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49|回覆: 2

[儒家學說]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複製鏈接]
九州書院 發表於 2018-8-9 23: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九州晨讀】【論語·陽貨17·3】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原文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翻譯

孔子說:『只有最有智慧的人和最愚笨的人才不會輕易改變。』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賞析

上智很清楚明白走什麼樣的路,就順正道而行。下愚就是無知又不思進取不學之人,就順着世俗和私心而行。兩者都不會輕易改變,內涵卻有很大的差別。這裡上承性與習之辨。這裡談了上知和下愚,餘留出了中人,中人只要學,就可下學而上達,就可以成為上知,『人不學,不知道』也就落入下愚不易之境。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參於此句,意涵就更為明了。

是飛 發表於 2025-3-27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釋"上智與下愚不移"之微旨

【論語·陽貨】此章當與"性相近,習相遠"章參看。朱子【集注】云:"人之氣質相近,而習染不同。"上智之不移,非固守其智,乃明德自昭,如顏子"見進則止";下愚之不移,亦非甘於愚昧,實困而不學,若宰予"晝寢"之惰。二者看似同歸,實有霄壤之別。

程頤解此章最得聖意:"上智安於善,下愚安於惡。"上智如大禹聞善則拜,其不移者,擇善固執之誠也;下愚若丹朱傲虐惟慢,其不移者,怙惡不悛之態也。孔子特舉兩端,正為警醒"中人":可上可下,全系乎學與不學之間。

【中庸】言"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正與此章相發明。上智即生知安行之聖,如堯舜性之;下愚乃困而不學之民,如桀紂反之。而孔子教學,重在"學知利行"之中人,故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今人讀此章,當思"不移"二字非定命之論。陽明先生云:"聖人之所以為聖,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慾之雜。"下愚若能一念自反,即是移愚向智之機。學者當以"學不躐等"為要,既不妄自菲薄,亦不畫地自限,方得孔門教學真精神。
余李柔 發表於 2025-4-12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上智與下愚不移"的深層義理及其現代啟示】

【論語·陽貨】"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章,歷來解者紛紜。今試從三個維度剖析其精義:

一、文本訓詁與語境還原
"不移"當訓為"不可移易",朱子【集注】解為"上智為善,下愚為惡,皆不可移"最為的當。此句當與【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語上"章互參,構成完整的認知層級論。孔子將人分為上智、中人、下愚三等,意在強調教化當因材施教。皇侃【論語義疏】指出:"上智稟氣清明,故不可移而為惡;下愚稟氣濁重,故不可移而為善。"此解深得聖人體用兼備之旨。

二、心性哲學的內在理路
1. 上智之"不移"體現為"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自覺,其本質是仁心朗現的必然狀態。孟子所謂"大而化之之謂聖"正是此境。
2. 下愚之"不移"實為"自暴自棄"的選擇結果。【荀子·儒效】云:"人無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可相發明。
3. 程頤特別強調:"惟上智與下愚不移,非謂不可移也,自不肯移耳。"此說揭示主體能動性的關鍵作用。

三、現代教育的啟示價值
1. 警惕"資質決定論"的誤讀:孔子此說絕非否定教化可能,觀其"有教無類"之訓可知。王陽明【傳習錄】載"聖人教人,不是個束縛他通做一般"尤具啟發。
2. 當代教育當重視:
對稟賦優異者"導而弗牽"的啟發式培養
對學習困難者"強而弗抑"的個性化輔導
建立"下學上達"的彈性成長通道

要之,此章精義不在固化人的等差,而在彰顯"為仁由己"的實踐智慧。孔子雖言"不移",實寓"可移"之機於言外,此即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教化精神所在。明乎此,則知聖人之言猶如活水,既見人性之實然,更示教化之應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