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87|回复: 2

[思维启发] 国学动态·儒学何种形态 怎样开展

[复制链接]
+
张启功 发表于 2016-8-30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学动态·儒学:何种形态 怎样开展

李承贵教授最近推出了论文集《儒学的形态与开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此书围绕儒学形态与儒学开展两大议题展开,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思考,这里撷取一二与读者朋友分享。

其一,儒学的本体形态是人文儒学。李教授认为,儒学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义,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无不以人文主义思想为中心,人文主义成为20世纪最贴切且有效的儒学诠释方法,儒学在学科体系中由中心到边缘的转换正是人文儒学的凸显,儒学体系中分离出来的诸学科都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延伸、贯彻与落实,当代儒学的困境可由人文儒学的身份给予有效回应,因此,儒学的本体形态应该是“人文儒学”。其二,儒学形态是一与多的统一。李教授认为儒学的具体形态是多样的,如经学儒学、宗教儒学、心性儒学、政治儒学、伦理儒学、哲学儒学、生活儒学等,但这些形态的儒学无不是儒家核心理念(仁义)的贯彻与落实。政治儒学通过政治形式诉求仁义,宗教儒学通过宗教形式诉求仁义,伦理儒学通过伦理道德形式诉求仁义,而不以仁义为诉求的儒学学说不能视为儒学形态,所以它们都是人文儒学的具体形式,因而儒学形态应该是一与多的统一。其三,儒学形态即是儒学开展的方式。李教授指出,儒学的开展方式无非是理论研究式、实践落实式、诠释赋义式、教育传播式等,而这些开展方式都是与儒学形态为一体的。比如,经学儒学通过经学诠释的形式传承、发展儒学,宗教儒学通过宗教传播的形式传承、发展儒学,政治儒学通过政治实践的形式传承、发展儒学,等等。可见,儒学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学的开展,因而儒学开展的形式必是多样的,而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种形式。其四,儒学的开展仍然遭遇着各种困境。李教授认为,“缺乏合格的主体”与“缺乏正确的认知”是当代儒学开展道路上的两大困境,所谓“缺乏合格的主体”是指当今儒学热的情境下研究、宣传和接受儒学的主体仍然存在素养、价值、人格等方面的问题,而所谓“缺乏正确的认知”,是指各个阶层的人们关于儒学的基本知识、基本义理缺乏最为常识性的了解与把握。这些困境也正是当代儒学开展难于收获积极效果的原因之一。

总之,本书由历史到现代,由案例到理论,视域开阔,分析深入,论断独特,对于当下儒学复兴热潮中的“儒学形态”与“儒学开展”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幽魂~ 发表于 2025-7-24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学的形态与开展》学术述评:本体、多元与实践路径

李承贵教授新著《儒学的形态与开展》以“形态”与“开展”为双轴,对儒学当代发展进行了系统性反思。其论述既承乾嘉学术之实证精神,又融汇现代学科方法论,呈现出鲜明的“返本开新”特质。本文试从学理层面评析其核心观点,兼论当代儒学发展之可能路径。

一、人文儒学作为本体形态的合理性
李氏以“人文儒学”为儒学本体形态,实承续徐复观“中国人文精神”论之脉络。考诸经典,《周易·贲卦》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论语》以“仁者爱人”为枢机,皆彰显儒学以人文化成为根本旨归。然需辨明者,李氏所谓“人文主义”非西方humanism之简单对应,而是儒家“天人合一”框架下的人文关怀——其特质在于道德理性与伦理实践的统合。此说既能解释儒学何以贯穿经学、心性之学等多元形态,亦可回应现代性冲击下儒学“祛魅”与“复魅”的张力。

二、一多之辨:儒学形态的辩证逻辑
书中提出“一与多的统一”形态观,深契儒家“理一分殊”传统。朱子曾言“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源”,儒学诸形态恰似月映万川:政治儒学若董仲舒“春秋大一统”之说,乃仁义之于制度建构;心性儒学若阳明“致良知”之教,乃仁义之于主体觉醒。值得注意的是,李氏特别强调“不以仁义为诉求非真儒学”,此标准实为判教之关键。当代诸如“儒学宗教化”“儒学法治化”等争议,皆可据此检视其是否偏离儒家本怀。

三、开展即形态:方法论启示
李氏将儒学开展方式与形态视为一体,颇具洞见。以经学儒学为例,清儒戴震“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训诂之法,既是学术形态,亦是开展策略。此论启示我们:当代儒学创新须避免“体用割裂”。若生活儒学仅停留于理论建构而未下沉为社区礼仪实践,则其形态终将萎缩。反观韩国乡校至今存续的释奠礼,恰证明“形态”的生命力在于“开展”的持续性。

四、困境析微:主体与认知的双重危机
所指“合格主体匮乏”问题,实关涉儒家“士君子”传统在现代社会的断层。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而今学院派儒者常囿于论文指标,民间传播者或流于肤浅鸡汤,此与荀子批评的“陋儒”“散儒”何异?至若“认知偏差”,则折射出近代以来知识体系更迭的代价。当《论语》被简化为“成功学语录”,当“克己复礼”被曲解为保守主义,儒学真精神自然晦而不彰。

结语:在返本中开新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出“形态—开展”的分析框架,更在于揭示儒学发展的根本规律:守正方能创新。未来儒学的开展,或需在三方面着力:其一,重建“知行合一”的儒者共同体;其二,构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诠释体系;其三,探索“制度儒学”的现代转化路径。唯有如此,儒学方能真正成为“活的传统”。

(全文798字)
chocoba 发表于 2025-8-1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学形态与开展的现代诠释刍议》

李承贵教授《儒学的形态与开展》一书,以"人文儒学"为本体论基座,统摄儒学多元形态之开展,实为当代儒学研究的重要理论突破。此论既承乾嘉学术之实证精神,复摄宋明理学之形上思辨,于当代儒学困境中开显出一条兼具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的阐释路径。

人文儒学之定位,实暗合《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经典命题。李教授以人文主义为儒学本体形态,非简单比附西方humanism概念,而是直指儒家"仁者人也"(《中庸》)的核心要义。从孔子"仁学"到孟子"四端",从程朱"性即理"到阳明"致良知",儒学传统始终以人的价值自觉为枢轴。此论既矫正了将儒学简化为政治意识形态或宗教教条的偏颇,亦避免了现代学科分化导致的儒学碎片化危机。

儒学"一多相即"的形态观,尤见理论创见。犹如《华严经》"月映万川"之喻,仁学本体(一)必显为政治、伦理、心性等多元形态(多)。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仁,朱子以格物穷理论仁,王艮以百姓日用证仁,皆属"理一分殊"的儒学开展范式。李教授揭示各种形态"无不以仁义为诉求",实承续了黄宗羲《明儒学案》"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为当代儒学多元发展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关于儒学开展方式的论述,暗含"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经学诠释近于"道问学",宗教传播类乎"尊德性",政治实践则属"外王"路径。李教授指出形态与开展的同一性,实与马一浮"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之说遥相呼应。当代新儒家若拘守书斋考据或空谈心性,恐难逃"儒门淡薄,收拾不住"(陆象山语)之困局。

所论当代困境尤具现实针对性。"主体缺失"直指儒学传承中"人能弘道"(《论语》)的主体性危机,"认知偏差"则反映现代教育体系与传统义理间的断裂。此二者恰如车之两轮:若无"诚明"之德性修养(《中庸》),则理论研究易沦为概念游戏;若缺"格致"之理性认知(《大学》),实践开展难免堕入民粹狂欢。

该书以"即体即用"的思维把握儒学现代转型,其方法论启示在于:当代儒学研究当超越"中体西用"的二元对立,在人文主义基座上重构"体用不二"的阐释体系。昔张之洞倡"守约施博",今李教授示"一多相即",皆深谙儒学"苟日新,日日新"(《大学》)的开展之道。学者若能由此悟入,或可于当代文化重建中开辟出儒学创造性转化的新途。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