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34|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心得] 2.22 都說人無信不立,為什麼呢?不搞清楚這點,你才能再大,本事再高,也毫無用處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2-20 18: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為政】第二十二章: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孔子說,『人如果沒有信用,真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大車如果沒有固定轅端與橫木的關鍵輗,小車如果沒有固定轅端與橫木的關鍵軏,人們沒有辦法保持其平衡並牽引它,它靠什麼來行走呢?』

馬車結構圖

馬車結構圖
論語新解·為政篇】先生說:『人類若相互間無信心,我不知還能做得些什麼。正如車上的轅木與橫木間,若沒有了個靈活的接榫,無論大車小車,試問如何般行進呀?』
論語譯註·為政篇】孔子說:『做為一個人,卻不講信譽,不知那怎麼可以。譬如大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輗,小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車的轅端衡木,既是車能夠保持平衡的保障,也是車被牽引行走的着力點;孔子把人的信用比喻為輗和軏,是十分恰當的,信用是一個人保持義利平衡的要點,也是他能否獲得別人幫助扶持的關鍵點。
二、一個人即使才能再強大,如果沒有信用,就意味着他對別人是無義的,別人也就無法在他身上獲得任何好處,這樣一來,誰也不想和他有關聯,那他也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了。所以孔子說,如果一個人沒有信用,真不知道他能幹嘛,他與別人沒了聯繫,也就無法在社會上行走了。
三、信用既是說到做到,也是處事誠懇、與人優惠,終歸一點,就是對別人要有付出,要有擔當,要有義氣(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的義務),這樣,別人才能認可他,放心地和他交往。
四、信用差的人,往往都是停留在只講不做,畫大餅,這樣的人把別人當猴耍,不但失信失義,還傷害了別人對他的義,下場一定會像沒有輗軏的車一樣,被廢棄在無人理睬的地方。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一個人必須要有信用,沒有信用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一、要養成樂於助人,樂於奉獻的精神。
二、凡事,要先與人優惠,再思考怎麼把事情做好。
三、要敢於擔當,要懂得付出。
四、凡事一定不能只停留在言語上,要行動,以行動為先,做到了,才叫信義。

詞語注釋
人而無信,這『而』字不能當『如果』講.不說『人無信』.而說『人而無信』者.表示『人』字要作一讀.古書多有這種句法.譯文似能表達其意.
輗軏,輗音倪ní,軏音月yuè,古代用牛力的車叫大車,用馬力的車叫小車,兩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車轅上,車轅前面有一道橫木,就是駕牲口的地方。那橫木,大車上的叫做鬲,小車上的叫做衡,鬲、衡兩頭都有關鍵活銷,輗就是鬲的關鍵,軏就是衡的關鍵,車子沒有它,自然無法套住牲口,那怎麼能走呢。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戴改 發表於 2025-6-29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人而無信"章義理髮微

【論語·為政】第二十二章以車器為喻,揭示人倫交往之根本。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此章雖簡,然義理深遠,試為剖析。

一、輗軏之喻的深層意蘊
朱子【集注】謂:"輗者,轅端橫木,縛軛以駕牛者;軏者,轅端上曲,鈎衡以駕馬者。"此二物實為車體與動力銜接之樞機。程樹德【論語集釋】引鄭玄註:"輗軏者,轅端所以持衡者。"其說甚精。蓋車無輗軏,則轅與衡不相屬,縱有良馬健牛,終不能致千裏。孔子以此喻信德,實指其為"人我相接之樞機"。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謂"人類若相互間無信心"云云,正得此意。

二、信德的倫理結構
【說文】:"信,誠也。從人從言。"段玉裁註:"人言則無不信者。"此說可商。考諸經傳,信德實含三重:
1. 言諾之信。【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云:"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
2. 道義之信。【孟子·離婁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3. 心志之信。【中庸】:"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三、信與立人之道
【白虎通·性情】云:"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人無信則如車無輗軏,其弊有三:
1. 人際失聯。劉寶楠【論語正義】引【大戴禮】:"行必先人,言必後人。"無信則言先行後,人我之紐帶斷絕。
2. 事功難成。【周易·繫辭】:"人之所助者,信也。"管子曰:"非誠賈不得食於賈,非誠工不得食於工。"(【管子·乘馬】)
3. 心性墮落。朱熹謂:"人不忠信,則事皆無實,為惡則易,為善則難。"(【朱子語類】卷二十一)

四、信德的現代轉進
今人論信,多囿於契約層面,實則古義更深。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指出:"信在言前,方能立。"此說尤具啟示:
1. 信為存在方式。海德格爾謂"語言是存在之家",而漢語傳統更強調"言行相顧"的生存論意義。
2. 信即社會資本。費孝通論"差序格局",其中"信任半徑"實以信德為基礎。
3. 信乃文化基因。余英時論"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揭示信義觀念對商業文明的塑造作用。

結語:
孔子此喻,非僅道德訓誡,實乃存在哲學。車之輗軏,喻示人必須在"自我"與"他者"之間建立可信的連接機制。當今社會誠信危機,重溫此章,尤覺振聾發聵。信德之立,不僅關乎個人成敗,更是文明存續之基。【中庸】云:"不誠無物",信哉斯言!
平民百姓 發表於 2025-7-3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人而無信"章義理髮微

【論語·為政】第二十二章以"輗軏"為喻,深刻揭示了"信"作為人倫根本的哲學意蘊。本文擬從文字訓詁、義理闡發、經世致用三個層面,對此章作系統詮釋。

一、文字訓詁考辨
"輗"(ní)、"軏"(yuè)皆為車轅與橫木相接之關鍵部件。鄭玄註:"輗者,轅端橫木,以縛軛者;軏者,轅端上曲木。"朱子【集注】謂:"輗軏所以駕牲,無此則車不行。"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此處特取"輗軏"為喻,而非車輪、車軸等其他部件,蓋因二者實為動力傳導之樞紐。程樹德【論語集釋】引焦循說:"信者,貫通人心之輗軏也。"此解最得聖人之意。

二、義理體系闡微
(一)信為立身之本
【白虎通·性情】云:"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孔子將"信"提升至"不知其可"的高度,實因信德乃五常(仁義禮智信)之樞紐。董仲舒【春秋繁露】謂:"仁而不智則愛而不別,智而不仁則知而不為,義而不信則決而不固。"信德之要,在於使人際交往具有可預期性,此即"義利平衡"的實踐智慧。

(二)信為社群紐帶
【禮記·禮運】言"講信修睦",揭示信德的社會功能。孟子更直言:"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在宗法社會中,信用體系實為"差序格局"(費孝通語)得以維繫的倫理基礎。孔子以車喻人,暗示個體必須通過信德這一"社會軸承",方能融入群體運行機制。

三、經世致用之道
(一)修身層面
【中庸】言"誠者物之終始",強調信德須落實於"慎獨"功夫。王陽明【傳習錄】載:"只在誠身,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此即反對"畫餅充飢"式的虛言,主張"知行合一"的誠信實踐。

(二)為政層面
【論語·顏淵】載"民無信不立",與本章形成互文。朱熹註:"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此解揭示:信用體系實為比物質基礎更深層的治國之本。現代社會治理中,法治精神與契約文明,皆可視為孔子信德思想的時代延伸。

結語:
孔子此章以簡馭繁,通過"輗軏"之喻,構建起"個人誠信-社會信任-天下治理"的完整倫理邏輯。在價值多元的當代社會,重溯這一思想傳統,對於重建信用社會、培育契約精神,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信德不僅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文明存續發展的基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