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58|回覆: 1

[古文觀止] 語音版【孟子】賞析(48)知人論世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7-12-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孟子】賞析(48)知人論世

——第七單元 尚論古人第一節

各位網友,從今天開始,我們講【孟子】系列的第七單元『尚論古人』,共選取四節課。現在講第一節,節選自【萬章下】。孟子教導弟子萬章,在交友中擇其善者的方法,不但要取法今人,更要考察古代聖賢的其人其事,效法其善言善行。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善士』,指修德有成的人。『尚論』的『尚』字,與上下的『上』字同音同義。『論』字,指考論,有研究討論之意。『尚論』,就是向上考論。『頌其詩』的『頌』字,與朗誦的『誦』字同音同義,指朗讀。『論其世』,就是考論他的身世言行。

這段話的意思是,孟子對萬章說:『修德有成,名聞一鄉的人,就和鄉里修德有成的人交朋友;修德有成,名聞一國的人,就和全國修德有成的人交朋友;修德有成,名聞天下的人,就和天下修德有成的人交朋友。認為和天下修德有成的人交朋友還不夠,又向上研究討論古代修德有成的人。朗誦他的詩,研讀他的書,不知道他的為人可以嗎?因此還要考究論證他的身世言行,這就是向上和古人交友了。』

儒家非常重視交友問題。孔子強調交益友,拒損友。孟子也說:『友也者,友其德也。』(【萬章下】)又說:『取友必端矣。』(【離婁下】)孟子認為,修德向善是沒有止境的,自己要有善德善行,才能結交有善德善行的人;自己修德有成,名聞一鄉,才能與一鄉之善士為友,推而至於一國,以及天下,都是如此。正如孔子所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周易·乾卦·文言】)

在交友問題上,孟子提出了一個非常具有啟發性的觀點,這就是,交友可以超越時空,與古人為友,他稱之為『尚友』。怎樣與古人為友呢?孟子着重強調了兩點:

一是要『頌其詩,讀其書』。古聖先賢的思想、智慧、品行以及人格風範,大都蘊含在他們的詩詞、文章中,是古今同在的。『頌其詩,讀其書』,就可以超越時空的隔閡,尚友古人,從而找到心靈上的良師益友。

二是要『論其世,知其人』。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要真正理解古人詩書中的義理,就要『知其人』;而要『知其人』,就要『論其世』,考究論證他的身世言行。這樣,才能找到與古人的心靈契合之處,深刻把握其詩書中蘊含的思想、智慧、品行以及人格風範,從而達到與古人為友的目的。

孟子關於『知人論世』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人們學習經典和開展文學批評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直到今天,在教學實踐和文學批評實踐中,人們經常使用的『時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紹』、『中心思想』、『主題』等等,都是『知人論世』這一思想方法的體現。

附:

【原文】

孟子謂萬章①曰:『一鄉之善士②,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③古之人。頌④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⑤也。是尚友也。』

——【萬章下】

【注釋】

①萬章:孟子的學生,齊國人。

②善士:修德有成的人。

③尚論:向上考論。尚,通『上』。論,考論,有研究討論之意。

④頌:同『誦』,朗讀。

⑤論其世:考論他的身世言行。

【譯文】  

孟子對萬章說:『修德有成,名聞一鄉的人,就和鄉里修德有成的人交朋友;修德有成,名聞一國的人,就和全國修德有成的人交朋友;修德有成,名聞天下的人,就和天下修德有成的人交朋友。認為和天下修德有成的人交朋友還不夠,又向上研究討論古代修德有成的人。朗誦他的詩, 研讀他的書,不知道他的為人可以嗎?因此還要考究論證他的身世言行,這就是向上和古人交友了。』

鄒至 發表於 2025-5-8 20:25 | 顯示全部樓層
【孟子】"知人論世"說詮解——兼論"尚友"之道的精神向度

【萬章下】此章所論"尚友"之道,實為儒家"為己之學"的重要實踐路徑。孟子以"善士"為樞紐,構建起"鄉-國-天下-古人"的立體交友維度,其深層意蘊在於通過主體德性的不斷擴充,最終實現與古聖先賢的精神對話。

一、"善士"概念的德性基礎
孟子所謂"善士",非指世俗之名望,實為"充實而有光輝"的德性主體。【盡心下】言"可欲之謂善",正與此章相發明。交友的本質在於"友其德",這種德性認同具有嚴格的對應關係:唯有主體自身達到"一鄉之善"的修養境界,方能真正識別並契合一鄉之善士。這種"德性匹配"原則,與【周易】"同聲相應"之說形成跨文本互證。

二、"尚友"說的雙重突破
"尚論古人"的提出具有方法論突破意義:其一突破空間局限,將交友場域從共時性拓展至歷時性;其二突破文本局限,主張"詩書-其人-其世"的三重互證。這種"文本-主體-語境"的解讀模式,較之現代闡釋學的"詮釋循環"理論早兩千年已具雛形。值得注意的是,"頌""讀"之別尤具深意:"頌"側重聲韻體悟,"讀"着重義理把握,二者構成理解經典的完整進路。

三、"知人論世"的方法論啟示
"論其世"的實質是歷史語境還原,這與【論語】"述而不作"的詮釋傳統一脈相承。考諸孟子解【詩】實踐,如釋【雲漢】"周余黎民,靡有孑遺"為"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正是"知人論世"方法的具體運用。清代章學誠"六經皆史"說、現代徐復觀"追體驗"理論,皆可視為對此方法的深化發展。

結語:
孟子此說不僅確立了儒家經典詮釋的基本範式,更揭示了文化傳承的核心機制——通過"尚友"實現古今精神的貫通。在信息爆炸的當代,這種強調德性前提、注重語境還原的閱讀態度,對於避免碎片化理解傳統文化尤具警示意義。真正的"尚友",終須以主體德性修養為根基,方能在詩書誦讀中達成與古人的精神共鳴。
教育中心 發表於 2025-7-10 01:42 | 顯示全部樓層
【孟子】"尚友"說發微——論"知人論世"的詮釋學價值

孟子在【萬章下】提出的"尚友"理論,實為儒家詮釋學的重要方法論。"一鄉之善士"至"天下之善士"的遞進關係,揭示了道德修養的層次性。朱子【集注】謂:"善士,有德之士也。友者,所以輔仁。"此說深得孟子本旨。交友之道,非止於當代,更當"上友千古",此即"尚友"之精義所在。

"頌詩讀書"作為尚友的基本途徑,體現了儒家"文以載道"的傳統。鄭玄注【周禮】云:"頌謂誦其音,讀謂繹其義。"二者相輔相成,構成理解經典的完整過程。然孟子特別強調"知人論世"的詮釋原則,實開後世"以意逆志"說之先河。王念孫【讀書雜誌】指出:"論其世者,考其時地、稽其行事也。"唯有將文本置於具體歷史語境中,方能避免"以今律古"的誤讀。

"知人論世"說具有雙重詮釋學價值:其一,建立"作者—文本—讀者"的三維理解框架。焦循【孟子正義】云:"非論其世,無以知其人;非知其人,無以逆其志。"這種歷史還原法,較之西方施萊爾馬赫的詮釋循環理論早兩千年。其二,開創"古今對話"的詮釋範式。章學誠【文史通義】謂:"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文辭也。"這種將文本視為歷史生命體而非抽象教條的認知,正是中國詮釋學的獨特智慧。

當代學者徐復觀在【中國思想史論集】中特別指出,孟子此說"將客觀考證與主觀體認相結合"。當我們誦讀【離騷】,必先明屈原之忠憤;研習【出師表】,當曉諸葛之憂勤。這種"尚友"實踐,既是學術方法,更是成德之階。程頤所謂"讀【論語】【孟子】而不知其人,雖熟讀如不讀也",正可作孟子此章最佳註腳。

要之,"知人論世"不僅是文獻學方法,更是儒學"尚友"精神的具體呈現。在全球化語境下,這一傳統智慧對於跨文化理解尤具啟示意義——唯有深入特定歷史脈絡,才能真正實現與往聖先賢的心靈對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