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提问
- 共享声明: 提交问题生成答案后将共享到平台,其他用户可看到您的提问,开通VIP会员可关闭共享;
- 免责声明: 本平台旨在开源共享精神,请勿发布敏感信息,任何违法信息我们将移交公安机关;
尔雅
2025-5-6 18:45 来自 ctNAnd 发布@ 有偿问答
《尔雅》作为中国最早的训诂学著作,其价值不仅在于语言解释,更蕴含先秦至汉初的文化认知体系。本分析将从文本结构、训诂方法、历史定位三个维度展开专业探讨。
一、文本结构的系统性特征
《尔雅》十九篇呈现严谨的知识分类逻辑:
1. 前四篇(释诂至释言)采用"同训法",如"初、哉、首、基...始也"以核心词统摄43个同义词
2. 中八篇(释亲至释水)建立空间认知模型,其亲属称谓系统包含"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级分类
3. 后七篇(释草至释畜)的生物分类体现"草-木-虫-鱼-鸟-兽-畜"的生态链认知
二、训诂方法的范式意义
1. 义界法的开创性运用:如"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释亲)
2. 方言雅言对照体系:保存了齐语"粲"与雅言"餐"的对应关系(释言)
3. 名物训释的实证倾向:释兽篇区分"兕似牛,犀似豕"的形态差异
三、历史定位的再思考
1. 成书过程反映的知识整合:考古发现证实其部分内容与商代甲骨文训诂存在承继关系
2. 汉代经学地位的奠定:郑玄注《三礼》引《尔雅》达217次,形成"雅学"传统
3. 现代语言学价值:释宫篇"楣谓之梁"与战国楚简《天子建州》可互证建筑术语演变
建
一、文本结构的系统性特征
《尔雅》十九篇呈现严谨的知识分类逻辑:
1. 前四篇(释诂至释言)采用"同训法",如"初、哉、首、基...始也"以核心词统摄43个同义词
2. 中八篇(释亲至释水)建立空间认知模型,其亲属称谓系统包含"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级分类
3. 后七篇(释草至释畜)的生物分类体现"草-木-虫-鱼-鸟-兽-畜"的生态链认知
二、训诂方法的范式意义
1. 义界法的开创性运用:如"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释亲)
2. 方言雅言对照体系:保存了齐语"粲"与雅言"餐"的对应关系(释言)
3. 名物训释的实证倾向:释兽篇区分"兕似牛,犀似豕"的形态差异
三、历史定位的再思考
1. 成书过程反映的知识整合:考古发现证实其部分内容与商代甲骨文训诂存在承继关系
2. 汉代经学地位的奠定:郑玄注《三礼》引《尔雅》达217次,形成"雅学"传统
3. 现代语言学价值:释宫篇"楣谓之梁"与战国楚简《天子建州》可互证建筑术语演变
建
资治通鉴
2025-4-30 10:15 来自 张泽俊雄 发布@ 有偿问答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编年体通史之一,由北宋司马光主撰,历时十九年完成。全书上起战国(前403年),下迄五代(959年),涵盖十六朝1362年史事,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宗旨,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集大成之作。以下从编纂背景、体例特点、思想内核、历史价值及现代启示五个维度展开专业分析:
---
一、编纂背景:时代需求与学术积淀的融合
1. 政治动因
北宋积贫积弱,王安石变法引发党争。司马光以史为谏,试图通过系统梳理历代治乱经验,为君主提供施政镜鉴。神宗赐名“资治通鉴”,彰显其“有资于治道”的核心目标。
2. 学术基础
继承《左传》编年传统,整合《史记》至《旧五代史》等正史素材,参酌野史、文集、碑志等322种文献。采用考异法(《通鉴考异》三十卷)确立严谨的史料批判体系,开创“长编-定稿”二级编纂流程。
---
二、体例创新:编年史书写的范式突破
1. 时间维度
以年、月、日为序,首创“目录”三十卷与“考异”并行的辅助系统,解决编年体事件割裂问题。如记载赤壁之战时,通过连续条目呈现战前外交、战役过程与战后影响。
2.
---
一、编纂背景:时代需求与学术积淀的融合
1. 政治动因
北宋积贫积弱,王安石变法引发党争。司马光以史为谏,试图通过系统梳理历代治乱经验,为君主提供施政镜鉴。神宗赐名“资治通鉴”,彰显其“有资于治道”的核心目标。
2. 学术基础
继承《左传》编年传统,整合《史记》至《旧五代史》等正史素材,参酌野史、文集、碑志等322种文献。采用考异法(《通鉴考异》三十卷)确立严谨的史料批判体系,开创“长编-定稿”二级编纂流程。
---
二、体例创新:编年史书写的范式突破
1. 时间维度
以年、月、日为序,首创“目录”三十卷与“考异”并行的辅助系统,解决编年体事件割裂问题。如记载赤壁之战时,通过连续条目呈现战前外交、战役过程与战后影响。
2.
论语集释
2025-4-30 08:44 来自 暮日冰城 发布@ 有偿问答
《论语集释》作为传统经学研究的核心文献之一,其价值不仅在于辑录历代注疏,更在于呈现了儒学诠释史的演变脉络。本文将从版本源流、注释体系、思想诠释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并针对现代研究提供方法论建议。
一、版本系统与文献学考察
1. 程树德《论语集释》的底本选择
(1)以何晏《论语集解》为纲,兼采皇侃《义疏》、邢昺《注疏》体系
(2)朱子《集注》系统的批判性吸收
(3)清代考据学派成果的整合(刘宝楠《正义》、毛奇龄《稽求篇》等)
2. 重要异文考辨案例
"学而时习之"之"时"字:
- 郑玄注"时"为"日中之时"
- 皇侃释为"时节"
- 朱子解作"时常"
- 王念孙考证为"适时"
二、注释体系的层级建构
1. 经学解释范式演变
(1)汉唐注疏:名物训诂为主(如"瑚琏"考)
(2)宋明理学:心性论阐释("克己复礼"章)
(3)清代朴学:文字音韵考证("宰我问三年丧"章)
2. 跨文本互证方法
《为政》"六十而耳顺":
- 郑玄引《乐记》"耳聪目明"
- 王肃关联《孟子》"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 戴震通过声训证"耳"当为"尔"
三、核心命题的诠释冲突
1. "仁"的多元阐释
(1)马融"爱
一、版本系统与文献学考察
1. 程树德《论语集释》的底本选择
(1)以何晏《论语集解》为纲,兼采皇侃《义疏》、邢昺《注疏》体系
(2)朱子《集注》系统的批判性吸收
(3)清代考据学派成果的整合(刘宝楠《正义》、毛奇龄《稽求篇》等)
2. 重要异文考辨案例
"学而时习之"之"时"字:
- 郑玄注"时"为"日中之时"
- 皇侃释为"时节"
- 朱子解作"时常"
- 王念孙考证为"适时"
二、注释体系的层级建构
1. 经学解释范式演变
(1)汉唐注疏:名物训诂为主(如"瑚琏"考)
(2)宋明理学:心性论阐释("克己复礼"章)
(3)清代朴学:文字音韵考证("宰我问三年丧"章)
2. 跨文本互证方法
《为政》"六十而耳顺":
- 郑玄引《乐记》"耳聪目明"
- 王肃关联《孟子》"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 戴震通过声训证"耳"当为"尔"
三、核心命题的诠释冲突
1. "仁"的多元阐释
(1)马融"爱
《论语集释》
2025-4-30 08:42 来自 暮日冰城 发布@ 有偿问答
解构与重构:《论语集释》的诠释迷宫与经典再生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经典注释传统中,《论语集释》占据着一个独特而关键的位置。这部由清代学者程树德倾注二十年心血编纂的巨著,不仅是对《论语》文本的简单注解,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两千年诠释智慧的"诠释史"。当我们打开这部厚重的著作,迎面而来的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从汉魏到明清数十位重要注释家的观点交锋,构成了一个多声部的诠释交响曲。这种独特的编纂体例,使《论语集释》成为研究中国传统诠释学不可绕过的里程碑,同时也为我们今天重新理解《论语》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论语集释》的学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其"集释"的方法论意义上。程树德并非简单地罗列各家注释,而是通过精心的选择与编排,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诠释空间。他将所收集的注释分为"集解"、"集注"、"别解"、"余论"等十类,每一类代表一种特定的诠释角度或历史层次。这种分类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诠释学的自觉——意识到不同时代的解读者带着各自的前理解与问题意识接近经典,从而形成了多元的解读可能。在"集解"部分,我们能看到汉代经学家如郑玄、何晏等人重视名物训诂的朴实风格;"集注"部分则集中了朱熹等宋代理学家注重义理阐发的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经典注释传统中,《论语集释》占据着一个独特而关键的位置。这部由清代学者程树德倾注二十年心血编纂的巨著,不仅是对《论语》文本的简单注解,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两千年诠释智慧的"诠释史"。当我们打开这部厚重的著作,迎面而来的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从汉魏到明清数十位重要注释家的观点交锋,构成了一个多声部的诠释交响曲。这种独特的编纂体例,使《论语集释》成为研究中国传统诠释学不可绕过的里程碑,同时也为我们今天重新理解《论语》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论语集释》的学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其"集释"的方法论意义上。程树德并非简单地罗列各家注释,而是通过精心的选择与编排,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诠释空间。他将所收集的注释分为"集解"、"集注"、"别解"、"余论"等十类,每一类代表一种特定的诠释角度或历史层次。这种分类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诠释学的自觉——意识到不同时代的解读者带着各自的前理解与问题意识接近经典,从而形成了多元的解读可能。在"集解"部分,我们能看到汉代经学家如郑玄、何晏等人重视名物训诂的朴实风格;"集注"部分则集中了朱熹等宋代理学家注重义理阐发的
千字文
2025-4-27 17:27 来自 贯之 发布@ 有偿问答
蒙学经典的现代解码:《千字文》的深层结构与文化密码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蒙学典籍中,《千字文》以其独特的编纂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历经一千五百余年而不衰。这部由南朝梁代周兴嗣奉敕编纂的千字韵文,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识字课本,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化百科全书。本文将从《千字文》的编纂背景、文本结构、思想内涵、教育价值及现代意义五个维度,对这一蒙学经典进行全面剖析,揭示其作为文化基因载体的深层价值。
一、绝妙编纂:政治任务与文学天才的完美结合
《千字文》的诞生源于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据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萧衍为教育诸王,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拓取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交由散骑侍郎周兴嗣编成韵文。这一编纂背景决定了《千字文》先天具备双重特性:文字的限制性与表达的完整性。周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的传说,虽未必完全可信,却生动反映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
从文献学角度考察,《千字文》的编纂体现了南北朝时期"类书思维"的影响。类书作为一种分类辑录资料的工具书,在魏晋南北朝得到长足发展。《千字文》实质上是一种微型类书,它将天文、地理、历史、伦理、教育、农事等知识浓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蒙学典籍中,《千字文》以其独特的编纂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历经一千五百余年而不衰。这部由南朝梁代周兴嗣奉敕编纂的千字韵文,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识字课本,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化百科全书。本文将从《千字文》的编纂背景、文本结构、思想内涵、教育价值及现代意义五个维度,对这一蒙学经典进行全面剖析,揭示其作为文化基因载体的深层价值。
一、绝妙编纂:政治任务与文学天才的完美结合
《千字文》的诞生源于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据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萧衍为教育诸王,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拓取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交由散骑侍郎周兴嗣编成韵文。这一编纂背景决定了《千字文》先天具备双重特性:文字的限制性与表达的完整性。周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的传说,虽未必完全可信,却生动反映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
从文献学角度考察,《千字文》的编纂体现了南北朝时期"类书思维"的影响。类书作为一种分类辑录资料的工具书,在魏晋南北朝得到长足发展。《千字文》实质上是一种微型类书,它将天文、地理、历史、伦理、教育、农事等知识浓
中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吗
2025-4-19 22:23 来自 延章 发布@ 有偿问答
中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吗?
(专业分析报告)
一、引言:历史必然性的哲学辨析
1.1 历史决定论与偶然性的理论分野
• 黑格尔"理性的狡计"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关联
• 汤因比"挑战-应战"模式对文明兴衰的解释力
1.2 中国特殊论的理论陷阱
• 避免陷入"例外主义"的认知偏差
• 李约瑟难题的现代诠释:制度创新与技术革命的辩证关系
二、文明基因的历史溯源(公元前221-1840)
2.1 大一统国家的制度优势
• 秦汉郡县制与文官系统的早熟性
• 科举制度的社会流动功能(基于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的量化研究)
2.2 经济基础的持续性特征
• 宋代"商业革命"与斯波义信的市场圈理论
• 彭慕兰《大分流》中的长江三角洲对标分析
2.3 文化韧性的形成机制
• 钱穆所述"和合文化"的三重维度
• 许倬云提出的"天下体系"包容性特征
三、近代转型的路径依赖(1840-1949)
3.1 被迫现代化的制度反应
• 曾国藩幕府的技术官僚孵化功能
• 盛宣怀个案中的官督商办体制困境
3.2 社会资本的重组过程
• 杜赞奇"文化权力网络"的近代嬗变
• 沪上买办群体的双重文化代理人角
(专业分析报告)
一、引言:历史必然性的哲学辨析
1.1 历史决定论与偶然性的理论分野
• 黑格尔"理性的狡计"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关联
• 汤因比"挑战-应战"模式对文明兴衰的解释力
1.2 中国特殊论的理论陷阱
• 避免陷入"例外主义"的认知偏差
• 李约瑟难题的现代诠释:制度创新与技术革命的辩证关系
二、文明基因的历史溯源(公元前221-1840)
2.1 大一统国家的制度优势
• 秦汉郡县制与文官系统的早熟性
• 科举制度的社会流动功能(基于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的量化研究)
2.2 经济基础的持续性特征
• 宋代"商业革命"与斯波义信的市场圈理论
• 彭慕兰《大分流》中的长江三角洲对标分析
2.3 文化韧性的形成机制
• 钱穆所述"和合文化"的三重维度
• 许倬云提出的"天下体系"包容性特征
三、近代转型的路径依赖(1840-1949)
3.1 被迫现代化的制度反应
• 曾国藩幕府的技术官僚孵化功能
• 盛宣怀个案中的官督商办体制困境
3.2 社会资本的重组过程
• 杜赞奇"文化权力网络"的近代嬗变
• 沪上买办群体的双重文化代理人角
AI工具对《资治通鉴》的分析如何
2025-3-28 10:12 来自 17888823683 发布@ 有偿问答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编年体通史巨著,由北宋司马光领衔编纂,历时十九年完成(1065-1084)。全书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以下从编纂背景、史学价值、政治智慧、现代启示四个维度展开专业分析:
一、编纂背景与核心理念
1. 政治动因
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促使司马光通过历史编纂寻求治国良方。其《进资治通鉴表》明确"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宗旨,直接呼应宋神宗"欲知历代治乱兴亡之迹"的敕命。
2. 方法论突破
采用"丛目-长编-定稿"三级编纂体系:
- 丛目阶段:摘录史料原文,按时间排序
- 长编阶段:考异辨伪,形成初稿
- 定稿阶段:文字锤炼,终成定本
现存《资治通鉴考异》30卷展现严谨的史料批判精神。
二、史学价值解析
1. 编年体例的创新
| 比较项 | 《春秋》 | 《资治通鉴》 |
|--------------|-
一、编纂背景与核心理念
1. 政治动因
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促使司马光通过历史编纂寻求治国良方。其《进资治通鉴表》明确"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宗旨,直接呼应宋神宗"欲知历代治乱兴亡之迹"的敕命。
2. 方法论突破
采用"丛目-长编-定稿"三级编纂体系:
- 丛目阶段:摘录史料原文,按时间排序
- 长编阶段:考异辨伪,形成初稿
- 定稿阶段:文字锤炼,终成定本
现存《资治通鉴考异》30卷展现严谨的史料批判精神。
二、史学价值解析
1. 编年体例的创新
| 比较项 | 《春秋》 | 《资治通鉴》 |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如何铸牢
2021-1-13 22:12 来自 懋基 发布@ 有偿问答
<p style="text-align: right;color:#c0c0c0"><sup>本帖为悬赏帖,被选为最佳答案的回答,将获得100钱币,相当于人民币10元,可用于阅读国学经典电子书的VIP章节。</sup></p><p>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观,离不开依法治国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的建立及巩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102711</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h2>科学发展观</h2><p>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树立全面的,统筹协调的,且可持续的发展观。</p><p>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代表神权的宗教思想,代表物质的资本主义思想等不得凌驾于人文精神之上。</p><p>其基本要求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现代化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又要求与时俱进的唯物史观。</p><p>其
中医是真是假?中医都是假的吗?
2019-8-18 08:52 来自 卧龙堡主 发布@ 有偿问答
<p>福多多中医馆真的假的?前几天有个朋友这样问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我也不认识这个福多多中医馆。</p><div align="center">100462<br>老中医是真是假</div><p>以前我们看中医,总是先问一句中医是不是科学,现在一般人不问了,因为国家在大力扶植中医,及中医教育。但却问了个新问题:某某老中医是真是假。比如:王繁强中医是假的吗?郭迎新中医是真是假?何炳清老中医是真是假?鲍氏正威中医是真是假?罗兰中医去皱是真是假?中医陈勋奇是真是假?等等。</p><p>很多人一开始对中医抱着很高的期待,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后,逐渐对中医丧失信心,甚至直接认为:中医都是假的。</p><div align="center">100461<br>中医都是假的吗</div><p>为什么会这样呢?</p><p>刚看到一篇文章:<a href="thread-4727-1-1.html">干祖望:还中医本来真面目</a>,里面有谈到社会上混淆了很多假中医:<font
玻璃是谁发明的
2019-3-27 00:36 来自 懋基 发布@ 有偿问答
<p>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玻璃是西方人发明的,而且是在一次偶然事件中发现了玻璃。这种说法具体是,古代西方人在一次偶然的野外篝火中,发现了沙子被火融化后,形成了玻璃态的物质,然后西方发明家通过多次的实验,最终发明了可以熔炼出纯质透明玻璃的技术。然而,这种说法有致命缺憾,即篝火无法产生玻璃态物质熔融所需的最低温度,1200摄氏度。</p><p>后来又出现了一种说法,即玻璃是古埃及人发明的。与前面的说法相同的是,玻璃态物质都是沙漠里的沙子熔融所成,而不同的是,“篝火”变成了“陨石坠落产生1800摄氏度高温”。</p><p>完善过的说法比较靠谱,但仍然有缺憾:古埃及人如何去产生1800度左右的高温?</p><p>同时,这种说法有两个特征,一,玻璃发明是偶然的,没有后期发明纯质玻璃的需求,二,发现玻璃态物质只能与沙子产生联系,符合埃及的地理环境,同时否定了中国最先发明玻璃的可能性。</p><p>坚信这种说法的,网络上广泛流传的,有两大理由,一,《十洲记》:“<font color="#c0c0c0">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
肉身佛像为什么不腐烂
2019-3-22 22:04 来自 懋基 发布@ 有偿问答
<div class="quote"><blockquote>肉身佛骗局 再高明,肉身坐缸失败案例 应该总是不少的。</blockquote></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98897</div><p>我们时常能阅读到一些关于佛教和尚圆寂<font color="#c0c0c0">即死掉</font>后,“坐化”成不腐肉身的新闻,并以此宣扬这个和尚生前修行功德圆满。甚至有些编辑为了吸引眼球,故作玄虚的声称,现代科学都无法解释,然后列举某某和尚<font color="#c0c0c0">如广东韶关南华寺六祖慧能、福建章公六全祖师</font>死了千年,肉身还不腐败掉。</p><p>要说千年不腐,自然是真实的,但要说现代科学都无法解释,就有点哗众取宠,甚至“无知”了。初中生物知识就介绍到了,生物死亡后尸体腐败,其原因除了自身新陈代谢停止,失去活性的内因,还有微生物分解的外因。本来“无-有-无”才是正常的自然规律,不知为何和尚们却把违反自然规律当作“功德圆满”的结果,并
夫妻关系
2019-2-26 00:13 来自 南丘 发布@ 有偿问答
<p>如何处理好夫妻关系?</p><p>谚语有云,<b>家和万事兴</b>。夫妻关系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家庭的基础,然而,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家庭却都存在“家庭暴力”这样的现象,严重的制约着家庭家族的兴旺发达。</p><p>要处理好夫妻关系,我们就要先去了解清楚,什么是夫妻关系。</p><p>夫妻关系的定义,一直是困扰笔者心头的疑问。</p><p>法律上,夫妻关系只是一纸证明,上面写着“双方都有<b>向对方要求性生活的权利</b>”;而道德上,夫妻关系却维系着家庭伦理的根本,夫妻之间一直充斥着<b>“男耕女织”“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相依为命”“香火传承”“光宗耀祖”</b>等传统理想。</p><div align="center">98443</div><p>在西方宗教中,夫妻关系被拆为男女关系,平等而相互独立,夫妻一起生活只是为了合法的满足双方的生理需求而已;而在华夏文化中,夫妻关系则从未被诠释为男女关系,夫妻关系实质是阴阳结合的关系,双方是<b>消长互补</b>的,而非“<b>平等对立</b>”的。</p><p>自从近代西方习俗压制华夏文化,成为社
为什么人越穷越倒霉
2018-8-24 20:49 来自 懋基 发布@ 有偿问答
本帖最后由 懋基 于 2018-8-24 21:00 编辑
经常听到这样的怨天忧人:人越穷越见鬼,或者说越穷越倒霉。真的是这样吗?俗话说得好,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甚至有成语形容这样的霉运,祸不单行。但是,人真的是越穷越倒霉吗?遇到这样的事,有人积极反思,孔夫子是没遇这样的事,就天天日三省吾身,这是一种十分正气,十分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也有的人只会怨天忧人,责备老天不公,持如此态度的人,生活基本是越来越糟糕。其实,老天没有什么公吖母吖的,道德经曰:天道以万物为刍狗。不管人类,还是动物,还是花花草草,一年四季,该死死,该生生,从来不爽。但凡报应,或有或无,或善或恶,其实不定,但原则从来如此:唯其器用而已。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做一件事,肯定是有报的,但并不是说
经常听到这样的怨天忧人:人越穷越见鬼,或者说越穷越倒霉。真的是这样吗?俗话说得好,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甚至有成语形容这样的霉运,祸不单行。但是,人真的是越穷越倒霉吗?遇到这样的事,有人积极反思,孔夫子是没遇这样的事,就天天日三省吾身,这是一种十分正气,十分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也有的人只会怨天忧人,责备老天不公,持如此态度的人,生活基本是越来越糟糕。其实,老天没有什么公吖母吖的,道德经曰:天道以万物为刍狗。不管人类,还是动物,还是花花草草,一年四季,该死死,该生生,从来不爽。但凡报应,或有或无,或善或恶,其实不定,但原则从来如此:唯其器用而已。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做一件事,肯定是有报的,但并不是说
广州全日制国学学校教哪些内容?
2018-8-22 22:44 来自 酒满茶半 发布@ 有偿问答
现在广州有全日制国学学校吗?好像全日制国学堂、全日制国学班之类的国学私塾、国学培训机构是有的,而教育体制认可的正规学校还没有?如果广州有全日制国学学校,那么,教学内容一般有哪些?老实大量读经?琴棋书画?各种经典?。。。看到有些国学书院提出要“学习经典、启迪智慧、完善品格、成就人生”,但是他们却只限于读经诵经,没有经典解读,没有言行引导,没有潜移默化,怎么可能做到启迪智慧,完善品格?同时发现有些私塾,学堂是直接这样设置课程:国学、拼音、作文、书法、国画、围棋、茶艺、古筝、二胡、琵琶、笛箫、葫芦丝。。。这纯粹就是特长班兴趣班。那些成人的国学研修班,更是直接讲佛教的东西:《佛学与禅修》3天3夜。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以后之孔、孟、老、庄各家学者,无不
广州有哪些国学书院?哪个书院好?
2018-8-22 15:55 来自 酒满茶半 发布@ 有偿问答
广州哪里有学国学的幼儿园?朋友孩子越来越大,已经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广州幼儿园很多,但是提供幼儿国学教育的似乎很难找得到!找到的国学幼儿园,也多是简单的国学经典诵读。虽然说小孩子还不能理解国学经典语句,但是,老师将国学经典故事化,再像讲古仔一样讲述,描述出来,小孩子还是能接受并记住的。关键就是现在很多国学幼儿园的国学讲师自身国学知识水平都不过关,只能用拼音将国学经典诵读出来,给孩子们领读,这样的幼儿国学教育真心不看好。那么,广州哪里有教学水平较好的国学幼儿园?或者国学书院、国学私塾?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什么意思?真是与现代对立的封建思想吗
2018-8-21 16:55 来自 里人 发布@ 有偿问答
<p>有人认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才正确,“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误用,嫁鸡随鸡原意是什么呢?
有人说那是底层百姓的低俗表述,正确表述应该是夫唱妇随,生死不渝。那夫唱妇随什么意思?生死不渝又是什么意思?</p><p>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咋听上去就是欺压女性的封建思想,而夫唱妇随,生死不渝却反映了男女双方之间的互相扶持,互不放弃的团队精神。</p><p>“猪队友”是表达对没有团队合作,协调互补精神的团队成员的绝对差评。</p><p>感觉对于家庭来说,也是一个团队,特别是夫唱妇随,是所有团结家庭的共同特征。</p><p>许多夫妻档经商的家庭,能成功的,都必须具备夫唱妇随的特质,至于生死不渝,就未必了,真正做到生死不渝的,往往是那种具有高远志向的女性组成的家庭,比如近代宋氏三姐妹。许多夫唱妇随的家庭成功了却不能长久,无法做到生死不渝,大概都有同床异梦的特点。</p><p>许多女人反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能是因为她们认为自己比自己的男人更聪明,更有能力?也可能是因为她们认为自己是“现代”女性,应当拥有独立平等自由的权利。</p><p>女人真要比男人有本事,那还好了,关键是,她们多数是自以为是的,
有人说那是底层百姓的低俗表述,正确表述应该是夫唱妇随,生死不渝。那夫唱妇随什么意思?生死不渝又是什么意思?</p><p>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咋听上去就是欺压女性的封建思想,而夫唱妇随,生死不渝却反映了男女双方之间的互相扶持,互不放弃的团队精神。</p><p>“猪队友”是表达对没有团队合作,协调互补精神的团队成员的绝对差评。</p><p>感觉对于家庭来说,也是一个团队,特别是夫唱妇随,是所有团结家庭的共同特征。</p><p>许多夫妻档经商的家庭,能成功的,都必须具备夫唱妇随的特质,至于生死不渝,就未必了,真正做到生死不渝的,往往是那种具有高远志向的女性组成的家庭,比如近代宋氏三姐妹。许多夫唱妇随的家庭成功了却不能长久,无法做到生死不渝,大概都有同床异梦的特点。</p><p>许多女人反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能是因为她们认为自己比自己的男人更聪明,更有能力?也可能是因为她们认为自己是“现代”女性,应当拥有独立平等自由的权利。</p><p>女人真要比男人有本事,那还好了,关键是,她们多数是自以为是的,
诗经是什么时候的作品?诗经什么时候被称为经?
2018-8-20 18:42 来自 懋基 发布@ 有偿问答
本帖最后由 懋基 于 2018-8-20 18:44 编辑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但我国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诗经是什么时候的作品?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经是什么时候的作品诗经起初名为《诗》,又称《诗三百》,因为最初收录的诗文,凡三百又十一篇而今流行版本收录三百零五篇,那么,诗经是什么时候的作品呢?其实,诗经诗三百,并不属于某个时期的作品,也并非出自某个作者。诗经之所以被誉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就是因为诗经收录的诗文,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到了东周,天子为了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设有专门的采诗官王官采集民歌史称王官采诗,同时也有诸侯采集各国的诗歌奉上,最后汇编而成。也有人说是由尹吉甫采集、孔子删订始自史记而成,但《左传》记载,孔子未满十岁,即有定型的《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但我国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诗经是什么时候的作品?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经是什么时候的作品诗经起初名为《诗》,又称《诗三百》,因为最初收录的诗文,凡三百又十一篇而今流行版本收录三百零五篇,那么,诗经是什么时候的作品呢?其实,诗经诗三百,并不属于某个时期的作品,也并非出自某个作者。诗经之所以被誉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就是因为诗经收录的诗文,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到了东周,天子为了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设有专门的采诗官王官采集民歌史称王官采诗,同时也有诸侯采集各国的诗歌奉上,最后汇编而成。也有人说是由尹吉甫采集、孔子删订始自史记而成,但《左传》记载,孔子未满十岁,即有定型的《诗》,
毛诗是诗经吗?毛诗和诗经是什么关系?
2018-8-20 17:17 来自 懋基 发布@ 有偿问答
毛诗和诗经是什么关系呢?现存的诗经是毛诗吗?如果是,诗经为什么叫毛诗?要想明晰毛诗和诗经是什么关系,首先需要详细了解一下,毛诗和诗经分别是什么作品。什么是毛诗呢?毛诗是什么呢?所谓毛诗,顾名思义是毛氏诗集,但这个诗集,不是毛氏原创诗集,是毛氏对诗经的整理编辑及注疏。这个毛氏就是西汉鲁国毛亨及赵国毛苌(毛亨侄子),现行主流版本的《诗经》就是来自毛诗。毛诗辑录的诗经,每一篇诗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诗文内容、意旨等。而全书第一篇《关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是古代诗论诗说的第一篇专著。后世对于毛诗的主要注释作品有,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诗古训传》作“笺”,是为《郑笺》,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诗经是什么呢?《诗经》始名
中国历代纪年的元年是什么意思
2018-8-19 09:20 来自 懋基 发布@ 有偿问答
元年是指什么?元年是什么意思?为何用民国元年而不是公 元元年?元年是某种纪年方式的第一年。比如公 元元年,就是格里历纪年的第一年,而民国元年就是民国纪年的第一年。这个所谓的格里历纪年实际上就是耶稣纪年,就是将耶稣诞生的第一年定为公 元元年。以耶稣纪年为格里历纪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有纪年方法,台湾、香港等就将耶稣纪年视为西历纪年,而将民国纪年定为官方纪年。通俗来说就是,台湾的官方文书,都是以民国某某年为纪年方法——而大陆就以公 元某某年为纪年方法,民进党执政以来,台湾社会也出现了以西元某某年为纪年方法的习惯,随便翻一些新闻报道都能见到。93423民国银元的元年是什么意思那么,为何民国纪年是用民国元年而不是公 元元年?[p=30, 2, left
喜怒哀乐发之皆中节是指宽容无度吗
2018-8-18 09:07 来自 懋基 发布@ 有偿问答
中庸第一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此章句,重点在最后三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的朋友读本章句,只说喜怒哀乐要发之中节,不能过度,并演绎为对于一些言行,要宽容,要止于批评,不能对抗。似有趋合于西学的“言论自由”之象,这其中,甚至不泛一些真才实学的同袍。
微信网名@元儒扬鸿 的同袍,近日也发表了类似的见解,笔者不能苟同,经其同意,开帖论之:
@元儒扬鸿
或恶此意识形态而仇及此群体。吾曰:儒家批判偏谬的意识形态,而不针对某个群体,批判罪恶,而不针对某些人。批评政府,不是和政府作对。现在好多愤青,恶马列则反贡,恶佛则欲灭佛,恶回教则欲排回灭回。恶之过,而恶出其理,而为不仁。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还
中庸此章句,重点在最后三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的朋友读本章句,只说喜怒哀乐要发之中节,不能过度,并演绎为对于一些言行,要宽容,要止于批评,不能对抗。似有趋合于西学的“言论自由”之象,这其中,甚至不泛一些真才实学的同袍。
微信网名@元儒扬鸿 的同袍,近日也发表了类似的见解,笔者不能苟同,经其同意,开帖论之:
@元儒扬鸿
或恶此意识形态而仇及此群体。吾曰:儒家批判偏谬的意识形态,而不针对某个群体,批判罪恶,而不针对某些人。批评政府,不是和政府作对。现在好多愤青,恶马列则反贡,恶佛则欲灭佛,恶回教则欲排回灭回。恶之过,而恶出其理,而为不仁。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