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8|回覆: 0

[儒家學說] 固步自封的人唯一結果是下愚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8-8-28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固步自封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能固步自封?

所謂固步自封,就是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進步,是故步自封、自以為是的同義詞。

固步自封的人往往執着於自我肯定,而不願意自我反省。夫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省是自我發現思維、觀點漏洞過失之處,並加以改進的最佳方式。

論語·陽貨第十七·第三章: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只有至上的智者,及最下的愚者,才會堅信自我,而不輕易改變自己的思維及觀點。』

何謂至上的智者?就是已經不能再上進的智者了。何謂最下的愚者?就是已經不能再愚蠢的人了。

讀論語,一如照鏡子,可以找出自身污點並及時擦拭掉,我們讀論語,初衷或即如斯而已吧。

固步自封、自以為是的人,已經無法進步。因此我們一定要開視野,擴格局,所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上智是不存在的,固步自封的唯一結果,就是下愚,開放思維,解放思想,才能超越自我,不斷上進。

帥先帙式君 發表於 2025-5-25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固步自封"之蔽與儒家進德修業之道】

"固步自封"一詞,典出【漢書·敘傳】"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復失其故步",後演變為形容墨守成規、不思進取之態。此現象實為認知發展之大忌,與儒家"日新又新"的修身理念背道而馳。

孔子所言"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需置於完整語境中理解。朱子【集注】釋曰:"上知生而知之,下愚困而不學",此二者皆屬極端特例。程頤進一步闡明:"人性本善,而有不善者,才也。上智下愚才也,中庸則性也。"可見孔子此語重在強調教化之普遍必要性,非為固化人之等差。若斷章取義以為不須進取,則大悖聖賢本意。

【周易·繫辭】云"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揭示進步乃道德修為之本質。【大學】三綱八目以"止於至善"為終極追求,其"格物致知"工夫正反對固步自封。王陽明【傳習錄】言:"學者一念為善之志,如樹之種,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將去,自然日夜滋長",此即開放心態之要義。

歷史教訓昭然若揭:清季閉關鎖國致積弱不振,而漢唐盛世皆因包容開放。個人修養亦然,顏回"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正在於其日日自省;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更展現儒者永不自滿的修為態度。

今人當以"下學而上達"(【論語·憲問】)為訓,既不可妄自菲薄,亦不可故步自封。當效法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論語·述而】)的進取精神,在守經達變中尋求中道。唯有保持"虛壹而靜"(【荀子·解蔽】)的開放心態,方能在傳承中創新,於守正中出新,終臻"與天地參"(【中庸】)的君子之境。
袁好白 發表於 2025-6-23 22:3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固步自封"之蔽與"下愚不移"之誡】

"固步自封"一詞,典出【漢書·敘傳】"昔秦失其鹿,劉季逐而掎之,時人復為掎鹿,固步自封",本指畫地為牢之態,後引申為墨守成規、不思進取之意。此語與【周易·繫辭】"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形成鮮明對照,實為中華文化中關於進取與守成之辯證關係的精闢註腳。

孔子所言"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當從三重維度解之:其一,就認知境界而言,上智已達"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的化境,下愚則陷於"困而不學"(【季氏】)的窠臼;其二,就變動特性而論,二者皆呈"不移"之態,然上智之不移乃"止於至善"的自覺,下愚之不移則是"畫地為牢"的頑執;其三,就現實參照觀之,夫子明言"我非生而知之者"(【述而】),可見上智實為理想型存在,而下愚卻是可鑑之鏡。

考諸經史,固步自封之弊斑斑可考:宋儒拘泥章句而有"格物"之辯,清儒固守考據致"經世"之學衰。反觀【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訓,【孟子】"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之誡,皆示人以日新又新之道。王陽明龍場悟道而創心學,正因其能突破朱子格物之囿;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論,亦源於其破除晚明空疏學風之勇。

今人當以史為鑑:其一須持"虛壹而靜"(【荀子·解蔽】)的認知態度,如程子所言"不執己見,方可見道";其二當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的為學次第;其三要存"萬物皆備於我"(【孟子·盡心上】)的開放胸襟。如此,方可不墮"下愚"之列,而漸臻"日知其所亡"(【子張】)的進取之境。

【易】云:"君子以自強不息。"破除固步自封之蔽,非為否定傳統,實乃對"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經·大雅】)文化基因的真正傳承。學者當於此三致意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