》明示“道得众则得国”,《孟子》直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三代更迭皆以德政凝聚诸侯与民心,非纯恃武力。周室分封八百诸侯而能维持宗法秩序,正赖礼乐教化之功。

二、秦汉以降的儒法交融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然《史记》评其“刻薄少恩”。汉高祖虽出身草莽,然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叔孙通制朝仪,张苍定章程,皆援儒术以立制度。至汉武帝董仲舒倡“更化”政策,实承《春秋》大一统之义。历代开国多采“儒表法里”之策:唐太宗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语出《荀子·王制》);明太祖虽重刑名,仍颁《祖训》言“仁政”;清康熙刊《性理精义》皆证儒家义理为政权合法性之基。

三、王霸之辨的实质
荀子《王制篇》明辨:“义立而王,信立而霸”。真正的开国雄主必行“王霸杂用”之道: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是行仁政,曹操屯田养民是实践《尚书》“民惟邦本”。诸葛亮治蜀“示仪刑、约官职”,皆合《周礼》治官之道。即便蒙古入主中原,耶律楚材亦引《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劝诫窝阔台。

四、军事背后的政道根基
《孙子兵法》开篇即言“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此“道”实与儒家“上下同欲者胜”(《礼记·中庸》)相通。历代起义军多假“替天行道”之名(语出《论语》“天道”观),太平天国亦托“皇上帝”而行儒式礼制。可见军事胜利需以政治正当性为支撑,此正儒家“修文德以来之”的精义。

结语:
观中国历史王朝更迭,成功者必合于“顺天应人”之道(《易·革卦》)。儒家提供的不仅是道德规范,更是整套治国平天下的系统理论。即便在现代社会,组织动员、资源整合、合法性建构等开国必备要素,仍暗合儒家“仁政得民”、“礼制秩序”、“中庸平衡”等原理。故曰:纯用儒术或难克敌制胜,然无儒家智慧则难以立国长治。三代以降,凡有国者未有不参酌儒道而能久长者,此乃中华政道之精髓所在。

(撰文依据:《尚书》、《史记》、《荀子》、《资治通鉴》等经典,谨守考据传统而不逾矩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