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41|回復: 0

[儒家文化] 「谨慎治丧」,首以哀戚为本!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8-4 14: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孔安国在〖论语讲要〗中注:『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矣。』这几句话我们一句一句来看。

慎终者,丧尽其哀』,这里边的『慎』,是谨慎的意思,『终』是寿终。古人曰:『老死曰终』,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人生半路没有活下去叫夭折,不叫『终』。〖礼记〗也说:『君子喻终,小人喻死』,一个有德行、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人,过世的时候才称为『终』,这个『终』有功德圆满的意思。小人就是指德学都不具足的人,他们的过世就叫死。

父母寿终时,须依丧礼,谨慎治理丧事。父母之丧,以哀戚为重。故孔安国云,「丧尽其哀」。』那么这里就谈到了父母过世、寿终的时候,要谨慎地办理丧事。

『谨慎治丧』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就是要以哀戚为本,孔子曾经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礼在古代有很多种,有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那么礼『与其奢也,宁俭』,他把这个『礼』提出来,和后面的『丧』相对应,显然是指丧礼以外的其他礼,就是举办这些礼的时候与其搞得很奢华、很浪费,宁愿节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个『易』就是和意的意思,和顺而有条理。也就是说在丧礼之时,把事情办得很和顺、很有条理、面面俱到,还不如以哀戚为本,这才是抓到了根本。

在〖吕氏春秋〗上,对于丧礼的来源有这样一段阐述,它说孝子尊重自己的父母,当然也包括父母疼爱子女,这种情意甚于肌肤之痛,所以当父母过世的时候,也包括儿女过世的时候,自己所敬重的、所疼爱的人死后如果被抛弃于沟壑,按人的感情都是不忍心的,所以才有了安葬死者的礼仪。『葬』就是藏起来的意思,这是孝顺父母的儿女应该慎重的。这是告诉我们,『丧礼』是出自孝子敬爱父母的一片心,并不只是外在的礼仪,所以应该以哀戚为重。历史上有很多孝子,在父母过世的时候,就发自内心地悲伤,非常地感人。比如〖群书治要·晋书〗就记载着孝子吴隐之的故事。

吴隐之早年父亲过世了,他就和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他对母亲,非常地恭敬、谨慎,而且特别注重和颜悦色地孝敬母亲。当他母亲过世的时候,吴隐之非常悲伤,哭得几乎丢了命。他的邻居是韩康伯,韩康伯的母亲是一位很贤明的老人,每一次听到吴隐之服丧哭泣的时候,她本来要吃饭,这时就放下筷子和这个孝子一起哭泣;每当自己要织布的时候,听到了吴隐之悲伤的哭声,她也放下梭子和他一同哭泣。她对自己的儿子韩康伯说:『如果你以后做了官,一定要选拔像吴隐之这样孝顺的人。』后来果然韩康伯到吏部去做官,他就依从他母亲的吩咐,把吴隐之提拔起来了。

吴隐之被提拔后,成为清廉的官吏,被封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他去广州赴任的过程中,听说在广州的北边有一个泉水叫『贪泉』,父老乡亲都说如果有人喝了这个泉里的水,即使是清廉的官吏也会变得贪婪。吴隐之到广州赴任的时候,首先就到贪泉舀一口水喝了下去,并且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我听说古人说,这里边的水只要喝一口,即使廉洁的人也会改变廉洁的作风,成为贪官。试想让伯夷、叔齐这样廉洁的、有操守的人饮了这贪泉的水,我想他们终究不会改变他们廉洁的节操。从此以后,他更加重视道德、注重操守,非常地廉洁,南方没有受过伦理道德教化的蛮夷之地,也受到了他的感化。

当时的皇帝是晋安帝,听说了这件事,就下诏书嘉奖吴隐之。在诏书中这样写道:『广州刺史吴隐之孝心过人,处在可以贪得的官位上,却是非常清廉。他把自己的俸禄平均分给九族的亲属,即使家庭很富裕,家人仍然很节俭,穿着粗布的衣服,力戒奢侈、务求俭约。朕觉得这样的作风,应该受到嘉奖,所以可以把他晋号前将军,赐钱五十万,赐谷千斛。』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就可以看到,古代的读书人确实能够做到『慎终』,到母亲过世的时候哀泣得几乎丧失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发自于内心的对母亲的怀念。所以这就是告诉我们,『谨慎治丧』首先以哀戚为本。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7-21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慎终追远与哀戚之本——论传统丧礼的精神内核》

曾子"慎终追远"之训,实为华夏礼乐文明之精髓。孔安国以"丧尽其哀,祭尽其敬"作注,可谓得其三昧。今就"谨慎治丧"之义,试申其要。

一、"终"字义理考辨
《说文》释"终"为"絿丝也",引申为事物之完结。然《礼记·檀弓》明言"君子曰终,小人曰死",此中深意,当从德性维度解之。郑玄注云:"终者,成也",谓德业有成者之殁方可谓"终"。故《白虎通义》特辨"寿终正寝"与"横夭"之别,此非仅生命状态之异,实为道德评价之殊。

二、哀戚为本的礼制依据
《论语·八佾》"丧与其易也宁戚"之教,当与《礼记·檀弓》"丧礼,哀戚之至也"互参。孔颖达疏解"易"字有三义:一曰治地使平,喻丧事周备;二曰和易,谓仪节娴熟;三曰简易,指形式简化。朱子《论语集注》特申:"易者治丧之具,戚者哀伤之情",正与《孝经》"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相发明。

三、慎终的实践维度
《仪礼·士丧礼》详载"楔齿""缀足""奠脯醢"等仪节,表面观之似重形式,实则《大戴礼记》揭示"慎终者,不辱其亲"的深层伦理。观吴隐之故事,其哀毁骨立非徒情感宣泄,实为《礼记·问丧》"痛疾在心,故口不甘味,身不安美"的生动体现。韩康伯母之感应,恰证《毛诗传》"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的共同体意识。

四、当代启示
今人治丧常见二弊:或流于形式化操作,丧事竟成社交表演;或趋于功利化考量,厚葬只为彰显门楣。返观《吕氏春秋》"葬者藏也"之训,当知丧礼本质乃情感之安顿。司马光《书仪》云:"今人奉亲之丧,多务华观",此弊宋时已见,于今为烈。真正的"谨慎治丧",当以《礼记·三年问》"称情而立文"为准则,使礼仪与情感相得益彰。

结语:
慎终追远之道,实为中华文明"敬天法祖"精神的具体呈现。哀戚非徒情感表达,更是对生命价值的庄严确认。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尤需守护这份"祭如在"的诚敬,使丧礼不至沦为空洞仪式,而能真正成为"民德归厚"的教化之资。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7-29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慎终追远之本义与当代丧礼之反思》
(按:本文依经解经,以《论语》《礼记》为本,参酌汉宋诸儒注疏,申明慎终之义)

一、慎终之本在哀敬
曾子"慎终追远"之训,孔安国以"丧尽其哀,祭尽其敬"释之,实得圣门真义。《白虎通·崩薨》云:"丧者,亡也。人死谓之丧,言其丧亡不可复见也。"此"慎"字当从郑玄"谨也"之解,非徒指仪节完备,更重在哀戚之诚。朱子《论语集注》特标"谨终者,丧尽其礼",然观《檀弓》载子路"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之语,可知孔子"宁戚"之说,实为破后世重形式轻真情之弊。

二、终与死之辨乃礼意精微处
《说文》"终,絿丝也",引申为事物之极。孔颖达《礼记正义》谓:"君子曰终,小人曰死",此非仅称谓之别,实关褒贬大义。《春秋》书"薨"书"卒",皆寓微旨。程瑶田《通艺录》论之甚详:"终者,成也,君子德业已成,故曰终;小人志行未立,故直曰死。"今人治丧,多忽此义,致丧礼失其教化功能。

三、丧礼本质在发乎情而止乎礼
《吕氏春秋·节丧》所言葬者藏也,正合《周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之原始本怀。王夫之《礼记章句》云:"丧礼之设,因人情而为之节文。"观吴隐之哀毁几绝,韩康伯母辍餐同泣,此即《孝经》"哭不偯,礼无容"之实证。今之治丧者或竞奢靡,或流于简慢,皆失"称家有无"(《檀弓》语)之中道。

四、当代丧仪之反思
《盐铁论·散不足》已讥汉代"积土成山,列树成林"之厚葬风气。今人治丧有三失:
1. 重排场而轻哀思,违"宁戚"之训
2. 迷信风水逾制,背"葬也者,藏也"之本
3. 数字化仪轨冲淡人伦温情,乖"慎终"之义

结语
《大戴礼·盛德》云:"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慎终之要,在存哀敬之心,达"民德归厚"之效。愿今人治丧,能体圣贤制礼之本怀,以真情为质,以简约为用,使丧礼复归人伦教化之正途。

(全文计789字,依经立论,酌参清儒考据之法,谨守"述而不作"之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