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64|回復: 0

鱼腥草的药用价值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05-4-26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美食中国
鱼腥草 属三白草科植物。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乔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 。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 B: T! i# \# r( L
≮美食性昧 ≯
' ^1 B  `# }4 T0 ^
: }% V5 P! N: c7 g 辛、寒凉。
$ w& m3 o" D7 b- P ≮美食成分 ≯ 5 O) b& V) T6 `+ n4 J  b! |5 N

+ b1 M* W! z% ~ 全草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甲基正壬酮,月桂油烯,辛酸及月桂醛等,具有特殊臭气。此外尚含有刺激性的蘸菜碱。叶含槲皮甙。花穗及果穗含有异槲 皮甙。
$ v8 h' G5 B# K0 j* h- M ≮美食功效 ≯
9 c! x  ], ]9 l3 F
  h% r6 t, c8 }- U" [ 内服有利尿、解毒、消炎、排脓、祛痰作用。据近年研究,本品水煎剂,粉剂,注射剂,对肝脏出血有良好止血作用,此值得进一步研究。又据中医临床经验证明,对肺脓疡,痈节等化脓性炎症有效。生嚼根茎,能缓解冠心病的心绞痛。
; O' c# Z! @( f. K+ S% } 柿痈吐脓痰:  t+ G% U+ y0 v. J: n8 H
; D- J+ x9 B" J. N
鲜草洗净,炒作菜吃。或用鱼腥草36克 (鲜草),桔梗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c5 a  s: H- }2 f& U7 s 肺热咳嗽,咯痰带血 (包括急性支气管炎、肺结核):3 K: x$ K5 d& P. i& n* [

" v. K5 Q5 @  M( p; p 鱼腥草18克 (鲜草36克),甘草6克,车前草30克,水煎服。% b$ t2 u0 v. f% L0 a
小儿高热惊风,大人肺炎,热咳气急:
0 q+ t# m  _% Z* U  w! A* B! W# N8 O6 L, J9 N' H5 Y
鱼腥草、黄荆条各30克,钩藤9克,水煎服,小儿酌减。
0 |# G/ }3 x+ c6 d" [7 T 遍身生疮 (包括多发性痈疗等):
5 D, T7 l" J& ?- w# V# B
8 v0 M2 a; K: H" G* _! p" A 鱼腥草嫩叶和米粉做成饼,油煎食之。
% d' @3 }3 N1 }0 x- ]9 o- x# l 痈疖发背,疔疮肿毒:
3 ^. Q. z8 J3 u& ^/ [9 @
9 U: U$ H8 U% L* p7 E: E% z( k8 B 不拘已溃未溃,可用湿纸包裹鲜鱼腥草,置于灰火中煤熟,取出捣烂,涂敷患处。
9 P/ A* a- b; m+ |% @ 黄疸发热 (包括胆囊炎等):
% b, _% g3 `3 G5 O
' H+ `0 a, i! A9 Y9 } 鱼腥草150~180克,水煎温服,据称疗效颇佳。! U4 c1 Z6 m8 p; O7 E
心脏病,心绞痛,心痛撤背:6 F& e1 S9 V, K9 F1 F3 M
. B1 m* f; E2 w2 d, J8 g. @
鲜鱼腥草的茎每次用1~2寸放口中生嚼,一日2~3次,不但能缓解疼痛,持续久服亦有治愈的病例。
9 w1 I& ?" h8 P; y% @' Q) _5 k 妇女子宫内膜炎,宫颈炎,附件炎,赤白带下腥臭,下腹痛等:. M% M) W: B6 F8 d
: }2 {7 f! g. U- P4 i
鱼腥草30~60克 (鲜草加倍),蒲公英、忍冬藤各30克,水煎服。
* p0 Q  J+ o4 z. |7 @ 痧症腹胀,小儿疳积,食伤不化,腹痛泻痢:/ m  \3 k8 w' i; w7 o
4 e9 j( i4 D9 u; Q/ H* ]
鲜叶或全草洗净捣汁,每次用半调匙。温开水冲服。
" u3 j$ v- O& |. F9 S 痈疽不破头、脓排不出:  t# H! J/ I9 x- ?! p- }
, b* L9 c9 E) X: _
将此草捣烂、涂贴于患部能出脓,故此草又名"代刀草"。(枪珠、弹片、竹签、木刺进入肌肉,即以湿纸包裹本品,于火中煤熟,捣烂敷贴之,有吸出弹片、签、刺之功)。
5 Q: m$ q+ s' G$ ^8 S1 x+ v) J1 n 项疽搭背,脓栓不出:
. [" X& b1 o, k: l" v$ W4 z0 [' T% s5 U& g: R) J& B# j
湿纸包裹鲜草,于灰火中娘熟,捣烂敷于患部,可吸出脓液,并有止血止痛、消炎防腐之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