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18|回復: 0

[道学研究] 【列子】卷7杨朱诗解6卫端木叔财散情聚与众不同至无而有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3-3 16: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7杨朱诗解6卫端木叔财散情聚与众不同至无而有
题文诗:
卫端木叔,子贡世嗣,藉其先货,家累万金,
不治世故,放意所好.生民之所,欲为人意,
所欲玩,其无不为,无不玩也.墙屋台树,
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君.
,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
口所欲尝,殊方偏国,虽非齐土,之所产育,
无不致之,犹藩墙物.及其游虽,山川阻险,
途径修远,无不必之,犹行咫步.在庭宾客,
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
不绝声乐.奉养之余,先散宗族;宗族之余,
次散邑里;邑里之余,一国.行年六十,
气干将衰,弃其家事,都散库藏,珍宝车服,
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
无药石储;及其死也,无瘗埋资.一国之人,
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藏之反其,子孙之财.
禽骨厘闻,曰端木叔,狂人,辱其祖矣.
段干生闻,曰端木叔,达人,德过其祖,
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诚理所取,
卫之君子,多以礼教,我束,固未足以,
得此人心.财散情聚,财聚情散,至无而有.
【原文】

    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①。藉其先货,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树,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②,非齐土之所产育者③,无不必致之④,犹藩墙之物也⑤。及其游也,虽山川阻险,涂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⑥,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⑦。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
行年六十,气干将衰,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⑧,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藏之⑨,反其子孙之财焉。禽骨厘闻之⑩,曰:『端木叔,狂人也,辱其祖矣。』段干生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诚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注释】

①世——后嗣。
②殊方偏国——殊方,异域他乡。偏国,边远国家。
③齐土——中土,指中原地区。
④无不必致之——俞樾:『下文云:「虽山川阻险,涂迳修远,无不必之。」则此文当云「无不必致」,误衍「之」字。』
⑤藩墙——藩,篱笆。藩墙,犹藩篱,围墙。
⑥住——俞樾:『「住」当为「数」,声之误也。【黄帝篇】:「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张注曰:「住当作数。」是其证矣。』
⑦庑——音 wǔ(武),堂周的廊屋。
⑧媵——音 (映),随嫁的人。
⑨赋而藏之——俞樾:『赋者,计口出钱也。』『藏,犹言葬也。【礼记·檀弓篇】:「葬也者,藏也。」故葬与藏得相通。』
⑩禽骨厘——又作禽滑厘、禽屈厘,战国初人,墨子弟子。
(11)段于生——王重民:『【御览】四百九十三引「段干生」作「段干木」,当从之。』段干木,战国初魏国人。

【译文】
卫国的端木叔,是子贡的后代。依靠他祖先的产业,家产达万金。不再从事世俗杂务,放纵意念去追求享受。凡是活着的人所想做的,人们心中所想玩的,他没有不去做,没有不去玩的。高墙大院,歌台舞榭,花园兽囿,鱼池草沼,甘饮美食,华车丽服,美声妙乐,娇妻艳妾,可以与齐国和楚国的国君相比拟。至于他的情欲所喜好的,耳朵所想听的,眼睛所想看的,嘴巴所想尝的,即使在遥远的地方、偏僻的国家,不是中原所生产养育的,没有搞不到手的东西,就像拿自己围墙内的东西一样。至于他出去游览,即使山河阻险,路途遥远,没有走不到的地方,就像一般人走几步路一样。庭院中的宾客每天以百计,厨房里的烟火一直不断,厅堂里的音乐一直不绝。自奉自养之后剩下来的东西,先施舍给本宗族的人,施舍本宗族剩下来的东西,再施舍给本邑里的人,施舍本邑里剩下来的东西,才施舍给全国的人。
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血气躯干都将衰弱了,于是抛弃家内杂事,把他的全部库藏及珍珠宝玉、车马衣物、少妇 美女 ,在一年之中全部散尽,没有给子孙留一点钱财。等到他生病的时候,家中没有一点药物;等到他死亡的时候,家中没有一点埋葬用的钱财。一国之中受过他施舍的人,共同出钱埋葬了他,并把钱财都还给了他的子孙。禽骨厘听到了这件事,说:『端木叔是个疯狂的人,侮辱了他的祖先了。』段干生听到了这件事,说:『端木叔是个通达的人,德行超过他的祖先了。他的行动,他的作为,一般人觉得惊讶,却符合真实的情理。卫国的君子们多以礼教自我约束,本来就是不可理解端木叔这个人的本心的。』

僞貌 發表於 2025-7-25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杨朱》篇所载卫端木叔之事,诚为道家"至无而有"思想之具象化诠释。此章以子贡后裔为叙事载体,通过"财散情聚"之悖论,深刻揭示了道家哲学中"与众殊"的生命境界,其义理可析为三:

一、遗形取神之财富观
端木叔"藉其先货,家累万金"而"不治世故",实乃对儒家"货殖"观念之解构。《周易·系辞》言"崇高莫大乎富贵",然端木叔以"放意所好"为用财之道,暗合《老子》"圣人不积"之旨。其"墙屋台树园囿池沼"之奢,非沉溺物欲,恰是"即色游玄"的实践——通过穷极人欲而超越形器之限,此即《庄子·天下》篇"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真人境界。

二、情通万物的存在论
"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玩"的表述,彰显独特的"情本体"哲学。不同于杨朱"贵己"说之个体主义,端木叔以"无不玩"的态度将主体情志对象化于万物,其"声乐嫔御拟齐楚君"非僭越礼制,乃《淮南子》所谓"万物玄同"的体现。这种"情聚"状态,实为通过极致的感官体验达到"坐忘"之境,与《文子·九守》"精神本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的描写若合符节。

三、有无相生的辩证智慧
篇末"情所欲好"三叠句,暗藏道家认识论精义。《列子》张湛注云:"任耳目之自为,而不役心智于分外。"端木叔之"至无",非枯槁寂灭,而是通过穷尽"有"的维度(耳听目视)实现对本真之"无"的体认。这种"即欲见性"的工夫,与后世禅宗"烦恼即菩提"的思维路径遥相呼应,较之《周易》"穷神知化"说更显道家特色。

要之,此章以寓言形式重构了"富而好礼"的儒家命题。端木叔之"与众不同",非在行为之异,而在其以道家"葆光"智慧将物质享乐转化为精神超越之媒介。钱钟书《管锥编》论列子"贵虚"思想时,特举此例为"虚者实之所依"的明证,可谓的评。读者当透过文字表象,领会其中"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深层哲学意蕴。
陆行 發表於 2025-7-25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杨朱》篇所载卫端木叔之事,实为道家"至无而有"思想之具象化演绎。此段文字以极简笔墨勾勒出一位超越世俗价值之智者形象,其行止暗合《老子》"圣人不积"之旨,又得《庄子》"逍遥"之趣,值得深入剖析。

端木叔之为世所罕觏者,在其以"散财"达致"聚情"之生命境界。作为子贡后裔,其不囿于"家累万金"之物质基础,反以"不治世故,放意所好"为处世准则,此正与儒家"克己复礼"形成张力。然细究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无不为"之行径,实非纵欲,乃是通过极致的外在满足,抵达内在的虚无之境。此种"至奢入俭"的修行路径,恰如《文子·九守》所言"嗜欲不载,虚之至也"。

其生活形态"拟齐楚之君"的表象下,隐藏着深刻的哲学实验:以"墙屋台树园囿池沼"为道具,以"饮食车服声乐嫔御"为媒介,通过穷尽耳目之娱来验证《列子·天瑞》"有形者生于无形"的命题。这种将物质享乐推向极致以突破物质束缚的实践,与后世禅宗"烦恼即菩提"的修行理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的表述。此处之"欲"非世俗贪欲,而是《淮南子·原道训》所谓"达于道者,反于清净"的修行阶梯。端木叔通过彻底满足感官需求,最终超越感官局限,实现《老子》"为道日损"的终极目标。这种"至有而归无"的生命实践,较之禁欲苦修更显道家"和光同尘"的智慧。

此段文字虽简,却完整呈现了道家生命哲学的辩证逻辑:以有为入无为,藉形下通形上。端木叔之"与众不同",正在于其洞悉"至无而有"的玄机,将《庄子·天下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落实为"财散情聚"的具体人生。此种处世智慧,对当代物质过剩时代的精神困局,仍具重要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