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05|回復: 2

[儒家学说] [论语心得] 2.17 认知与知识、智慧有什么区别?二者之间有什么关联?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4 01: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流行本原文:

《论语·为政》第十七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联系上下章节,本章当如下: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不知之为不知,是知也。”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孔子说,“子路,来我诲导你什么是“知之”,了解它的道义,就是智,不了解它的道义就是不知,明白了“智”的这一层道义,也就是智了。
论语新解·为政篇】先生说:『由呀!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时知道你所不知,纔算是知。』
论语译注·为政篇】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点有哪些?
一、《论语》中但凡涉及“知(智)”,基本都是指了解事物,如“人不知”“知和”“知来”“知人”“知天命”“知新”“知礼”“知仁”“求为可知”等等,这里的“知之”,是与第十五章呼应的,指学到知识要放在生活中,寻找案例去思考,这样才能从“认知事物”,升级为“了解事物”,也就是“智(理论)”了。这个智,在后期的“温故”中就可以“知新”,也就是理论与实践再次结合,得到新的结论。
二、明白了学习这件事本身的义理,也是一种“智”了。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认知到事物还不够,要做到“知之”,了解事物的道义。

思维启发
那么,本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一、学习不能停留在“认知”的阶段,要做到“知之”,了解它的道义、义理;
二、要做到“知之”,必须结合生活案例去思考辨证,才能彻底明白其道义、义理;
三、辨证思维非常重要,要多点使用。

词语注释
由,孔子学生仲由,字子路。卞故城在今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人,小于孔子九岁公元前542—480
是知也,《荀子》子道篇也载了这一段话,但比这详细。其中有两句道:『言要则知,行至则仁。』因之读『知』为『智』,如果『知』如字读,便该这样翻译:这就是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2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6-7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为政》第十七章义理抉微

子路问学一章,实为儒家认知论之枢要。历代注家解"知"为"智"者,盖因认知活动须经三重境界:其一为"闻见之知",即感官认知;其二为"德性之知",即义理体认;其三为"天德良知",即本体洞见。本章所谓"知之",当指第二境界之跃升。

考诸经义,"知之为知之"非仅诚实态度之谓。朱子《集注》云:"知与不知,皆当明白洞达",此即《中庸》"明善诚身"工夫。阳明先生更谓:"知得真切笃实处即是行",可见儒家之"知"必含实践维度。子路刚勇有余而体认不足,故夫子特以"知之"启之。

细绎文本,当注意三组辩证关系:
一、能知与所知之辨。认知主体须先确立"知"之自觉,此即"诲女知之乎"深意。如荀子言"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主客交融方成真知。
二、已知与未知之辨。程颐解此章云:"知其已知,又知其所未知,是谓知之。"犹如张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物"之说,认知疆界之自觉恰是智慧开端。
三、知识与智慧之辨。郑玄注"是知也"特标"智"字,盖知识若止于记诵,犹未离闻见之藩篱;必如孟子言"反身而诚",方为"智之实"。

今人治学之弊,常在以信息累积为知,以概念推演为智。观夫子"温故知新"之教,实倡"知行相资"之道。王船山《尚书引义》阐发尤精:"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此章所示,正是要在生活实践中完成认知飞跃。

学者当由此章悟入:认知之真谛,在于建立主客融通的实践智慧。如《易传》言"穷神知化",非徒观察外物,实为性命之全体呈露。今日科技昌明之际,尤需重温此义,使知识积累与生命修养同步升华,方不负圣贤垂训之本怀。
龙圭 發表於 2025-8-31 17:0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为政》第十七章中,孔子对子路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实为认知论与工夫论的重要命题。此章须从三个层面剖析:认知(知识)、智慧(智)及其关联,方得真义。

一、认知与知识的本质
认知(知)乃对事物的表层觉察,如识其名、辨其形;知识(知之)则是经系统学习与实践验证的理性认识。孔子强调“知之为知之”,即要求明确区分“已知”与“未知”的界限。此处的“知”非仅指信息积累,而是主体对客体的自觉把握,如朱子所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认知需与实证结合方能升华为真知。

二、智慧的超越性
“是知也”的“知”当读为“智”,此乃本章枢机。智慧(智)不同于知识:知识关乎“何物”(what),智慧关乎“何以”(why)与“如何”(how)。孔子谓子路“诲女知之乎”,实指教导其领悟“知”的本质——既能明晰所知之限,又能洞见不知之域,此即《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之智。智慧表现为对认知过程的反思与超越,如“知人”“知天命”皆需透过现象究其本体。

三、认知与智慧的辩证关联
认知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认知的升华。二者关联有三:
1. 自知为始:承认“不知”是求智前提,如苏格拉底“我知我无知”,破除认知傲慢方能开启智慧;
2. 知行互发:孔子在第十五章言“学而不思则罔”,强调认知需经思辨与实践(“行”)转化为智慧,王阳明“知行合一”深得此意;
3. 循环进阶:由认知至智慧,再以智慧指导新知,如“温故知新”乃认知与智慧螺旋上升之过程。

本章精义:孔子非仅教子路诚实治学,更揭示为学之根本法则——认知须以自知为基,以实践为径,以通达智慧为归。当代知识爆炸时代,尤当谨记:真正的智慧不在知悉万物,而在明辨知之界限,以虚怀与笃行求其精义。此即《易传》所言“穷神知化”,亦荀子“言要则知,行至则仁”之微旨。

以上内容依国学范式析理,立足文本而贯通义理,力求显发圣贤本意。学者若能由认知而进于智慧,由智慧而反观认知,则于本章庶几得之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