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00

您有一張0.1元限時體驗卡,馬上領取獲得VIP尊享特權。

儒家思想对人的危害性有哪些?

2018-8-15 09:29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近代以来,“儒家思想害了中国人”、“儒家思想让中国人窝囊”等挑动国人神经的新辞异说甚嚣尘上。究竟儒家思想是不是糟粕?儒家思想是不是祸害了中国上千年?观点总是对立的,也有人说,知儒家者,谓儒家忧民忧国,不知儒家者,谓儒家奉承统治者所为何求!这样的争论,百余年了,孜孜不断!要是普通人唠叨唠叨也就罢了,普通人不读书,有奇怪观点很正常,但诡异的是,许多大“学者”也有这样的观点冲突,难道他们也不读书吗?93105儒家思想对人的危害性有哪些抑或,儒家思想对人的危害性是确实存在的?在百度学术上,看到这么一系列的“学术”文章:1、试论儒家思想对人的能动性的若干消解  作者:曹海萍  摘要:儒家思想从某种角度讲重视人的能动性,但由于儒家思想的内在逻辑,它把人的能动性限制在

孔夫子也是双重标准的人吗?

2018-8-14 22:23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双重标准是什么意思?人为什么会有双重标准?双重标准的危害有哪些?看百度百科,双重标准是指对于同一性质的事情,会根据自己的好恶,利益等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断。似乎并不太准确,准确的讲,应该是指对于同一性质的事情,以两种标准做判断,得出的结论可能是相反的。人为什么会有双重标准呢?以百度百科的观点,是判断者根据自身利益或喜恶差异而采取不同的判断标准,因此,人之所以会有双重标准,应该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或者,因为自身喜恶差异,导致采取了不同的判断标准。持双重标准的人会令人厌恶远离,同时也会受到他人的不信任,排斥,甚至给自己树敌。这些都是双重标准的危害。但是笔者疑惑不在这里,如题:孔子也是双重标准的人吗?这个疑惑并非由于对孔夫子的怀疑,恰恰,笔者坚信,孔夫子貌似双重标准的言行,有着深刻的,一贯的原则及标准,虽然表面看起来是两种标准,但背後,必然有我们尚未理解的学术见

如何辨识伪国学?伪国学是奸侫之学吗?

2018-8-13 09:09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国学方兴未艾,伪国学却已大行其道。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却也是一个启智的天象。说是天象,是因为这是符合天道惟器的现象。伪国学可以『苟利其身』,而正统国学未为世所受用,则于其身无利。那么,如何辨识伪国学?伪国学是奸侫之学吗?笔者以为,伪国学,也并非普通人平常所见,最牛瓣的伪国学,那是培养绝对的卖国求荣的奸侫之学。
92994搜狐网:伪国学为什么这么有市场
像上面的评论文章,笔者就只能笑笑,大概写这篇文章的编辑,连国学的正确认知都还不懂吧。造就庸才,只是国学教育的失败,并未涉及所学之正伪,亦未涉及教育者本身的忠奸。80后学者、南开大学中国古典文学博士、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黄晓丹回忆,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和一些『无业游民』混在一起。『这些人中间有练瑜伽的、有吹尺

我们理解的国学经典错了吗?国学经典有哪些?

2018-8-12 10:12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国学经典在百度指数里,是国学关键词下,仅次于国学的指数最高的词。这代表什么呢?这代表国学经典是非常热门,也非常普遍的搜索词,当人们说起国学,首先想到的是国学经典,然而,对于国学经典这个词,你的理解,正确了吗?国学上下四千多年,最重视的并非书籍,而是教育,特别是上古口口相传的时期,国学教育是承传国学知识的唯一途径。虽然国学方兴未艾之初,国学教育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国学教育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是必然的。而国学经典,在国学复兴的初期,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正本清源,正名责实。那么,国学经典正确的理解是什么呢?国学经典有哪些?所谓经典,是指经类典籍。经,【说文】织也。【玉篇】经纬,以成缯帛也。【易·屯卦】君子以经纶。【疏】经,谓经纬。 又【易·颐卦】拂经于丘。【注】经犹义也。 又【书·酒诰】经德秉哲。【传】能常德持智。【左传·昭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注】经者,道

论语是谁写的?学习论语哪个版本最好?

2018-8-11 20:33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p>论语是谁写的?</p><p>四书五经,论语是四书之首,半部论语行天下。论语的重要性,不但表现为历朝历代的实践应用之普遍,也表现为每一个时代的学习研究之人气。</p><p>那么,如此重要的一部文献,我们不禁在内心打上一万个问号,究竟,论语是谁写的?是孔夫子吗?还是他的弟子?</p><p>其实,问『论语是谁写的』这么一个极端菜鸟的问题,一般都是菜鸟才会问——:(这不废话么!小编这不是挤兑读者,其实小编也很『菜鸟』,真不知论语是谁写的,哪位能讲明论语的各章句是哪位弟子写的?没有吧。</p><p>论语的文体实际上是部文集,而且是部伪文集。</p><p>说是文集,是因为论语是记录孔夫子的人文研究成果,而且只有研究结果,即论点,没有论证,没有实证。为什么说是伪文集呢?因为里面的内容,并不全是孔夫子的论点,还有後代的,所以,论语的版本特别多。</p><p>既然是文集,自然是由弟子或朋友搜集其作品来编辑而成,所以,要问论语是谁写的,最佳的答案是:孔夫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这是当前学界、社会上的共识。</p><p>但小编有点小意见,小编将这个问题提出来,也是希望读者们也能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p><

四大名著哪一部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呢?

2018-8-10 20:40 來自 典故里的中国 發佈@ 助手解惑

<p>我在讲课时问过学员一个问题:『中国的四大名著里面哪一部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有的说〖水浒〗,讲义气,够朋友,有的说〖三国〗,有忠奸善恶之分,有的说〖红楼梦〗,充满了七大姑八大姨的人情世故。大家回答得都很好。但我的答案,对于四大名著哪一部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些不同:〖西游记〗。</p><p>〖西游记〗哪一点?孙悟空有没有本事?神通广大。唐僧有没有本事?肉眼凡胎,只会念onlyyou。但孙悟空为什么要听唐僧的话?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不是谁的拳头大本事大谁说了算,而是谁的道德高修为高谁说了算。中华民族不是崇拜强力的民族,而是崇拜道德的民族,中国文化也不是崇尚强权的文化,而是崇文厚德的文化。可能很多人会为孙悟空鸣不平。其实没啥不平的。孙悟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或者说怎么样的猴?我对他的一个评价是:可黑可白,可善可恶,善则为圣,恶则为妖。孙悟空不是没有这个苗头,他和牛魔王几个结拜兄弟,说明他和牛魔王至少在生理结构上是同一类的。周星驰的〖西游降魔传〗,这是不是烂片见仁见智,但它有一个地方很深刻,就是演出了孙悟空身上的恶,演出了孙悟空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变成残忍凶恶的妖魔

文化是什么?

2018-8-10 20:06 來自 典故里的中国 發佈@ 助手解惑

<p>文化是什么?应该说,文化就像一首流行歌唱的一样,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文化这个词,我们天天用,月月用,比如填表的时候常常有一栏:文化程度。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话吗?『没文化,真可怕。』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我先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讲的。</p><p>这个故事题目叫〖老妪〗:有一天,文章里的『我』逛公园,公园里有很多小摊贩。有一档子老太太卖茶叶蛋。可能是因为她太老了,而其他卖家都是花枝招展的少女,所以老太太生意冷清。那么『我』马上生出了同情心,想帮衬一下这个老太太。买蛋的时候,『我』没有零钱,给了张整的,也就多出了两毛钱。『我』因为带着同情来买,于是还没等老太太找钱,就走了。在公园逛了两个多小时,出公园门的时候突然被一把抓住了。原来是那个老太太。老太太用皱巴巴的的手掏出了皱巴巴的两毛钱,塞在了『我』手上。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老太太已经在这等我两个小时了。我当年读到梁晓声的这个故事,鼻子一酸,非常感动也非常感慨。</p><p>但是现在我想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文化是什么?这个老太太究竟有没有文化?在我看来,这个老太太是有文化的。这个老太太可能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甚至有

学习国学有什么用?

2018-8-9 08:54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学习国学有什么用?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问题,揪心的,不是学习者对国学前景的迷茫,而是办学者对国学前景的迷茫。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从笔者的经验来看,学习国学,可以指导生活实践,尽量避免『社会学费』,当然还有其他的作用,比如提高人文素养,净化家风,提高生活幸福指数,提高文学水平等。但是,如果把国学当作一项技能,对于将来的生活,学习国学有什么用呢?学习中医可以通过行医谋生,研习法家知识可以创新现代法学理论,学习礼仪知识可以应用于服务业的礼仪培训,学习书法国画可以创作收藏。。。但是,史学呢?儒学呢?道学呢?墨学呢?诗词呢?如果仅仅是为了提高文学水平,人文素养,花了十年数载的时间,去学习,到头来却对于谋生(提高生活的物质水平)并无多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学习国学有什么用?古代仕途科举,是圣贤们学习国学最大的动力,可以说,国学基本上是最有价值的生存技能,然而,在今天

大家都来谈谈对国学的认识

2018-8-8 11:37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国学是什么?大家都来谈谈对国学的认识这个词的内涵其实显而易见!即使是普通人,对于这个词的认知,都会理解为『传统文化』。当然,这个理解过于广泛,以致当我们要具体地去辨析国学的要义时,却分歧多多。如果文化包括民族风俗习惯,那么,传统文化就包括下至各种节日民俗,上至诸子学说。但国学,更明确的定义,应该是一国之学,既然是学术,自然不应该包括各种节日民俗。再者,一国之学,究竟是指华夏历朝历代官学,还是指当代官学?历朝历代官学,自然是指传统诸子学说,但当代官学,却是指马列之学,与传统没有半点关系!近年来民间兴起的国学热,到了政府官方文书,却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这个官方名称,未能确定国学一词的具体涵义,却也避免了国学一词的马列化。国学一词依然流行于民间,并仍旧代指华夏传统诸子百家学说,这其实是最灵活最好的状态。即就『国学=华夏传统诸子百家学说』,再谈谈对国学的认识。[p=30, 2, le

国学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可能有哪些?

2018-8-7 09:16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国学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然不是近代以来西化知识分子所谓的封建思想,国学中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更引领了中国至少四千年的先进文明。然而,近代知识分子积极地给满清一代所流传下来的“国学”伪国学冠上“封建遗毒”的帽子,未必没有缘由。那么,这种伪国学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可能有哪些?中国古代官方书院有哪些?书院制度始自哪个朝代?曾经提到:满清时期的粤秀书院了,这个书院的建立,是为了方便满清统治者对汉人进行思想控制,扭曲诸子学说,实现治统压制道统的工具。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国学被伪化为奴才培养工具,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教育机构的官方控制,二是学术思想的绝对标准化。那么,是否我们积极地推进国学教育的民间化,就可以避免国学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

国学的意义与价值有哪些?国学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好是坏?

2018-8-6 09:46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国学教育对孩子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拓展孩子的社会生存能力?扩大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范围?强化孩子的处事齐家能力?多样化孩子的思维方式?历史上,国学是中国主流的思想学术,更是国人接受教育的唯一知识体系。可以说,华夏史上鹤立人类族群的强盛时代,都是国学的功劳。然而,在西学占据中国主流学术思想地位的今天,国学至少已经不再具备科举仕途的作用,国学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究竟还能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在之前的一篇有偿问答中国古代官方书院有哪些?书院制度始自哪个朝代?中,我们发现,满清时期的伪国学,竟然被满清统治者,以书院的方式,利用来奴化汉人,控制人的思想!另外能算得上官方书院的就是满清时期的粤秀书院了,这个书院的建立,是为了方便满清统治者对汉人进行思想控制,扭曲诸子学说,实现治统压制道统的工具。[/quo

中国古代官方书院有哪些?书院制度始自哪个朝代?

2018-8-4 20:40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中国古代官方书院有哪些呢?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延续到今天的书院,比如有东林书院、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 (集贤殿)集贤书院、豫章书院、石鼓书院、鹅湖书院、应天书院、粤秀书院等。但是,这些书院并非全部都是官方设立的,其中集贤殿书院可以说是最早的书院,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之名而来,这个书院是为了方便官方修书的;另外能算得上官方书院的就是满清时期的粤秀书院了,这个书院的建立,是为了方便满清统治者对汉人进行思想控制,扭曲诸子学说,实现治统压制道统的工具。而私人设立的书院占据绝大部分,据统计,明朝学术最兴盛时期,书院数量达到两千间以上。那么,问题又来了,书院制度始自哪个朝代?为何官方设立的书院那么少?实际上,中国古代并不缺乏官方设立的教育机构,而且,最早的教育机构,就是政府设立的。我们知道,中国是人类最早实施制度化教育的国家,自先秦便有学校庠序。有人说,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出自哪里?六经是哪六经?

2018-8-4 10:14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这段话出自哪里?号六经所指的是哪六经?
从这段话的字数结构来看,应该是出自三字经吧?这里对六经的概括为:诗、书、易、礼、春秋,还有一经呢?是指失传的乐经吗?
六经一般认为,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典藉。汉代独尊儒术,根据孔夫子整理的先秦典籍,确立了一个六经,分别是:诗经、尚书、周易、仪礼、春秋、乐经。但乐经失传,至于宋朝,仪礼又变成了礼记,即後来的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仪礼与礼记有什么差别呢?另外,还有人认为,易是指易经,但学界主流观点是周易。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其中六经究竟是指哪六经,哪位大伽好好梳理一下?
其实上古有九大典籍,是: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这些书籍如果也能整理,大体简介一下就好了。

励志诗词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哪位诗人所作?

2018-8-4 09:11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励志诗词,唯美诗词,往往都是名句,比如这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是非常有名的诗句,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但是,这么励志这么著名的诗句,你能讲得出这是哪个朝代哪位诗人的诗词吗?你能背得出整首诗吗?这首诗笔者每每失意之时,也会吟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时得意,未必是好事,或许已近黄昏?就应该趁着还年轻,勇敢地向生活进发,挑战困难。
那么,诗人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是什么心境呢?能随口拈来这么一句影响百世的名句,想必诗人当时的心境也是失意的吧!

国学教育全日制小学生必读的国学经典有哪些

2018-8-3 10:07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国学教育是不分年龄的,但是不同年龄阶段,接受的国学知识教育,是有难易程度之分的。那么,全日制小学生必读的国学经典有哪些?昨天发了一篇国学有偿问答:国学课程包括哪些内容?幼儿园国学课怎么导入?但与其说是问答,不如说是国学知识自学的指导办法,当然,也有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更多国学教育机构,如私塾、国学班等有实践教学经验人士的金玉良言。这篇国学教育有偿问答,里面包含了教育部规划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地区版)实验课程结构,作为教材参考,是可以的,但是里面并没有详细说明教学方法,笔者以为,这才是最重要的。幼儿国学教育,在传统叫童蒙,何谓蒙?即启蒙。七岁以前的幼儿,需要注重视觉、听觉、语言的综合教育,当然,

敬天法祖是什么意思?华人为何要慎终追远,不忘先人

2018-8-2 18:05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什么意思呢?终是指送终,远是指远祖,德是指人文伦理,归厚,厚字出于『厚德载物』。由此可以解读曾子的原意,应该是希望政府(执事者)要引导人民慎重地谨慎庄重地,遵循礼仪给逝者送终,祭祀愐怀祖宗要追溯到最早的远祖,这样一来,人民的仁义忠智信等人文道德就会厚重到足以承担得起家国兴旺的重负。案:反过来,如果人民不仁不义,那么社稷就会动荡不安,所以,政府要引导人民慎终追远,不忘先人。那么,敬天法祖又是什么意思呢?敬天较容易理解,就是敬畏天道,而法祖,是指事事效法祖先的做法吗?近现代有的学者,引用西方的学术概念,将『法祖』附会成所谓的『习惯法』。然而,习惯法,可以顾名思义,就是风俗习惯,或默契,或明契,形成法制。显然,不管是什么契,契即契约,华夏自古是有契约精神的,但契约却并非主流的学术思想,亦非普遍的民俗观念,往往只存在于需要明

国学课程包括哪些内容?幼儿园国学课怎么导入?

2018-8-2 11:32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p style="line-height: 3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中华民族复兴进入了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成为新阶段的主要任务。</p><p style="line-height: 3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今天,全国各地兴起国学教育,遍及于幼儿、小学、中学、高校等各级教育阶段。那么,国学课程包括哪些内容?</p><p style="line-height: 3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对于国学课程包括哪些这么现实的问题,其实别说普通民众,即使是师范高校的教育学教授,即便是许多民间国学教育机构,连幼儿园国学课怎么导入都不一定能做得好。</p><p style="line-height: 3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其实教育部都有初步规划的,我们不妨参考一下教育部对于国学课程内容的规划,对于幼儿国学教育课程的指导:<a href="https

江西殡葬改革遭质疑,是否违反了传统丧葬文化?是否违法?

2018-8-1 14:12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今年4月起,江西省上饶市正式推开殡葬改革,一纸公文政策,将传统殡葬文化习俗,及法律抛到九霄云外。政策提出,要打好殡葬改革硬仗,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到今年年底每个村都有公益性墓地;扎实做好通道沿线的整治工作,确保可视范围内没有乱埋乱葬坟墓;大力推进绿色殡葬,确保2020年年底之前全市火化率达到100%。但是很快,上饶殡葬改革就频遭质疑,专家认为这种政策是纯粹的人治行为,无视公序良俗和法律程序,将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江西殡葬改革遭质疑,是否违反了传统丧葬文化?是否违反法律程序?江西殡葬改革在全国范围激起抗议声浪,人们对其概述特征有:强制收缴棺材,强制火化,强行焚屍辱屍,平地深埋,不留坟头。。。一些地区的殡葬改革甚至曾多次逼死了长寿老人!有6位老人自杀身亡。安庆外宣办称,媒体报道“老人自杀”一事与安庆殡葬改革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殡葬改革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的精髓是什么?有哪些

2018-8-1 10:35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国学的精髓是什么?国家开始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国学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对于国学的精髓是什么,有哪些,许多人根本没有头绪。
国学的精髓是什么?大家都来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易经商讨

2018-7-4 09:16 來自 山東的網友 發佈@ 助手解惑

我认为,需不是等待,而是需求,就是人、家、国要生存,首先要填饱肚子,这一爻就是说明这些需求从哪里来的:
爻辞:【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需求】:有需就有信,有需就有广大的亨通。坚正吉利,可以做更大的事情。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需求在郊外,哪里有各种粮食,利于长期储存使用,没有后顾之忧。粮食可以长期维持生计,亦可以说粮食收获的时间比较长,要耐心等待。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需求在河边,哪里有鱼虾蟹鳖,可以让人小酌欢颜,倒是快乐的。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需求在荷塘,哪里有藕、莲蓬、黄鳝等,这个有季节性,有可能招来贼人。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需求在捕猎,找着动物的洞穴就可以涉猎猎物。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需求是发酵的酒,可以让人坚贞快乐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有了这些需求,自然有许多慕名来的人投奔我们,只要好好的对待他们,最终会大吉大利。
这里的需求有低到高,说明了当时各阶层需求的差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