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72|回復: 0

[儒家文化] 常怀敬畏之心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7-21 22: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

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

畏天命』,要敬畏因果定律,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宇宙间存有森严的因果规律』,无论你相信不相信,它都对人发挥作用,不相信规律的存在,不等于可以逃脱它的制裁。就像物理一样,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祸福命运都是自己所感召、所转化。

古人认为,天命顺之则吉,逆之则凶。知命知得深远,始肯修德立命。不但立一己之命,更为生民立命。这才能成为君子之德。君子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还要帮助民众开启明德,这两者就是自觉、觉他都达到至善圆满的程度,这就叫做『止于至善』。

这种敬畏天道的心,体现在个人修养上,就自然要求止恶修善;体现在社会治理上,也就自然要求劝善惩恶、扬善抑恶,鼓励人们积德行善。习近平总书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直到今天,依然能从人们的口中听到这些古训,比如『人在做,天在看』『人善人欺天不欺』 『人算不如天算』 『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等等。这都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论一时而论久远的传统道德观念,人们能自觉地约束心行而积极地止恶修善,对于醇化人心、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安定团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如果缺少这种敬畏天道的心,会导致什么结果?『无知者无畏』 『无法无天』,既不相信世间的法律,又不相信天理。为什么?因为,世间送礼行贿可以不接受法律的制裁,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是逃不过的。如果有这种敬畏之心,就不会做悖德、悖理的事;如果对传统文化中所讲的『道』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就会做出悖德、悖理的行为,导致出现『失道者寡助』 『逆天者亡』的结果。例如,现在领导干部的『四风』问题、贪污腐败问题、『官二代』问题、『富不过三代』的现象等,都与缺少经典中的教诲密切相关,像『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天道祸淫最速』 『为君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成由勤俭破由奢』 『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等。

特别是现在的贪污腐败问题,要让人们『不必贪,不能贪,不敢贪,不愿贪』。怎样让人有『不敢贪』的敬畏之心?除了让人知道畏惧法律,腐败一定会锒铛入狱之外,另一方面要让人深信因果,提倡因果教育。像〖太上感应篇〗中的比喻:『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取非义之财的人,如同吃有毒的肉、喝有毒的酒一样,不仅不能止息饥渴,还会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太上感应篇〗被誉为历代状元、宰相必读之书,什么意思?不是说读了〖太上感应篇〗就一定能做到状元、宰相,而是说要做好状元、宰相必须读这部书。如果经常读这些圣贤书,对于因果的道理就会非常明确,怎么还敢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曾国藩先生能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因为他从小熟读圣贤书,对于〖大学〗中『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规律深信不疑。也就是说,财货是以不好的、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的,也一定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所以『不敢贪』,除了不触犯法律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人从内心明了因果、惧怕因果。

不必贪』,譬如给官员的工资、俸禄非常稳定,让他们保持有尊严的生活绰绰有余。现在很多地方都提倡『高薪养廉』,当然,高薪对于养廉是很必要的,但并不是说就一定能够促成廉洁,它还有很多条件。

不能贪』,也就是法制监督机制很健全,他想贪污受贿,马上就被发现了,使他不能去贪污。

不愿贪』,也就是要兴起伦理道德教育,让人有羞耻心、有气节。比如,〖弟子规〗中说:『德有伤,贻亲羞。』一个人德行上有过失,就会让父母、亲人跟着蒙羞。作为官员,一旦锒铛入狱,他的父母无地自容,怎么忍心让父母蒙羞呢?可见,伦理道德教育非常重要,所以古人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为官者要清楚自己做官的目的,如果做官是为了发财,那何必做官,直接去经商就好了,挣的钱多还没有风险。之所以选择做官,就是因为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有一种担当的精神,目的是把国家治理好,使社会和谐稳定,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是读书人、做官人的使命。

古代人对于士特别尊重,士、农、工、商,把读书人排在第一位。〖孟子〗中说:『爵一、齿一、德一。』让人们尊敬有爵位的人,尊敬上年纪的人,尊敬有德行的人。为什么古人对于有爵位的人如此敬重?因为选择做官并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能够在事业上成圣成贤。不仅自己成圣成贤,还要率领民众成圣成贤。

圣贤人有什么特点呢?圣贤人念念都为天下苍生着想,心中没有自己。所以,圣贤人办政治,办的是圣贤政治,圣贤人当官才能够当好官,这也是靠教育来成就的。所以,古人通过各种方式使官吏清廉,让人们不必贪、不能贪、不敢贪、不愿贪。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6-30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敬畏之心与德性修养的内在理路》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此语实为中华德性文明之枢要。今观来帖所言"常怀敬畏之心",深契古圣先贤之微旨,试为申论其义理脉络。

一、敬畏之本体论依据
"天命"非虚玄概念,实为《中庸》"天命之谓性"的形上根基。爱因斯坦所言宇宙因果律,与《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感应思想,在"天理流行"的维度上殊途同归。朱子解"天命"为"天所赋之正理",王阳明谓"良知即天道",皆指明道德律令的宇宙论基础。此非宗教诫命,实为《尚书》"天叙有典"的秩序显现。

二、修德立命的实践工夫
"知命"非宿命论,恰如张载"为天地立心"的积极义。帖中"立一己之命"与"为生民立命"的辩证,正是《大学》"明德-新民"的双重工夫。王夫之《读通鉴论》云:"畏天命者,畏其理之必然也。"这种敬畏转化为"慎独"工夫(《中庸》),在起心动念处做戒慎恐惧的修养,方是真敬畏。

三、社会治理的德治传统
"劝善惩恶"制度设计,源自《周礼》"以乡八刑纠万民"的古老智慧。习总书记引"国无德不兴",实与《论语》"为政以德"一脉相承。顾炎武《日知录》论"法制禁令"必须"本于道德",恰可解释为何今日廉政建设需辅以因果教育。历代循吏如包拯、海瑞之清明,皆因深谙"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易理。

四、当代问题的文化诊疗
帖中所列"四风"等弊病,在《贞观政要》中早有警示:"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陆九渊曾痛陈:"人不畏天,何事不可为?"《太上感应篇》的警喻,实为对治贪腐的心理机制。司马光《训俭示康》揭示的"成由勤俭"规律,在当代家族企业传承中尤具现实意义。

结语:
敬畏之心实为中华文明的"心法",从《尚书》"克享天心"到王阳明"致良知",构成连续的文化基因。今日重建敬畏,非复旧制,乃是要在法治框架下,唤醒人心中的"天命之性"。如此,方可达致《大学》所言"止于至善"的治理境界,亦是对"国无德不兴"命题的深刻回应。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卯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五日申時| 2025/7/9/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