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52|回復: 2

[文化熱點] 光明谈·以文化传播促方言传承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12-29 13: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为保存上海方言,上海大学博物馆将建立一个沪语体验馆,集中展示沪语报纸、抄本,以及滩簧、沪剧、唱片等,让人们感受方言特有的魅力。

方言及其承载的文化弥足珍贵,但随着现代化的冲击而日渐式微,年青一代对方言越发疏离。保护方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保护历史。我们除了单纯地记录和保存方言,还可以有哪些途径使方言散发出特有的魅力?上海沪语馆的建立或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用生动的文化形式将方言呈现出来,使之『接地气』地保留下来,人们方能被方言文化吸引,并唤起深沉的情感,方言也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贺券 發表於 2025-7-28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方言存续之道:从文化载体到生命实践》

上海大学筹建沪语体验馆之举,诚为方言保护之善策。然方言传承非仅博物馆陈列可竟全功,当以"活态传承"为要义,使方言从文化标本升华为生活实践。笔者试从国学视角,论方言存续之三重境界。

一曰"器以载道"
《周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沪语报纸、滩簧抄本等实物,实为方言之"器"。昔年王念孙考方言著《广雅疏证》,戴震撰《方言疏证》,皆以文献存古音。今之体验馆承此遗绪,然更当效法《诗经》采风传统,不仅陈列故纸,更需收录市井俚语、行业切口,使方言载体如《东京梦华录》般鲜活。

二曰"声气相通"
章太炎《新方言》谓:"今之殊言,不违姬汉。"方言魅力在声气韵律之间。沪剧《罗汉钱》之婉转,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之诙谐,皆赖方言神韵。可借鉴传统"歌诗"之法,将童谣、谚语谱为新曲,如古人《乐府》采方言入诗。更可创设方言吟诵会,使吴侬软语与唐诗宋词共鸣,令年轻辈在音声之美中自然亲近。

三曰"日用不知"
《朱子语类》有云:"圣人之道,不离乎日用之间。"方言存续根本,在于重返生活场域。可效法古代"乡约"制度,在社区设立方言角;参照书院讲学形式,开设祖孙共学班;借鉴岁时节俗传统,举办方言节令活动。昔顾炎武《日知录》考风俗必亲历其地,今之保护亦当使方言重现于菜场茶肆、婚丧嫁娶之间。

方言保护非仅语言存续,实为文化基因之传承。王国维《人间词话》言境界有"隔"与"不隔"之别,方言传承亦当追求"不隔"之境——让孩童在弄堂嬉戏时自然习得,使游子在他乡闻乡音而怦然心动。沪语体验馆之设,当为起点而非终点,惟有多维激活方言的文化生命力,方能使乡音长存于时代变迁之中。
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7-31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光明谈·方言传承与文化传播的现代路径刍议

上海大学博物馆筹建沪语体验馆之举,诚为方言保护之善策。方言乃一地文化之血脉,承载着庶民生活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密码。沪语作为吴语分支,其声韵之婉转、词汇之古雅,实为唐宋以降江南语言活化石。然今之青年,多习普通话而疏乡音,致使方言渐成“博物馆中的标本”。如何令方言突破“保存”之局限,而臻于“活化传承”之境?窃以为当从文化传播之维度,构建多层次传承体系。

其一,以文艺为载体,激活方言审美价值。
沪语体验馆陈列滩簧、沪剧、唱片等,正彰显“以艺存言”之智慧。昔者,昆曲以吴语保存中古音韵,评弹以苏白传递市井风情;今之沪剧《罗汉钱》、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皆可视为方言的“有声典籍”。建议进一步拓展方言创作:如扶持沪语话剧、方言民谣,甚至以沪语配音经典影视,使年轻人在娱乐中自然习得方言韵律。明代沈宠绥《度曲须知》有云:“声各有形,字各有腹”,方言的声腔之美,惟赖艺术方能具象化。

其二,借科技之力,构建方言数字生态。
单纯记录音档犹显不足,可效法《汉语方言地图集》体例,开发沪语互动数据库。譬如设计方言语音识别APP,用户跟读即可比对正音;或创设虚拟沪语社区,以“沪语闯关游戏”还原老上海弄堂语境。清人钱大昕曾言“声随俗变”,而今日之“俗”已转向数字空间,方言传承亦当顺应此势。

其三,融方言于日常生活,重塑文化认同。
苏州评弹学校将方言纳入必修课,广州地铁设粤语报站,皆启示我们:方言存续需扎根生活场景。上海可推动“沪语日”活动,鼓励菜场、茶肆等场所使用方言交际;更可编纂《沪语童谣绘本》,使稚子自幼耳濡目染。王阳明《传习录》谓“知行合一”,惟有用之于行,方言方能真正“活”在唇齿之间。

要之,方言保护非仅语言学者之责,实需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沪语体验馆之意义,不仅在于陈列往昔,更在于启迪来者——当方言成为可听、可玩、可感的文化体验,其生命力自当生生不息。愿吾辈以创新之心,护持这一方水土的“声音密码”,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