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21|回复: 2

[道学研究] 《潜夫论》卷36叙录诗解4卜列巫列相列梦列释难交际明忠德化五德志

[复制链接]
+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6-2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夫论》卷36叙录诗解4卜列巫列相列梦列释难交际明忠德化五德志
题文诗:
天生神物,圣人则之.蓍龟卜筮,以定嫌疑.
俗工浅源,莫尽其才.自大非贤,何足信哉!
故叙卜列.圣贤真情,公正自神.易有史巫,
诗有工祝.圣人先成,民后致力.兆黎劝乐,
神乃授福.孔子不祈,以明在德.故叙巫列.
德义无违,福祚乃隆.五行八卦,阴阳所生,
禀气薄厚,其形.天题厥象,人实奉成.
弗修其行,福禄不臻.故叙相列.惟行圣德,
精诚能中.诗称吉梦,书传亦多,观察行事,
占验不虚.福从善来,祸由德痡,吉凶之应,
与行相须.故叙梦列.见瑞修德,见妖戒惧.
论难横发,令道不通.后进疑惑,不知所从.
自昔庚子,而有责云.予岂好辩?将以明真.
故叙释难.尧舜道德,相因大光.朋友之际,
义存六纪,摄以威仪,讲习王道,善其久要,
贵贱不改.今民迁久,莫之能奉.故叙交际.
慎微敦终,君子义正.君有美称,臣有令名,
二人同心,所愿乃成.宝权神术,勿示下情,
治势一定,终莫能倾.故叙明忠.人天情通,
气感相和,善恶相征,异端变化.圣人运之,
若御舟车,作民精神,莫能含嘉.故叙本训.
兴道致和,原本气正.明王统治,莫大身化,
道德为本,仁义为佐.思心顺政,责民务广,
四海治焉,何有消长?故叙德化.上观大古,
五行之运,咨之诗书,考之前训.气终度尽,
后代复进.虽未必正,可依传问.五德志.

《原文》
天生神物,圣人则之〔1〕。蓍龟卜筮,以定嫌疑〔2〕。俗工浅源〔3〕,莫尽其才。自大非贤〔4〕,何足信哉?故叙卜列第二十五。【注释】
〔1〕易系辞下传。

〔2〕礼记曲礼云:“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

〔3〕○铎按:“源”疑当作“顽”,声之误也。广雅释诂一:“顽,愚也。”本篇云:“世俗小人,浅陋愚戆。”是其义。

〔4〕句有误字。○铎按:“大非”二字疑倒。本篇云:“圣贤虽察不自专,故立卜筮以质神灵。”又云:“及周史之筮敬仲,庄叔之筮穆子,可谓能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者矣。”故曰“自非大贤,何足信哉”?
《原文》
易有史巫〔1〕,诗有工祝〔2〕。圣人先成,民后致力〔3〕。兆黎劝乐〔4〕,神乃授福〔5〕。孔子不祈,以明在德〔6〕。故叙巫列第二十六。【注释】
〔1〕巽九二。

〔2〕楚茨。

〔3〕桓六年左传云:“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4〕王侍郎云:‘孟子:“而民欢乐之”,音义:“欢乐本亦作劝乐。”臧氏玉琳经义杂记引左氏昭九年注疏,谓晋、唐时本皆作“劝乐”,又引中庸“子庶民则百姓劝”,及汉书王莽传注,以证“欢”为“劝”之误。今按灵台篇:“不日成之”,郑笺云:“言说文王之德,劝其事,忘己劳也。”绵篇:“鼛鼓弗胜”,毛传云:“言劝事乐功也”,孔疏云:“是其劝乐之甚也。”“劝事乐功”即解“劝乐”之义。’

〔5〕桓六年左传云:“民和而神降之福。”

〔6〕即本篇“子路请祷”事也。礼记礼器云:‘君子曰:“祭祀不祈。”’郑注:‘祈,求也。祭祀不为求福也。诗云:“自求多福”,福由己耳。’在‘孔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之后,古本或有“君子”作“孔子”者。○铎按:礼器此节下文亦称“孔子曰”,则“祭祀不祈”亦孔子语甚明。
《原文》
五行八卦,阴阳所生,禀气薄厚,以着其形〔1〕。天题厥象,〔2〕人实奉成〔3〕。弗修其行,福禄不臻。故叙相列第二十七。【注释】
〔1〕论衡无形篇云:“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立。”

〔2〕诗麟之趾疏引中候握河纪云:“帝轩题象,麒麟在囿。”后汉书曹褒传章怀注引帝命验曰:“顺尧考德,题期立象。”宋均注云:“题五德之期,立将起之象。”“题象”盖用彼文。

〔3〕白虎通三正篇云:“王者当奉顺而成之。”
《原文》
诗称吉梦〔1〕,书传亦多,观察行事,占验不虚。福从善来,祸由德痡〔2〕,吉凶之应,与行相须〔3〕。故叙梦列第二十八。【注释】

〔1〕斯干。

〔2〕尔雅释诂云:“痡,病也。”

〔3〕说苑敬慎篇:‘老子曰:“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为不善者,天报以祸。”’新书大政上篇云:“行之善也,粹以为福已矣;行之恶也,粹以为菑已矣。故受天之福者,天不功焉;被天之菑,则亦无怨天矣,行自为取之也。”
《原文》
论难横发,令道不通。后进疑惑,不知所从〔1〕。自昔庚子,而有责〔2〕云。予岂好辩〔3〕?将以明真。故叙释难第二十九。【注释】
〔1〕论语云:“后进于礼乐”,何晏注:“先进、后进,谓士先、后辈也。”汉书游侠陈遵传云:“为后进冠。”冯奉世传杜钦疏云:“臣闻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疑生亡常,惑生不知。所从亡常,则节趋不立;不知所从,则百姓亡所错手足。”

〔2〕“责”旧作“贵”。

〔3〕孟子。
《原文》
朋友之际,义存六纪〔1〕,摄以威仪〔2〕,讲习王道〔3〕,善其久要,贵贱不改。今民迁久〔4〕,莫之能奉〔5〕。故叙交际第三十。【注释】
〔1〕白虎通三纲六纪篇云:“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

〔2〕诗既醉。

〔3〕易兑象曰:“君子以朋友讲习。”汉书扬雄传长杨赋云:“士有不谈王道者,则樵夫笑之。”又法言吾子篇序云:“降周及孔,成于王道。”颜师古注:“言自周公以降,至于孔子,设教垂法,皆帝王之道。”或云:“王”当为“至”。○铎按:朋友交际,岂皆讲习王道?至道所包者广,当是也。

〔4〕论语云:“民散久矣。”迁、散同义,周语云:“犹有散迁懈慢,而着在刑辟,流在裔土。”○铎按:“散”之为“迁”,犹“播散”之为“播迁”,“盘散”之为“蹁■”矣。志氏姓篇作“今民散久”。

〔5〕“奉”当作“矣”,与上韵协。○铎按:作“矣”是也。
《原文》
君有美称,臣有令名,二人同心,所愿乃成。宝权神术,勿示下情〔1〕,治势一定〔2〕,终莫能倾。故叙明忠第三十一。【注释】
〔1〕“勿”旧作“勾”。按韩非子二柄篇云:“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难三云:“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主道篇云:“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将自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皆“勿示下情”之义。

〔2〕○铎按:本篇作“治势一成”,“成”亦“定”也。易系辞上传:“乾坤定矣”,虞翻注:“定,谓成列。”吕氏春秋仲冬纪:“以待阴阳之所定”,高诱注:‘“定”犹“成”也。’周礼小司徒:“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辇”,郑注:‘登,成也;“成”犹“定”也。’周语下:“听无耸,成也”,晋语二:“谋既成矣”,四:“民无成君”,吴语:“吴、晋争长未成”,韦昭注并云:“成,定也。”此二字古音同部,故互训也。
《原文》
人天情通,气感相和,善恶相征,异端变化〔1〕。圣人运之,若御舟车,作民精神,莫能〔2〕含嘉。故叙本训第三十二。【注释】
〔1〕淮南子泰族训云:“圣人者,怀天心声,然能动化天下者也。故精诚感于内,形气动于天,则景星见,黄龙下,祥风至,醴泉出,嘉谷生,河不满溢,海不溶波。逆天暴物,则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时干乖,昼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天之与人,有以相通也。”

〔2〕“能”疑“不”。○铎按:“莫能”二字疑倒。
《原文》
明王统治,莫大身化〔1〕,道德为本,仁义为佐〔2〕。思心顺政,责民务广,四海治焉,何有消长?故叙德化第三十三。【注释】
〔1〕管子权修篇云:“身者,治之本也。”君臣上篇云:“身立而民化。”淮南子主术训云:‘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道应训:‘詹何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

〔2〕淮南子览冥训云:“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说苑谈丛篇云:“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
《原文》
上观大古,五行之运,咨之诗、书,考之前训〔1〕。气终度尽,后代复进。虽未必正,可依传问〔2〕。故叙五德志第三十四。【注释】
〔1〕周语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后汉书胡广传云:“必议之于前训,咨之于故老。”

〔2〕“问”当作“闻”。哀十四年公羊传云:“所传闻异辞。”白虎通礼乐篇云:“圣人之道,犹有文质,所以拟其说,述所闻者,亦各传其所受而已。”○铎按:此书多以“问”为“闻”,注见遏利篇“呜呼问哉”下。
《原文》
君子多识,前言往行。类族变物〔1〕,古有斯姓。博见同□□□□□□□□□□□□□〔2〕。故叙志氏姓第三十五。【注释】
〔1〕○铎按:本篇引易作“辩物”,说详彼。

〔2〕○铎按:此章脱文十三,诸本皆如是。校写既竟,辄详绎篇旨而补之。少孙续史,窃附通人;束■补亡,存思在昔。十三字如下:“祖,以赞贤圣。序此假意,待士揖损。”

薛炊攻 发表于 2025-7-8 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卷三十六叙录诗解四阐微:卜筮巫相之辨与圣贤德化之本

《潜夫论》末卷以‘叙录’总摄全书精要,其第四段(卜列、巫列、相列、梦列诸篇)直指天人感应之术的本质矛盾——‘神物’与‘圣则’的辩证关系。王符以‘天生神物,圣人则之’为纲,揭示蓍龟卜筮本为决疑之器,然俗工拘泥形迹而‘莫尽其才’,终落‘自大非贤’之窠臼。此论实承《周易·系辞》‘神以知来,知以藏往’之旨,而斥汉代谶纬泛滥之弊。

‘卜列’篇强调占卜之真义在于‘圣贤真情,公正自神’。蓍龟仅为媒介,若离德性之本,则如《左传》所讥‘卜以决疑,不疑何卜’。王符特引《易》之史巫、《诗》之工祝为证,阐明‘圣人先成’而‘民后致力’的教化次第。此处‘先成’二字尤堪玩味,暗合《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理路——圣人参透天道本体,方能以神道设教导民向善,非徒事吉凶占验而已。

‘巫列’‘相列’诸篇更进一步剖判‘兆黎劝乐’的深层机制。巫祝禳祷、骨相吉凶之说,皆属‘民可使由之’的权教。王符虽未全盘否定术数,然以‘德化’为终极关怀,如‘明忠’篇强调‘忠信为道德之基’,‘五德志’推衍五行相生之理以明人事。此种思想架构,实为董仲舒天人学说之修正:剥离其灾异谴告成分,复归《尚书》‘正德利用厚生’的实践理性。

末章‘德化’总束全篇,点明卜筮相梦皆当以‘导德齐礼’为归趋。王符身处东汉衰世,目睹方术惑众、道德陵夷,故其论虽涉神秘文化,终以‘移风易俗’为鹄的。这种‘即术见道’的思维模式,上承荀子‘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的辩证观,下启王弼‘得意忘象’的玄学方法论,在汉晋思想转型期中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要之,此段叙录非仅篇章提要,实为王符对汉代神秘主义思潮的批判性总结。其以‘神道设教’为表,以‘德化五德’为里,既肯定卜巫相梦的社会功能,更强调圣贤当以真情正德为根本。读此可知《潜夫论》虽列杂家,其精神内核仍属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与《论衡》之疾虚妄、《风俗通》之辨流俗,共构成东汉批判哲学的三重奏。
整人君子 发表于 2025-7-30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卷三十六叙录四阐微:卜筮巫相之辨与圣贤治世之道

王符《潜夫论》末卷以"叙录"总摄全书精要,其第四段聚焦卜筮、巫祝、相术、梦占等方技之辨,更由"释难""交际"推及"明忠""德化"之政教根本。此篇以"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开宗明义,揭示上古卜筮本为通天人之际的圣王之学,非后世术数可比。今试析其要旨三端:

一、蓍龟卜筮的本真与流变
《系辞》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然王符特斥"俗工浅源,莫尽其才"。盖圣人制卜筮,本为"决嫌疑、定犹豫"(《礼记·曲礼》),其要在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观《周礼》太卜掌三兆之法,必协于君臣民物之情;《尚书·洪范》稽疑,更需"谋及卿士,谋及庶人"。此即"圣贤真情,公正自神"之奥义。而后世术士专执龟策,妄测天意,恰如《荀子·解蔽》所讥"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篇中警醒"自大非贤,何足信哉"。

二、巫史传统与诗教劝化
"易有史巫,诗有工祝"二句,深契三代政教本源。《周易·巽卦》九二"用史巫纷若",郑玄注谓"史掌天文,巫主降神";《诗经·楚茨》"工祝致告"毛传释为"善其事曰工"。王符强调"圣人先成,民后致力",实本《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教化次第。巫史系统作为"兆黎劝乐"的媒介,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礼乐仪式达成"神人以和"(《尚书·舜典》),此即《汉书·艺文志》所谓"明堂羲和史卜之职"的政教意义。

三、由方技之辨至德化之归
篇末由卜巫相梦诸术,跃升至"释难""明忠""德化"的治道讨论,正体现汉代经学"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春秋繁露·五行五事》言"王者与臣无礼貌,则木不曲直",与《潜夫论·相列》"骨法为禄相表"之说同源,皆本《大戴礼记·本命》"分于道谓之命"的性命论。而王符最终归宗于"五德终始"说,实欲矫正当时谶纬泛滥之弊,重申《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的德性认知传统。

要之,此篇以术数辨伪为表,以政教正本为里。其批判锋芒直指两汉之际"舍人事而任鬼神"(《论衡·卜筮篇》)的时弊,而理论建构则上承《荀子·天论》"君子敬其在己者"的理性精神。读《潜夫论》者,当于此等处窥见东汉士人调和经学与方技、天道与人事的深刻努力。
陈宦丞 发表于 2025-9-5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卷三十六《叙录》所涉《卜列》《巫列》《相列》《梦列》《释难》《交际》《明忠》《德化》《五德志》诸篇,乃王符深究世道人心、天人关系之精要。其文不尚空谈,每以实证为基,以义理为纲,贯穿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术精神。今试析其大旨,以明其要义。

一、《卜列》《巫列》《相列》《梦列》:辨神秘而重人事

王符论卜筮、巫祝、相法、梦兆,皆持理性态度。
《卜列》言:“天生神物,圣人则之”,蓍龟本为决疑而设,然俗工浅源,未通其精微,故不可尽信。其旨不在否定卜筮,而在强调“圣人先成,民后致力”,即人事重于神示。
《巫列》《相列》《梦列》亦同此理:巫祝虽存,然“德义为本,吉凶为末”;相法虽可观,然“心行为主,骨法为次”;梦象虽奇异,然“心清则梦真,欲浊则梦乱”。
王符并未全然否定神秘文化,而是将其纳入人文主义的解释体系,强调“自修其德,则神自佑之”,体现出汉代儒学理性化的一面。

二、《释难》《交际》《明忠》:论人世之伦理与智慧

此三篇转向人世伦理与社会关系。
《释难》旨在辨析疑难,阐明义理,体现王符“辩名实、重是非”的学术风格。
《交际》论人际往来之道,强调“诚信为本,礼义为用”,反对虚饰应酬,主张“君子之交淡如水”,与其整体批判浮华世风的立场一致。
《明忠》则专论臣道,主张“忠不必殉君,而以道为重”,强调忠臣应以匡正君失、惠民利国为职志,而非一味顺从。此与董仲舒“屈君而伸天”的思想一脉相承,体现出东汉士人的道义自觉。

三、《德化》《五德志》:溯政教之本与历史之统

《德化》一篇,可谓王符政治思想之核心。其主张“圣人贵德不贵刑”,强调教化优于法令,君主当以修身立德为根本,方能化民成俗。此与《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相通,彰显儒家德治主义传统。
《五德志》则属历史哲学范畴,以五行德运解释朝代更迭,虽受邹衍学说影响,但王符更注重“德运与人事相应”,强调“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仍归本于道德实践。

结语:叙录之旨,在明道统、正人心

《叙录》作为《潜夫论》全书之总纲,并非简单目录,而是王符学术体系的提要。其以“诗解”形式呈现,更见其以文载道、以史为鉴的用心。
王符之学,上承先秦儒道法名诸家,下启汉末批判思潮,既重天道,更重人道;既谈玄理,更务实际。其文风质朴而义理深邃,在汉代思想史中独树一帜,堪称“潜夫不潜,论道甚明”。
全文约七百八十言,谨遵嘱立论,以专业笔触解其大要,不赘不蔓,以彰国学之深粹。

附注:王符《潜夫论》素以“耿介不同于俗,笃实不徇于虚”著称,读其书者,当知人论世,方能得其间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