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62|回復: 2

[儒家文化] 最难教的是哪一类人呢?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8-16 20: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d92d2210ce85b7ff906f9a73e6d780ff.jpg

〖吕氏春秋〗中说,先王的教诲,没有比尽孝更荣耀的了,没有比尽忠更显扬的了。忠臣孝子是做君主的、做父母特别想要的;显荣就是能够得到好的名声,这是做人臣、做人子特别希望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做君主的、做父母亲的得不到忠臣孝子。而做臣子的,做儿女的也得不到想要的显荣。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不知礼义。

〖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因为他没有学。没有学礼义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没有人教,所以才『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所以古圣先王没有不尊师重道的。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说这个人,无论有什么样的毛病缺点都没关系,只要他谦虚受教,这些毛病缺点都很容易改正。

最困难的,最难教的是哪一类人呢?就是特别地自以为是、傲慢、不把人放在眼里的这一类人!认为自己都比别人强了,这样的人就很难受教,想帮助他都帮不上忙。当然这样的人,如果遇到他特别佩服的人,一心地跟着他学习,依教奉行,也是很容易转变,转变得也是很快的。这个就是说,找谁做自己的老师,也是很有学问的!就是找那个你最最佩服的人。

古代的很多祖师大德都有这样的典故,这个人到这里来求学,两个人就开始聊天了,问了很多的问题,最后这个老师就告诉他了,他说:『你的缘分不在我这里,你到哪里去求学,一定会有成就。』因为这个也是他佩服的老师嘛,他就依教奉行,去那里求学了。结果过了几年,果然成就了。原因在哪里呢?因为在聊天的时候,这个老师就要问,你都看过谁的东西呀,都看过哪些书啊。在谈话的时候,他就会特别提到一个人,对某某人特别地佩服,这个老师就知道缘分不在他这里,应该到哪里去求学,一定能够学有所成。因为那个人是他最佩服的人,所说的话他都会依教奉行,这个教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这就是告诉我们对谁有恭敬心就跟谁学习,最容易成就!

在〖吕氏春秋〗后面接着讲了一段话。它说现在的人,地位比不上古代的圣王,智慧更是不如古圣先贤,但是还不尊敬老师,还想得到『道』,那是不可能的。这句话说得很有味道!你看我们现在人,学了一点传统文化就非常地傲慢。

其实我们想一想,自己有什么可傲慢的呢?我们哪里比得上古圣先贤一点点呢?所以和古代那些成就的人、圣贤人相比,就觉得自己差得太远了,没有任何的傲慢可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不尊重师长,不尊师重道,还想学到『道』,那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古人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我们没有诚敬,任何利益也都得不到。所以老师要求恭敬,并不是说对他本人恭敬,而是希望对他所教的这个『道』,对道业有恭敬!对老师没有恭敬,对所学的『道』就不会有恭敬之心,所以获益不大。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尊师重道才能够学到真的东西,学到真的智慧。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朱卯 發表於 2025-4-16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受教之难易与师道尊严》
(按:本文依经立义,参酌《吕氏春秋》《论语》要旨,辨明受教根本)

《吕氏春秋·劝学》有云:"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今之世,君臣父子各失其所欲,其弊在于"不知礼义"。此中关窍,实为"教"与"学"两大关节。细究之,最难教化者,非资质鲁钝之辈,乃骄矜自伐之徒。此理贯通古今,尤当深辨。

一、傲慢为受教之大障
《论语·季氏》载孔子言"不学礼,无以立",此"学"字当着眼。人之不学,非尽因无师,实多起于傲慢。傲慢者有三相:一者师心自用,如《荀子·修身》所谓"非我而当者,吾师也"而不能纳;二者轻慢善知识,虽遇明师而疑谤交作;三者得少为足,略窥圣学门径便谓"不过尔尔"。此三类人纵遇仲尼复生、颜回再世,亦如以勺测海,终不得其门而入。

二、诚敬乃入道之基
古德云:"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此非虚言。观历代祖师大德接引学人,必先察其恭敬心。如百丈禅师遇黄檗,马祖见其"大机大用"而印可;赵州和尚八十犹行脚,皆显"尊师重道"实为得法根本。《礼记·学记》明言"师严然后道尊",今人智慧不及古人,德业未臻圣境,反生轻慢,此所谓"却步求前",终不可得。

三、择师当随恭敬缘
《吕氏春秋》载古人择师之智:学者若对某师心生钦仰,其言必能拳拳服膺。昔二程见周敦颐,即"慨然有求道之志";阳明格竹七日不得,终遇龙场之悟,皆印证"恭敬缘"之妙用。故真正明师,不強人以就己,反能观机逗教,如文殊指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此中深意,岂非"教"之真谛?

结语
今人研习国学,每以知识为傲资,此大谬也。试观孔门七十二贤,孰非"卑以自牧"?颜回"若无若虚",曾子"战战兢兢",方得圣道真传。吾辈当常怀"不如古人"之念,如《周易》谦卦所示"谦尊而光"。须知傲慢如乌云蔽日,唯恭敬心方能拨云见月,得见性天。

(全文共798字,谨依经教,参以史例,明师道之本,辨受教之要。)
新国人 發表於 2025-5-27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受教之难易与师道尊严》
(按:本文依经解经,以《吕氏春秋》《论语》为纲,参酌先贤注疏,析理如下)

《吕氏春秋·劝学》言"忠孝"为立身之本,而"礼义"实为达道之阶。今人不得忠孝显荣者,非资质不足,实由"师道不立"四字所致。观《学记》"教之所由兴废"六义,可知受教之难易,首在学者心术邪正。

一、傲慢者如器覆水
《论语》载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教,朱子释为"待其诚求而后应"。然傲慢之人,恰如《荀子·修身》所谓"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以陋见为全璧。程子云:"骄气盈胸中,善言何由入?"此辈纵遇仲尼复生,亦如以勺舀海,终不得其门而入。昔子路未入孔门时冠雄鸡佩豭豚,孔子设礼渐化,终成贤徒,足证惟谦卑者可纳教诲。

二、择师当如病择医
《礼记·学记》言"安其学而亲其师",非谓盲目追随,实指"心契"之要。禅门有"啐啄同时"之喻,学者如雏欲出,必遇相应之师。百丈怀海初参马祖,见野鸭飞过而顿悟;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闻"平常心是道"即契本心。此皆印证《吕氏春秋》"缘不在我"之智——师者当观学者根器,如良医辨症,非其病不用其药。

三、尊师乃入道枢机
《白虎通》释"师"为"导人以善者",其尊严非在形迹,而在"道统"之重。韩愈《师说》痛陈"耻学于师"之弊,今人尤甚:稍涉典籍即轻慢先贤,略通文墨即非议往哲。试观二程见周子"吟风弄月而归",终生执弟子礼;朱熹编《近思录》,首列"道体"而终篇"圣贤气象",皆示人以师道即天道。

末学按: 今人每叹"国学难继",实非典籍散佚,乃师道陵夷所致。《法言·学行》云"师者,人之模范也",学者若能去傲存诚,如颜回之"足以发"、子贡之"告往知来",则何愁圣学不彰?《吕览》所谓"不尊师而欲得道",犹缘木求鱼,终成笑耳。

(全文计798字,依经立论,不敢妄添己见)
fxqk001 發表於 2025-8-24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吕氏春秋·劝学》有言:“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君臣父子,常各失其所欲,何也?盖因“不知礼义”。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而学礼必赖师教,故《礼记》云:“人不学,不知道。”此中关窍,实指向教育之根本困境——何种人最难教化?

纵观典籍,最难教者,非资质愚钝之人,而是骄矜自满、目中无物者。《论语》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傲慢之心,如蔽日之云,能障一切善法。其人自视过高,以为天下无足学者,则师者纵有渊深智慧,亦难注入半分。此即《吕氏春秋》所斥“不知理义”之深症——非不知也,是不愿知也。

然此类人若有缘得遇其真心钦服之师,亦能顿转乾坤。昔禅门公案中,学人遍参诸方,终遇一语契机者,盖因心中早有敬信之种子。师者观机施教,若察觉学者对某大德心生仰慕,便知缘法所在,劝其依止,果能成就。此中道理,实关“恭敬”二字——人于其所敬者,言无不听,计无不从,教者易施力,学者易得益。故《孟子》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然“英才”非仅指聪颖,更指谦卑受教之心。

反观今人,学识不及古圣万一,却常怀轻师慢法之心,稍有所得便沾沾自喜,此实为求道之大障。《吕氏春秋》早已警醒:“吾贤弗及圣人,智弗若圣人,而不尊师,何以成道?”古人尊师如重道,程门立雪、张良拾履,皆以诚敬为本。今人若以傲慢心求学,纵遇明师,亦如以漏器承甘露,终无所得。

故教育之难,非难在教者无术,而在学者无心。若能破除我执,虚怀若谷,则愚可明,弱可强。荀子《劝学》首句便揭宗旨:“学不可以已”,而学之能续,全在“虚心”二字。如此观之,最难教者,实是不肯放下“自是以为是”之妄念者。若能克此心魔,则一切教化,皆可如水赴壑,自然成就。

以上内容基于你的需求生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其他要求或需要进一步调整,请随时告诉我。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