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46|回復: 0

[儒家学说]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8-8-29 20: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全文翻译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自【论语·学而第一】第二章『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两种断句

对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断句,笔者见过两种,一种是主流的断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另一种是: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在遇到另一种非主流的断句方法之前,笔者对于本句的断句方法,一直认同主流的方法。但另一种的断句方法,相对而言,却确实是最合理的,问题是,如此断句之後,章句本身要表达的意思,却似乎不太符合孔夫子的本意。

提出这另一种断句方法的作者是如此解释该断句方法下的章句的:

『巧言令色鲜矣,仁』——『鲜』就是『少』,就是『不要』的意思。就是『鲜为人知、屡见不鲜』等等当中的那个『鲜』的意思。

如此一来,则又不离孔夫子原意太远:少些巧言令色,就仁了。当然,差距是有的,毕竟提出这个断句方法的作者并未能真正理解『仁』内涵。

仁的根本是什么

且不论『鲜』字原义,也先抛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看看论语中其他两个章句:

【论语·里仁第四】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本章句,就是论述,同时也印证了孔夫子关于『言』与『君子代表仁』的关系。从上文提到的【论语·学而第一】第二章来看,孝悌是仁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所以行孝悌,是君子『仁』之由生『孝悌』这个『本』『敏於行』,即确立了,因此『仁』这个『道』就生了

【论语·阳货第十七】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本章句十分重要,很多人看不懂儒家的仁究竟是什么内涵,其实就在本章句里。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向整个社会都『敏於』这五个『行』,那么,就可以说是仁了。哪五个『行』呢?恭宽信敏惠

所以,孔夫子实际上是反对『巧』言『令』色的,只有『敏於行』孝悌孝悌者仁之本,木之萌,先发其根本,然后枝叶可长,仁才能生发。当然,仁做的好不好,与根本无关,上文所言的『行五者』才是仁做的好的直接原因,关键要点根本只是树木生发之前提,却非树木茂盛的原因

重读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另一种断句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鲜,乏也少也。正确理解应该是:孔夫子说,巧言令色,少了(潜台词是要多些『敏於行』),就可以仁了。

反对巧言令色却赞同察言观色

孔夫子虽然反对巧言令色,却是赞同察言观色的: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高杉 發表於 2025-7-7 17:21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义理辨微

(一)章句训诂正解
"巧言令色鲜矣仁"当以传统断句"巧言令色,鲜矣仁"为正解。考《论语》全书体例,"鲜矣"作为谓语前置的感叹句式凡七见(如"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皆作"鲜矣+名词"结构。东汉郑玄注云:"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鲜,少也。"朱熹《集注》更明确指出:"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

(二)仁学内涵探赜
1. 仁之本源:孝悌为仁之本(《学而》),此"本立道生"之要义。孔子强调"刚毅木讷近仁"(《子路》),与"巧令"形成鲜明对比。
2. 实践维度:仁体现于"恭宽信敏惠"五德(《阳货》),其中"信"与"巧言"、"恭"与"令色"形成本质差异。马融注:"巧言无实,令色无质。"
3. 修养工夫:孔子主张"讷言敏行"(《里仁》),程颐释为:"言欲迟而行欲疾",正与"鲜矣仁"形成互文。

(三)异说辨正
非主流断句"巧言令色鲜矣,仁"存在三重谬误:
1. 语法失据:先秦文献未见"鲜矣"独立成句之例
2. 义理相悖:将"仁"与"巧令"并置,违背孔子"修辞立其诚"(《周易·文言》)思想
3. 体系冲突:与《论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等二十余处论仁表述抵牾

(四)现代启示
此章揭示儒家核心命题:道德真诚与语言表达的关系。王阳明《传习录》云:"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字。"当代社会尤当警惕语言异化现象,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特别指出:"今人专求悦人言语颜色,此心放失,宜深戒之。"

结语:该章实为儒家"反质"思想的精要表述,通过否定性判断(鲜矣仁)确立道德本真性的价值标准。学者当由此体认"仁"的实践性本质,不可堕入语言修饰的陷阱。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7-8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本义与断句之辨

《论语·学而》第二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一语,历来解经者多有歧义。今观两种断句之法,窃以为当以传统断句为是,而新出之说虽有所创见,然未得圣人之微旨。

传统断句"巧言令色,鲜矣仁",其义甚明。朱子《论语集注》云:"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此解最得经义。巧言者,非谓言辞工巧,乃指虚浮不实之言;令色者,非谓容貌端庄,实为伪饰矫揉之态。鲜者,少也。全句谓专务于言辞容貌之修饰者,其内心之仁德必寡。此与《尚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一脉相承,皆斥外饰而贵内德。

至于新出断句"巧言令色鲜矣,仁",谓减少巧言令色即为仁,此说似是而非。考《论语》全书,孔子言仁,必从根本处着眼。如《里仁》篇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阳货》篇子张问仁,孔子以"恭、宽、信、敏、惠"五德答之,皆示人以实修实证之功,非仅戒除巧令而已。且《学而》本章前文既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后接此句,正是由本及末,由内而外,明修身之次第。若依新说,则仁之境界未免浅显,与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之深义相去甚远。

细究"鲜"字之义,当如包咸注:"少也。言少有仁也。"非谓"减少"之意。《论语》中"鲜"字凡十四见,如"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以约失之者鲜矣"(《里仁》),皆作"少"解,无一例作"减少"用。故新说于训诂亦无据。

要之,孔子此语,非仅教人勿为巧令,实欲人反求诸己,修养仁德之本。程子所谓"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可谓得其三昧。读经贵在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若执新奇之见而轻改旧章,恐失圣贤立言之本意。学者当以传统注解为宗,于躬行实践处体会仁之真义,方不负夫子之垂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