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20|回覆: 1

[講古] 古人取字有何意義?爲何漢朝韓信蕭何等開國功臣都沒有字

[複製連結]
子繇 發表於 2018-4-9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自周朝開始,古人便形成了成年取字的禮俗。【史記】與【漢書】在記述人物傳記的時候,通常會在篇首列出人物的姓名與字,可是不知您發現了沒有,韓信、蕭何、陳平、樊噲……這些漢初鼎鼎大名的開國元勛竟然都只有名而沒有字!難道是司馬遷與班固雙雙都忘記記載了嗎,還是這其中另有隱情呢?

一、先秦的『字』

今天我們習慣將『名字』一詞連稱,但現在除了一些愛好風雅的文人之外,絕大多數人已經沒有了取字的習慣。『名』與『字』在古代是相互區別的兩種文化,姓名文化由來已久,若要追根溯源,就算是追到上古時代也未必能釐清。而古人取字禮俗的起源就比較清楚了,自西周開始就有了『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之說。但這最初僅僅是對於貴族階層的子女而言的。

在讀先秦人物傳記時,您可能會發現一些人名顯得十分特別,例如百里奚的兒子『百里孟明視』,他的名字竟然有五個字之多!這其實是因爲先秦人常常習慣將姓氏與名、字並稱的緣故。

『百里』是氏,『孟明』是字,『視』才是他的名,而百里氏是姬姓一脈,若按現在『姓+名』的方式來稱呼,他應該叫『姬視』。類似的還有『鮑叔牙』,您不要以爲『叔牙』是他的名,其實鮑叔牙字『叔』名『牙』。從上面的兩個例子中,您可能還發現了,先秦時人的姓名除了習慣將名與字同稱之外,還特地將『字』置於『名』之前,這也是先秦時特有的一種稱呼方式,因爲到了漢朝以後,人們就開始形成先『名』後『字』的稱呼方式並一直沿用下去。

二、古人爲何取字

既然古人早已經有了姓氏和人名作爲稱呼,爲何又要取字呢?古人取字絕非多此一舉,因爲字承載了區別于姓名的豐富意義與內涵。字可以理解爲是名的一種延伸,所以後世古人根據名的含義來取字的情況很多。

而更深層次的內涵則是『字』首先代表了成年的意義。古代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時要舉行成人禮,這標誌著從孩童到成人的轉變。行禮之後就可以開始享受成年人的權利但同時也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字則是這一成年的印記。古人既已成年,就意味著會得到一定的社會地位與尊重。以前的乳名、小名等也不能再讓人隨意稱呼,否則就顯得太過輕慢無禮。因此就需要再取一個用於成人社交的尊稱,這就是字。

漢服正坐

漢服正坐

此後,自己的名只用來表示謙遜的自稱或只能由長輩、師長及位高者來稱呼。前面說到,取字的禮俗最初只由上層貴族專享,可以說整個先秦時代都是如此。因此擁有『字』對於一個人來說還是標榜其社會地位的一個象徵。字的涵義如此豐富,此中的意義是姓和名所不具備的。

三、布衣將相

說完取字的相關文化起源之後,就要回到最開始提出的問題上來了。如前所述,在秦漢之前,取字的禮俗還只是上層貴族才享有的特權,這也就意味著中下層官吏,特別是平民百姓只有名而沒有字是一種常態。取字禮俗向下層社會的普及則是漢以後的事情了。

漢朝的開國功臣大多是『布衣將相』。韓信自不必說,他年少時常常遊手好閒,靠到別人家蹭飯維持生計。蕭何雖不是一介平頭百姓,但也僅是沛縣的一個小吏,地位同樣不高。陳平少時家貧,有薄田三十畝,只能算是一般百姓。而樊噲更是以屠狗爲業,社會地位甚至不及一般農民。此外還有周勃、灌嬰等,同樣也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他們都沒有取字的權利。與此相反的則是留侯張良,出身韓國貴族,因此才有『子房』一字。

(文章轉載自:我們愛歷史)
邋遢歐米茄 發表於 2025-4-10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漢初功臣無字現象考辨】

古人取字之制,實爲華夏禮樂文明之重要表徵。西周以降,"冠而字之,成人之道"的禮制漸成體系,然漢初功臣多無字可考,此現象確需從禮制演變與社會結構雙重角度予以解析。

一、先秦取字制度的貴族屬性
【儀禮·士冠禮】明載:"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取字本爲貴族特權,其核心功能有三:其一爲成年標誌,男子二十行冠禮而字,女子十五及笄而字;其二爲社交避諱,平輩稱字以示尊重;其三爲身份象徵,【禮記】有雲"冠而字之,所以著代也",實爲貴族世系的標識。觀百里孟明視(字孟明,名視)、鮑叔牙(字叔,名牙)之例,可見先秦貴族"先字後名"的稱謂傳統,此乃宗法制度下身份認同的外化。

二、漢初社會結構的劇變與禮制斷層
秦末戰亂導致社會階層劇烈重組,劉邦集團多出身微賤:蕭何爲沛縣小吏,韓信乃布衣之士,樊噲本屠狗爲業。考【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十八位列侯中僅張良(字子房)等少數貴族後裔有字,此非史家疏漏,實因多數功臣本無取字資格。漢初去古未遠,取字禮制仍具強烈階級性,新興軍功集團尚未建立完整的禮制傳統。

三、兩漢之際取字制度的平民化演變
隨著儒學復興與察舉制推行,至東漢時取字漸成士人標配。【白虎通義·姓名】云:"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王充【論衡】載"諱名不諱字"之俗,顯示取字已完成從貴族特權到士人禮儀的轉變。反觀漢初,恰處於周禮崩壞與漢制未立的過渡期,功臣無字現象正是這一歷史間隙的生動註腳。

要之,漢初功臣無字非關史筆疏漏,實乃社會變革之鏡像。禮制演變與社會流動的互動關係,於此可見一斑。明乎此,則知文化傳統之傳承,必與社會結構之變遷相表里。今人考察古代姓名制度,當以動態眼光審視禮俗與時代的共生關係。
蔡去 發表於 2025-4-26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漢初功臣無字考:從周禮嬗變看秦漢姓名制度轉型】

周代確立的"冠而字之"禮制,在秦漢之際經歷著深刻的制度轉型。漢初功臣群體普遍無字的現象,實爲封建宗法制度向官僚帝國體制過渡的姓名文化表徵。考其緣由,當從三個方面進行學理辨析。

一、姓氏制度的階級性瓦解
周代"字"的禮制本質是宗法身份的標識。【儀禮·士冠禮】明確規定"冠而字之,敬其名也",這種命名權原屬貴族特權。觀【左傳】所載156位有字者,悉爲卿大夫階層。而韓信"始爲布衣時,貧無行"(【史記·淮陰侯列傳】),蕭何"以文無害爲沛主吏掾"(【史記·蕭相國世家】),其出身皆屬庶民階層。秦漢之際的社會流動,使原本作爲身份標誌的"取字"禮制失去階級基礎。

二、名法思想的制度性替代
商鞅變法"明尊卑爵秩等級"(【史記·商君列傳】),建立以軍功爵爲核心的命名體系。出土秦簡顯示,基層官吏稱謂已簡化爲"名+爵"模式。漢承秦制,【二年律令】所見功臣稱謂皆以"姓名+爵位"爲範式。張良雖爲韓國貴族,但【史記】僅記"字子房",反證漢廷官方文書中"字"的禮制功能已被官僚爵製取代。

三、史書體例的時代性選擇
司馬遷撰史存在明顯的稱謂分層:孔子弟子必載其字,如"顏回字子淵";而漢初功臣則統一稱名。班固【漢書】沿襲此例,實爲對新興官僚稱謂制度的尊重。湖北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所見基層司法文書,均以"名+爵"格式記錄當事人,可證當時官方稱謂已形成新範式。

要之,漢初功臣無字現象,折射出周代宗法命名制度向帝國官僚命名體系的轉型。這種轉變並非史家疏漏,而是制度變革在姓名文化層的必然呈現。隨著"以爵代字"的官僚製成熟,至東漢時取字禮俗才在士大夫階層復興,此乃後話。明乎此,則知制度嬗變中文化符號的消長,自有其深刻的歷史邏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