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470|回復: 1

[医药临床] 温阳清热法治阳虚发热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12-23 09: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彭某,女,27岁,2014年1月24日初诊。

主诉 反复发热一个月,忽高忽低,在当地小诊所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予抗生素、鱼腥草等药物输液治疗,发热不减,反而出现四肢末端发冷、汗多畏风、身热欲近衣被、倦怠无力、口淡乏味、大便溏稀,平素血压偏低,腰膝怕凉,有痛经史,末次月经量少、色暗,二天经尽。观其面色白光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依据舌脉症候,结合考虑患者素体阳虚,此次发热正值寒冷季节,又输注大量液体,内寒外寒如雪上加霜,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出现身热反欲近衣被之真寒假热症。治宜温阳散寒,调和营卫。方选温阳清热汤治疗。

处方 生麻黄10克,熟附子15克(先煎),细辛6克,炒白芍30克,桂枝20克,人参10克(单煎),紫苏叶30克,甘草10克。嘱其先煎附子1小时,再纳入其他药材煎煮,人参单独煎煮,二汁混合,分三次饭后温服。并嘱其药渣可在体温升高时煎煮泡脚用,注意休息,汗后避风寒,多喝温水,饮食清淡,少吃生冷、辛辣、油腻食品,避免精神紧张,保持大便通畅。

2014年1月29日二诊 服药后自觉身体有温热感,但测体温均在37℃以下,体力增,精神爽,饮食、二便基本正常。因考虑临近年关,患者不愿服药,遂嘱其饮食调理,病未再发。

温阳清热汤方由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化裁,两方皆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少阴病阳气虚寒兼有表证,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症,再配以紫苏叶解表,人参扶正,在发汗散寒之中予以温经助阳,使外感之寒邪得以表散,内损之阳得以固护,浮阳内返,虚火归元,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阴阳协调,发热自愈。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沙舟 發表於 2025-6-7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温阳清热法辨治阳虚发热案析义》

本案呈现典型少阴病真寒假热证候,其辨治思路深契仲景心法,今从经方配伍与病机转化角度析论如下:

一、病机枢要
患者素体阳虚(腰膝怕凉、痛经史),复感寒邪,更因输液寒凉直折中阳,形成"阴盛格阳"之局。《伤寒论》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正与此合。其发热欲近衣被、汗多畏风,实为阳气浮越之象,与阳明实热之"身热不欲近衣"形成鲜明对比。脉沉细无力乃少阴病本脉,舌淡苔白更佐证阳虚本质。

二、方药精析
1.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少阴表里双解之剂:附子温少阴之里(先煎减毒),麻黄开太阳之表,细辛贯通表里,三味相伍暗合"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旨。现代药理证实附子有效成分乌头碱需久煎转化,本案先煎之法深得古意。

2. 桂枝汤调和营卫:倍用白芍(30克)与桂枝相配,既制麻黄发汗之峻,又寓"桂枝加芍药汤"义以温通血脉。苏叶用量达30克,取其辛温解表兼和胃气,较之藿香更宜阳虚之体。

3. 人参单煎妙用:遵《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法,保其益气固脱之效。现代研究显示人参皂苷久煎易破坏,分煎混合之法兼顾传统与现代认知。

三、治法启示
1. "温阳清热"实为"引火归原":通过温补下元使浮阳内敛,较之单纯退烧更合"治病求本"之则。此与李东垣甘温除热法异曲同工。

2. 外治法运用之巧:药渣泡脚既节约药材,又通过足少阴肾经引药归经。此乃融合《理瀹骈文》外治思想之实践。

四、临证要点
1. 真寒假热鉴别关键:当察其渴饮(口淡)、二便(溏稀)、舌脉(淡嫩)等内在指征,不可惑于表面热象。

2. 现代诊疗启示:抗生素属中医寒凉之品,本案提示对反复发热患者,当详辨体质,避免"虚虚"之戒。

结语:此案完美诠释了《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诊疗智慧。仲景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医者当于纷繁症状中把握阴阳纲领,方不致误治。
江决 發表於 2025-7-10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温阳清热法辨治阳虚发热案析义》

本案乃典型少阴病真寒假热证,体现了"治病求本"的经方思维。患者虽现发热之标,然四肢逆冷、欲近衣被、脉沉细无力等症,实为少阴阳虚之本质。《伤寒论》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正合此证机要。

立方之妙在于三法并施:其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取附子大辛大热振颓阳,细辛启肾气达表,麻黄开腠理逐邪;其二借桂枝汤调和营卫,其中桂枝用量倍于芍药,取其温通之力;其三佐紫苏叶辛温解表,人参益气固本。此三方化合,暗合《内经》"阳密乃固"之旨,使浮越之阳得以下归命门。

煎服法尤具深意:附子先煎减其毒性,人参另炖保其元气,药渣泡脚乃"内服外透"之法。医嘱"汗后避风寒"等调摄事项,实本《伤寒论》"服桂枝汤啜热粥"之遗意,体现"药食同调"的整体观。

此案启示有三:首辨真假热当察舌脉神色,本案面白光白、舌淡苔白即是真寒铁证;次论选方须参合时令,冬月阳虚感寒,非辛温重剂不能建功;再言治疗贵在守法,患者初效即停药,虽得暂安,然阳虚体质未彻调,痛经宿疾犹存,诚为遗憾。

今人治发热多囿于"炎"字,妄投寒凉,此案可作当头棒喝。仲景之学,重在辨证,寒热真假之间,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学者当于脉证细微处着力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