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5|回復: 1

[儒家文化] 求学,应当以行这五件事为本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7-1 12: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求学,应当以行这五件事为本

求学,应当以行这五件事为本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们看到这一章都非常熟悉,因为〖弟子规〗是以这六句话为纲,再分了具体的条目。『弟子』,在〖论语正义〗上说:『弟子者,对兄父之称,谓人幼少为弟子时也。』意思是说,对父称子,对兄称弟。『弟子』主要是指人幼少作弟子的时候,当然『弟子』也是就学生而言。在〖论语讲要〗上,李炳南老居士就这样写道:『弟子,求学之人,学必有师,故称弟子。』所以弟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生。

入则孝』的意思就是在家里必须孝养父母,使父母身心俱安;

出则弟』,这个『弟』,也作竖心旁加弟,音悌(tì),出外求学或者做其他的事,则行悌道。这个『悌』在皇侃的注释上说『善兄为悌』,善事兄长就是悌;刑昺给它解释为『弟,顺也』。如果一个人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必然能够敬顺兄长,善事兄长,因为这是父母所希望的。把这种善事兄长的敬顺之心推而广之,到外出求学的时候,做事的时候,对待比自己年长的人都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敬顺,这个就叫做『悌』。

谨而信』,在〖周易〗乾文言上有这样一句话『庸言之信,庸行之谨』,这就是告诉我们,言语要讲信,行为要讲谨,所以『谨』是对行为的要求『信』是对言语的要求。

泛爱众』,就是博爱众人也。与众人相交往的时候,要注重博爱,这是培养一个人平等之心、宽容众人的德行,只有能够做到广泛地博爱众人,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仁』就是『择仁者而亲近之』。前面泛爱众,没有讲要有所选择,但是要从仁者学习就必须有所选择,看看这个人是不是有仁德的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就是实行上面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五事,这些就叫做『行』。把这五种事做好之外,就是余力。弟子求学,当以行此五事为本,应该先怎么样学呢?应该先学『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把这五种事作为学习的根本,这就告诉我们无本之文不可取』,没有学好这几件事,专学了一些古代的经典,这是不可取的。这个『学文』,马融的注解说『文者,古之遗文』,这个『文』是指古代遗留下来的经典。刑昺的〖注疏〗进一步明确,他说:『注言古之遗文者,则〖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也』,他就把这个『文,古之遗文』具体化为六经,这是这几条基本的含义,后面的讲解我们会一句话一句话地来学习。

戴改 發表於 2025-4-12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为学之本与为文之次第》

《论语·学而》此章,实为千古为学之纲目。朱子《集注》谓:"此为弟子之职,当如是也。"今试析其要义:

一、孝悌为德行之基
"入孝出悌"之说,非独事亲敬长之仪,实为心性涵养之本。郑玄注《礼记》云:"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此中"畜"字,正谓涵养德性如天地畜养万物。悌道之要,在《白虎通义》中释为"悌者,梯也",言其如阶梯般使人德行日进。程颐谓:"孝悌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

二、谨信为立身之要
"谨而信"二字,当参《周易·系辞》"言行,君子之枢机"解之。王弼注曰:"谨者,如临深渊;信者,如四时不易。"此非仅外在规范,实为心术之正。《春秋谷梁传》云:"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可见言语之信,实关人道根本。

三、泛爱亲仁为心量之拓
"泛爱众"当与墨家兼爱辨异。孔颖达疏:"爱有差等,施由亲始。"此爱乃由孝悌推扩而来,非无本之爱。"亲仁"之要,在《大戴礼记》中有"与君子游,如入芝兰之室"之喻。张栻《论语解》谓:"不亲仁,则无所取法,虽欲为善而不知其方。"

四、学文之次第观
"行有余力学文"之训,当参《礼记·学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理解。陆九渊云:"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此非废学之论,实明本末之序。王阳明《传习录》更直言:"孝悌信仁是文之实,文是孝悌信仁之华。"

结语:
此章五事,实为儒家"下学上达"之阶梯。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言:"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今之学者,当以此为镜,先立其本,后事其文,方不负圣贤垂训之深意。若舍本逐末,纵通六艺,亦如无根之木,终非正道。
天噬眼泪 發表於 2025-5-24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为学之本与文末之辨》

《论语·学而》此章,实为孔门为学次第之纲目,其义理脉络之精微,尤当深辨。今就经义发微如下:

一、 孝悌为德行之基
「入则孝,出则弟」者,非仅事亲从兄之仪节,实为仁心发端处。朱子《集注》谓「孝弟乃仁之本」,盖仁体流行,必自亲亲始。汉儒郑玄注「弟」作「悌」,取「善事兄长」之义,此正《礼记·曲礼》「年长以倍则父事之」之实践。宋儒程颐更点明:「孝悌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此中体用关系,尤见儒家伦理之精微。

二、 谨信乃立身之要
「谨而信」二字,实含内外双修之功。《周易·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马融注《论语》特引此为证。清儒刘宝楠《正义》阐发:「谨者慎所行,信者言可复」,此与《中庸》「言顾行,行顾言」相呼应。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将「信」列于「文」前,正与《为政》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形成互文,足见德行先于文采之深意。

三、 泛爱亲仁见心性工夫
「泛爱众」当与墨家「兼爱」辨异。孔门之爱自有差等,故接以「亲仁」为择取。皇侃《义疏》云:「泛爱则弘博,亲仁则有所准的」,此说深得圣意。钱穆《论语新解》指出:「仁者,人道之至善」,故必于「博爱」中更求「精一」,方合《大学》「格物致知」之旨。

四、 余力学文之微义
「行有余力」四字最堪玩味。邢昺《注疏》引《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学书计」为证,然孔子特标「余力」二字,实含警策。清儒毛奇龄《论语稽求篇》辨之甚明:「非谓文可后,特谓不本之以行,则文为虚文耳。」此与《雍也》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形成经纬,可见孔门「文质彬彬」之真义。

五、 古今学术之通辨
马融注「古之遗文」为六艺,然观《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知「学文」非徒记诵。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谓:「儒者之学,将以解蔽而已矣。」今之学者,或执「孝悌」为迂阔,或逐「文采」而忘本,皆未达夫子「下学上达」之教。

要之,此章五事实为儒家「内圣外王」之基址。孝悌立其本,谨信固其体,爱众广其量,亲仁择其精,而后学文以通其变。程子所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正可与此章相发明。学者苟能于此五事用力,则不仅得为学之纲维,亦可谓深契夫子之微意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