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诗歌总集,不仅是《诗经》汉代传本的核心载体,更是经学阐释与文学传统的交汇点。本文将从文献源流、阐释体系、经学价值三个维度展开专业分析,并提供切实的研究路径建议。
一、文献考辨:从口传文本到经学定本
1. 传承谱系再审视
《汉书·艺文志》载"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的传承链需辩证看待。考古发现(如安大简《诗经》)证明战国楚地文本与毛诗存在差异,暗示汉代所谓"子夏-毛公"谱系可能包含建构成分。河间献王献书说与刘歆校书说的矛盾,反映西汉中期经本整合的复杂过程。
2. 文本定型关键期
对比三家诗异文可知,毛诗在景帝至武帝时期形成稳定文本特征:①保留古字(如"逑"作"仇")②章句结构完整(如《关雎》五章说)③"诂训传"三位一体注释体系的确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显示早期阐释与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