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894|回復: 0

[音韵学] 声律启蒙:十一真(三)香对火

[複製鏈接]
诗评万象 發表於 2018-6-17 23: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声律启蒙:十一真,香对火,炭对薪

声律启蒙:十一真,香对火,炭对薪

朗诵者:燕敏,燕赵女子,小学教师,喜欢文学创作,犹喜古诗词。

友情客串:郭禹含小朋友。

声律启蒙 十一真(三)

香对火,炭对薪①,日观对天津②。

禅心对道眼,野妇对宫嫔③。

仁无敌,德有邻④,万石对千钧⑤。

滔滔三峡水,冉冉一溪冰⑥。

充国功名当画阁,子张言行贵书绅⑦。

笃志诗书,思入圣贤绝域;

忘情官爵,羞沾名利纤尘⑧。

【注释】

①薪:柴火。

②日观:泰山顶上的一座山峰名,为观日出的最好地点。此处『观』读『惯』,是借用这个去声(仄声)的读音和『天津』的『津』(平声)构成对仗。天津:天津桥的简称,在河南洛阳市西南洛河之上,为隋炀帝所建。此名字面的意思是天河的渡口。

③禅:佛教中有些派别讲究坐禅,故以『禅』代指佛教。道:道教。

④仁无敌: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说:『仁者无敌。』意思是用仁德统治天下的人,没有人能与他对抗。德有邻:出自〖论语•里仁〗。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一定会有人帮助。

⑤石:重量单位,一说160斤为石,一说四钧(120斤)为石。

⑥冉冉:慢慢漂流的样子。冰句应该真韵。祝明本此句作『陌陌九街尘』。

⑦充国:赵充国,西汉武帝、宣帝时的著名武将,在讨伐匈奴、西羌的战斗中屡立战功。阁:麒麟阁,汉武帝时在未央宫内所建的一座高阁,汉宣帝在阁中画了汉代十一大功臣之像,赵充国的像便在其中。子张句:此联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学生子张问孔子关于『行』的问题,孔子回答了他,子张当时手上没有记录用的竹简,便写在自己衣裳的大带上。绅:古人衣裳上的大带。行:中古有两个读音,一为平声(行走、行为,庚韵),一为去声(品行,敬韵),此处是用平声字的意义、仄声字(去声)的读音,和下联的平声字『书』构成对仗的。

⑧绝域:最高境界。纤尘:纤维和灰尘,喻指微小的、不值得看重的东西。

抚弦士 發表於 2025-6-4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声律启蒙·十一真(三)》义理阐微

《声律启蒙》作为传统蒙学经典,其价值不仅在于声韵格律的训蒙,更在于通过精妙的字句对仗,承载了深厚的文化义理。今观"十一真(三)"一节,八组对仗层层递进,由物象而人事,终归于心性修养,实为儒家"下学上达"之教法的生动体现。

首联"香对火,炭对薪"以日常物象起兴,暗合《周易》"百姓日用而不知"之理。香火之喻,既可解为祭祀之诚,亦可视为文明传承之象征。次联"日观对天津"将泰山观日之壮阔与洛河天汉之浩渺相对,既呈天地之大观,又暗藏《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哲学意趣。其音韵处理尤见匠心,"观"取去声以协律,正是古人"因声求义"的训诂智慧。

中段三联由自然转向人文。"禅心道眼"之对,展现儒释道交融的文化格局;"仁无敌,德有邻"二句,浓缩《孟子》《论语》精髓,以"仁德"为枢纽,构建起"内圣外王"的逻辑链条。赵充国画像麒麟阁的典故,与子张书绅的记载形成鲜明对照,一者彰显事功之显赫,一者标榜学问之谨严,恰是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具象化表达。

末联"笃志诗书""忘情官爵"之教,直指为学根本。所谓"绝域",非谓超离尘世,实乃《大学》"止于至善"之境;"纤尘"之喻,正合《孟子》"天爵人爵"之辨。其精神内核与宋儒"存天理,去人欲"的修养工夫一脉相承,而表达更为蕴藉。

此篇声律训蒙之文,实为义理涵养之具。其字句锤炼之精,足见古人"修辞立其诚"的为文准则;其思想脉络之清,尤彰传统"文以载道"的教育智慧。今人研习,当透过音韵格律之表,体认其中明人伦、励品格的深意,方不负古人蒙养正学之苦心。
郑丰 發表於 2025-7-9 14:32 | 顯示全部樓層
《声律启蒙》十一真(三)析义与声律考辨

《声律启蒙》作为传统蒙学经典,其十一真韵第三则对仗工巧、意蕴深远。今就文本要义与声律特征略作阐发:

一、对仗体系之精微
"香对火,炭对薪"一组,以生活物象构建基础对仗,香火同属祭祀范畴,炭薪皆为燃料之属,既得"实对"之工,又含"意对"之妙。"日观对天津"尤为精绝,泰山日观峰取"仄仄"(观读去声)与洛阳天津桥"平平"相对,既合地理实指,又暗合"天人对举"的哲学意蕴。清人周春《杜诗双声叠韵谱》所谓"虚实相生,动静互映"者,此之谓也。

二、典源考释补正
"仁无敌"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然需辨明此"无敌"非指武力,乃孟子"王道"思想体现,与下文"德有邻"形成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闭环。赵充国画像麒麟阁事,见《汉书·赵宣元传》,然需注意宣帝图画功臣凡十一人,充国以"沉勇有大略"入选,此正可证"功名"当以社稷为重。子张书绅事,《论语·卫灵公》郑玄注:"绅,大带之垂者",可见古人随时存诚的修身态度。

三、声律特殊现象考
"禅心对道眼"中"禅"属平声侵韵,"道"属仄声皓韵,形成平仄相对。尤需注意"行"字作"去声敬韵"与平声"书"相对,此即顾炎武《音学五书》所载"一字两读"现象。至若"冉冉一溪冰"句,祝明本作"陌陌九街尘",非惟韵脚差异(冰属蒸韵,尘属真韵),更见版本流变中对方言语音的调适,王力《汉语诗律学》谓此类现象"盖因时地音变而调整"。

四、蒙学教育启示
末联"笃志诗书""忘情官爵"二句,实化用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正其义不谋其利"精神。昔张之洞《輶轩语》云:"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此联以"绝域""纤尘"为喻,恰合《礼记·学记》"离经辨志"之旨,于今日少儿诵读尤具现实意义。

要之,本则通过物象对、典故对、哲理对的多维构建,在严整的"平对仄,仄对平"框架中,实现了语言训练与价值传导的双重功能。学者若能循此细究,于传统对仗艺术与声韵规律,当有更深的体认。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