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96|回復: 0

[何新西方伪史考] 何新旧论·论道家哲学和阴阳五行观念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8-3-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旧论:

论道家哲学和阴阳五行观念

514701ebbb53d23dad5bcfb3036d2ec9.jpg

  【本文选自何新〖思考:我的哲学与宗教观〗,时事出版社,2001年】

  【阴阳观念的实质】

  记者:我还想请教关于中国哲学的几个概念的问题。

  何新:请讲。

  记者:阴阳观念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这两个概念似乎从没有被真正讲清楚。关于五行的说法,在现代人那里更是混乱。想知道您的高见。

  何新:关于阴阳,过去没有人讲得清。我们首先可以考察一下这两个字的语源。阴的语源是烟,烟在古语言中又有古音读若乌,乌云,乌烟,古人认为是一回事。乌云笼罩,就是『阴』。所以阴也就是暗(阴、暗古语亦相通),也就是没有光明。而阳,本义是太阳,就是阳光,就是光明。阴、阳概念的实质,就是黑暗与光明。光明可见,黑暗则不可见。但古人已经知道,光明与黑暗并非两个事物,或两种物质。光明的消失就是黑暗,黑暗中能量的增强就是光明。如果我们用现代的观点来解释的话,阴阳概念的本质就是现代物理学讲的『能量』。能量的熵化,能量的消失,就是『阴』。能量的聚集,能量的增强,就是『阳』。古人认为,宇宙是光明与黑暗,即阴与阳两种范畴交替运动和循环的产物,这就是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在中国学术中,最早『阴』与『阳』是作为一对天象、天文和历法中的范畴。在〖易传〗和老子哲学中,发展成宇宙本体论的范畴。这两个范畴都不具有物质实体的涵义,而是抽象的哲学理念。阳,就是显现,是实在。阴,则是非显现,是潜在的东西。潜在的东西生化为实在的东西,实存的东西内化为潜在的东西,这是阴阳转化的实质。

  【『五行』论的真义】

  记者:讲得透彻。那么什么是五行呢?

  何新:至于五行,行,古音读恒,五行就是五恒,也就是五常。五行或五恒的本义,就是指五种永恒存在者。印度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实体是四大,(地水火风),后来发展为『五大』(地水火风空)。中国的五行观念是金木水火土,五种永恒存在者。五行与印度的『五大』哲学具有某种对应的关系。地/土,水/水,火/火,这三对范畴类同。不同的是印度的风、空,在中国则是金和木。然而这两种原始本体理论似乎是具有某种共同背景的。五行的另一种解释是『五运』(见〖黄帝经内·素问〗『五运』篇。)运就是运行,运动。静态的五行在五运中变成了动态的概念。五运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的运行和相互转化。

  记者:您说五行是指五大恒在物,这是不是唯物主义的本体观呢?

  何新:中国古典哲学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并不是指五种实有的物质。五行与其说是五种物质的物理元素,不如说是五种象征性的物态符号。如果你把它们理解成有固定属性的物质,你就无法理解为什么由同样物理物质构成的人,会有所谓『火』型人,『木』型人,『水』型人之类的分别。在同一个人身上,中医认为『肝属木,肺属金,胃属土』。这绝不意味着火型人是火作的,木型人是树作的,而人的肝脏中有树木,肺中有金属,胃中有土石等物质实体。晋人张华〖博物志〗说:『石者,金之根甲。石流精则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张华所说『石』,即土。他指出五行论所言的物不是实质而只是形态:矿石生金,金化而生水(液体),液体(水)滋润生木(植物、生物、有机物),木燃烧而生火,火燃尽而生灰(土/石)。因此,五行论的实质是存在的五大形态: 金/金属,木/生物,火/等离子,水/液态,土/固态。五行所描述的不是物质,而是五种恒大的物态。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存在互相转化的关系,就意味着否定了它们本身是绝对性的物质。所谓变(运)的进程,转化的过程,实质正是一种抽象化的过程。

  【太极一元论】

  记者:阴阳五行哲学似乎是一种多元论。

  何新:不对。中国哲学中最深刻的本体论观念,源于〖易经〗中的阴阳理念。 〖易经〗历代的传注者均认为,阴与阳,黑暗与光明并不是两种物质。黑暗乃是光明的 缺失而不是异于光明的另一物质。所以阴阳理论不是二(或多)元论,而是一元论。朱熹说,不是同时有阴阳两种不同物,而是说阴去则阳生,阳去则阴生。同一个本体,生化出两种现象:阴和阳。这是一元论,而且是符合易经哲理的一元论。阴阳统一于『太素』,『太极』。太素就是极小、无限小,而太极就是本原。所以『太素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

  记者:为什么太素是极小?

  何新:素语根从系,系、细古音通。细即小,太细即太小,所以太素即极小。(太素又即太幽,素从系,从幺音,与幽相通。幽即幼,亦有小意。) 即无限小。宇宙发生于太素,即发生于无限小,这是一种思辨。中国古代人具有深刻的思辨智慧。

  记者:阴阳五行概念究竟是什么时候产生?

  何新:非常之早。近代『古史辩』一派认为五行是邹衍创始至汉代方士大倡其道。梁启超认为战国以前无阴阳概念,郭沫若〖金文丛考〗认为金文无五帝五行概念。这些都是片面之说。甲骨文中已有五方、五帝、五风神的记述,阴阳概念亦已见于金文。清代以前一直认为阴阳五行概念来自伏羲。伏羲是传说神王,固不可信。但作为一种宗教哲学,我相信阴阳五行及四象、廿八宿理论的产生不晚于商代,在商周时早已成为正式的国家官学。

  【道就是逻各斯】

  记者:这种阴阳哲学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

  何新:也不尽然。类似这种阴阳哲学,在古波斯哲学中也存在。古波斯的神秘主义光明崇拜(米特拉Mitra崇拜)与中国的阴阳哲学似乎具有某种联系。还应注意到,虽然说希腊哲学与中国哲学在本质上不同,但在古典中国哲学与希腊哲学中,也并非完全没有可比较的因素。罗素曾说,古希腊哲学中有一个主导性的概念『logos』。他这个观点是剽窃于黑格尔的。黑格尔说logos一词有两种意义:言词和尺度。无独有偶,中国哲学中也有一个类似于逻各斯的主导性概念,就是『道』。道至少有三层涵义:1、语言(『道可道,非常道。』道者,祷也,祝也,咒也,诵也。)2、另一层涵义是规范、秩序(道理),道路。3、第三层涵义是运动、动力(导,引导,导动,推动)。『道』作为哲学的概念,起源于『天道』,即天体运行的轨道。中国古代哲学与天文学有直接和密切的联系,所以古代哲人首先正是从天文轨道的周期性、秩序性、可重复性上认识了宇宙万物现象之内存在着秩序和组织的理念。在表面的无序之下,存在着秩序和组织的超级理性。这种理性,就被古人归纳为『天道』和『道』的概念。荀子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谢,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这就是说,人们是从宇宙中的周期及秩序,认识到一种超人类的理性和逻辑组织的存在(是之谓『神』)。陈寅恪认为中国古代的原始道教起源于后汉的五斗米道或天师道,这是不确切的。道教的真义是天道教,即天文道教。它的宗主神玉皇是主持北斗的天神,即天玑玉衡星座中的玉衡(皇)星。所谓玉皇大帝,即北极星和北斗星君。道教起源于上古崇拜太阳和北斗的天文学。道家、道教,都是起源于对天道的观察与研究。(日本的国家宗教起源也在于此。日本神道教是中国上古天道教的次生变种。) 所以我说中国古代哲学的道一元论,本原是理性主义。而中国关于道(天道)这个概念远比西方Logos的概念要丰富和深刻。

  【注:本文标题为编者增加。关于『五行』观念之由来,何新在后续研究中对自己早期观点有重大修正。参看何新〖上古五行十月历考论〗。】

【内容提要】

  ●关于阴阳,过去没有人讲得清。

  ●阴的语源是烟,烟古音读若乌。

  ●乌云,乌烟,古人认为是一回事。

  ●乌云笼罩,就是『阴』。

  ●所以阴也就是暗(阴、暗古语亦相通),也就是没有光明。

  ●而阳,本义是太阳,就是阳光,就是光明。

  ●阴、阳概念的实质,就是黑暗与光明。

  ●但古人已经知道,光明与黑暗并非两个事物,或两种物质。光明的消失就是黑暗,黑暗中能量的增强就是光明。

  ●阴阳概念的本质就是现代物理学讲的『能量』。

  ●能量的熵化,能量的消失,就是『阴』。

  ●能量的聚集,能量的增强,就是『阳』。

  ●古人认为,宇宙是光明与黑暗,即阴与阳两种范畴交替运动和循环的产物,这就是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

  ●在中国学术中,最早『阴』与『阳』是作为一对天象、天文和历法中的范畴。在〖易传〗和老子哲学中,发展成宇宙本体论的范畴。这两个范畴都不具有物质实体的涵义,而是抽象的哲学理念。

  ●阳,就是显现,是实在。阴,则是非显现,是潜在的东西。潜在的东西生化为实在的东西,实存的东西内化为潜在的东西,这是阴阳转化的实质。

  ●『五行』,行,古音读恒,五行就是五恒,也就是五常。

  ●五行或五恒的本义,就是指五种永恒存在者。

  ●五行与印度的『五大』哲学具有某种对应的关系。

  ●这两种原始本体理论似乎是具有某种共同背景的。

  ●五行的另一种解释是『五运』(〖黄帝经内?素问〗。)

  ●运就是运行,运动。静态的五行在五运中变成了动态的概念。

  ●五运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的运行和相互转化。

  ●所谓五行五大元素其实是五种象征性的物态符号。

  ●五行所描述的不是物质,而是五种恒大的物态。

  ●五大元素存在互相转化的关系,就意味着否定了它们本身是绝对性的物质。

  ●所谓变(运)的进程,转化的过程,实质正是一种抽象化的过程。

  ●中国哲学中最深刻的本体论观念,源于〖易经〗中的阴阳理念。

  ●易学认为,阴与阳,黑暗与光明并不是两种物质。

  ●黑暗乃是光明的缺失而不是异于光明的另一物质。

  ●所以阴阳理论不是二(或多)元论,而是一元论。

  ●阴去则阳生,阳去则阴生。同一个本体,生化出两种现象:阴和阳。

  ●这是一元论,而且是符合易经哲理的一元论。

  ●阴阳统一于『太素』,『太极』。

  ●太素就是极小、无限小,而太极就是本原。

  ●所以『太素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

  ●素语根从系,系、细古音通。

  ●细即小,太细即太小,所以太素即极小。即无限小。

  ●太素又即太幽。素从系,从幺音,与幽相通。幽即幼。

  ●宇宙发生于太素,即发生于无限小,这是一种思辨。

  ●中国古代人具有深刻的思辨智慧。

  ●甲骨文中已有五方、五帝、五风神的记述。

  ●阴阳概念亦已见于金文。

  ●阴阳五行及四象、廿八宿理论在商周时早已成为正式的国家官学。

  ●这种阴阳哲学并非中国古典哲学所独有。

  ●古波斯的神秘主义光明崇拜与中国的阴阳哲学似乎具有某种联系。

  ●在古典中国哲学与希腊哲学中,也并非完全没有可比较的因素。

  ●黑格尔认为古希腊哲学中有一个主导性的概念——『logos』

  ●黑格尔说logos 一词有两种意义:言词和尺度。

  ●中国哲学中也有一个类似于逻各斯的主导性概念——『道』。

  ●道至少有三层涵义:

  1.语言(『道可道,非常道。』道者,祷也,祝也,咒也,诵也。)

  2.另一层涵义是规范、秩序(道理),道路。

  3.第三层涵义是运动、动力(导,引导,导动,推动)。

  ●『道』作为哲学的概念,起源于『天道』,即天体运行的轨道。

  ●中国古代哲学与天文学有直接和密切的联系。

  ●所以古代哲人首先正是从天文轨道的周期性、秩序性、可重复性上认识了宇宙万物现象之内存在着秩序和组织的理念。在表面的无序之下,存在着秩序和组织的超级理性。这种理性,就被古人归纳为『天道』和『道』的概念。

  ●道教的真义是天道教,即天文道教。

  ●它的宗主神玉皇是主持北斗的天神。

  ●所谓玉皇大帝,即北极星和北斗星君。

  ●道教起源于上古崇拜太阳和北斗的天文学。

  ●道家、道教,都是起源于对天道的观察与研究。

  ●日本神道教是中国上古天道教的次生变种。

  ●中国古代哲学的道一元论,本原是理性主义。

  ●中国关于道(天道)这个概念远比西方Logos的概念要丰富和深刻。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精简编理。)

谢谢阅读

无天无 發表於 2025-7-11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旧论·论道家哲学与阴阳五行观念》学术商榷

何新先生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现代阐释颇具启发性,然其中若干观点尚有可商榷之处。笔者不揣浅陋,谨就阴阳五行之本义略陈管见。

一、阴阳范畴的哲学本质
阴阳概念确源于天文历法观察,但《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已将其提升为宇宙生成论范畴。许慎《说文解字》释"阴"为"暗也,水之南、山之北",释"阳"为"高明也",此乃空间方位定义。然《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则已超越具体物象,成为表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范畴。以现代物理学能量说解阴阳,虽具新意,然《淮南子·天文训》早有"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的元气论阐释,阴阳本质当为气化运动的两种态势。

二、五行学说的本原考辨
五行(古音读若"恒")之说,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郑玄注:"行者,言顺天行气也。"《春秋繁露》谓"五行者,五官也",实为五种动态功能模式。将五行简单对应印度"五大"说恐有未安:中国五行体系包含相生相克的内在机制(见《白虎通义·五行》),其精髓在动态关系而非静态实体。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五行相胜"之说,尤重其系统论内涵。

三、道器之辨的再思考
何先生谓阴阳"非物质实体"之论,可参酌张载《正蒙·太和》"一物两体,气也"之说。阴阳五行在中国哲学中实兼有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的双重属性。朱熹《周易本义》明言:"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此即程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辩证关系。

要之,阴阳五行学说乃中国特有的宇宙认知模型,其价值正在于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统合于有机整体观中。今人诠释古典哲学,当以经解经,避免过度现代化解构。以上浅见,尚祈方家教正。

(全文798字)
熊委 發表於 2025-7-13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阴阳五行论之商榷》

拜读何新先生《论道家哲学和阴阳五行观念》一文,深感先生于传统哲学概念之现代诠释颇具创见。然就学术规范而言,尚有若干值得商榷之处,今不揣浅陋,略陈管见。

一、阴阳概念溯源辨正
先生以"烟""乌"训"阴",以"太阳"训"阳",此说虽具形象性,然未达文字本义。考《说文》:"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阜,侌声。""阳,高明也。从阜,昜声。"二字皆从"阜"(阝),本义实与地理方位相关。甲骨文"昜"字象日光上扬之形,金文"侌"字作云气覆日之状,二者最初实为天象描述,后经《易传》哲学化方成宇宙论范畴。先生以现代物理学"能量"释之,虽具启发性,然《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本指"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抽象规律,与具象能量概念存在本质差异。

二、五行理论源流考辨
先生谓五行即"五恒",此说可备一家之言。然《尚书·洪范》明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郑玄注:"行者,顺天行气也。"《春秋繁露》更以"比相生而间相胜"释其运动规律。五行体系实为古人建构的宇宙运行模型,其核心在"行"而非"恒"。至若与印度"五大"说之比附,二者虽表面相似,然印度哲学侧重本体论,中国五行说重在生成论,此根本差异不可不察。

三、概念演变之历史维度
先生论述未充分关注概念的历史嬗变。阴阳二字在《诗经》中多为具体意象,至《易传》方提升为哲学范畴;五行在《洪范》中尚属物质分类,到邹衍始演为历史哲学。若忽略此历时性发展,径以现代观念逆推古义,恐有"时代错置"之嫌。董仲舒《春秋繁露》已批评"舍经而任传"的诠释方法,此训诂学基本原则尤当重视。

要之,传统哲学概念的诠释当以文献考据为基础,兼顾语义演变与体系关联。何先生之说虽启人深思,然若过度依赖现代学科比附,恐将消解中国哲学特有的思维特质。笔者浅见,阴阳五行作为传统宇宙认知图式,其价值正在于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思维方式,此恰为现代机械论世界观所欠缺者。倘能立足文本本义,结合当代学术方法开展创造性诠释,或可更契入传统智慧之堂奥。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