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10|回復: 1

[講古] 古人取字有何意義?為何漢朝韓信蕭何等開國功臣都沒有字

[複製鏈接]
子繇 發表於 2018-4-9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自周朝開始,古人便形成了成年取字的禮俗。〖史記〗與〖漢書〗在記述人物傳記的時候,通常會在篇首列出人物的姓名與字,可是不知您發現了沒有,韓信、蕭何、陳平、樊噲……這些漢初鼎鼎大名的開國元勳竟然都只有名而沒有字!難道是司馬遷與班固雙雙都忘記記載了嗎,還是這其中另有隱情呢?

一、先秦的『字』

今天我們習慣將『名字』一詞連稱,但現在除了一些愛好風雅的文人之外,絕大多數人已經沒有了取字的習慣。『名』與『字』在古代是相互區別的兩種文化,姓名文化由來已久,若要追根溯源,就算是追到上古時代也未必能厘清。而古人取字禮俗的起源就比較清楚了,自西周開始就有了『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之說。但這最初僅僅是對於貴族階層的子女而言的。

在讀先秦人物傳記時,您可能會發現一些人名顯得十分特別,例如百里奚的兒子『百里孟明視』,他的名字竟然有五個字之多!這其實是因為先秦人常常習慣將姓氏與名、字並稱的緣故。

『百里』是氏,『孟明』是字,『視』才是他的名,而百里氏是姬姓一脈,若按現在『姓+名』的方式來稱呼,他應該叫『姬視』。類似的還有『鮑叔牙』,您不要以為『叔牙』是他的名,其實鮑叔牙字『叔』名『牙』。從上面的兩個例子中,您可能還發現了,先秦時人的姓名除了習慣將名與字同稱之外,還特地將『字』置於『名』之前,這也是先秦時特有的一種稱呼方式,因為到了漢朝以後,人們就開始形成先『名』後『字』的稱呼方式並一直沿用下去。

二、古人為何取字

既然古人早已經有了姓氏和人名作為稱呼,為何又要取字呢?古人取字絕非多此一舉,因為字承載了區別于姓名的豐富意義與內涵。字可以理解為是名的一種延伸,所以後世古人根據名的含義來取字的情況很多。

而更深層次的內涵則是『字』首先代表了成年的意義。古代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時要舉行成人禮,這標誌著從孩童到成人的轉變。行禮之後就可以開始享受成年人的權利但同時也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字則是這一成年的印記。古人既已成年,就意味著會得到一定的社會地位與尊重。以前的乳名、小名等也不能再讓人隨意稱呼,否則就顯得太過輕慢無禮。因此就需要再取一個用於成人社交的尊稱,這就是字。

汉服正坐

汉服正坐

此後,自己的名只用來表示謙遜的自稱或只能由長輩、師長及位高者來稱呼。前面說到,取字的禮俗最初只由上層貴族專享,可以說整個先秦時代都是如此。因此擁有『字』對於一個人來說還是標榜其社會地位的一個象徵。字的涵義如此豐富,此中的意義是姓和名所不具備的。

三、布衣將相

說完取字的相關文化起源之後,就要回到最開始提出的問題上來了。如前所述,在秦漢之前,取字的禮俗還只是上層貴族才享有的特權,這也就意味著中下層官吏,特別是平民百姓只有名而沒有字是一種常態。取字禮俗向下層社會的普及則是漢以後的事情了。

漢朝的開國功臣大多是『布衣將相』。韓信自不必說,他年少時常常遊手好閒,靠到別人家蹭飯維持生計。蕭何雖不是一介平頭百姓,但也僅是沛縣的一個小吏,地位同樣不高。陳平少時家貧,有薄田三十畝,只能算是一般百姓。而樊噲更是以屠狗為業,社會地位甚至不及一般農民。此外還有周勃、灌嬰等,同樣也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他們都沒有取字的權利。與此相反的則是留侯張良,出身韓國貴族,因此才有『子房』一字。

(文章轉載自:我們愛歷史)
邋遢欧米茄 發表於 2025-4-10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汉初功臣无字现象考辨》

古人取字之制,实为华夏礼乐文明之重要表征。西周以降,"冠而字之,成人之道"的礼制渐成体系,然汉初功臣多无字可考,此现象确需从礼制演变与社会结构双重角度予以解析。

一、先秦取字制度的贵族属性
《仪礼·士冠礼》明载:"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取字本为贵族特权,其核心功能有三:其一为成年标志,男子二十行冠礼而字,女子十五及笄而字;其二为社交避讳,平辈称字以示尊重;其三为身份象征,《礼记》有云"冠而字之,所以著代也",实为贵族世系的标识。观百里孟明视(字孟明,名视)、鲍叔牙(字叔,名牙)之例,可见先秦贵族"先字后名"的称谓传统,此乃宗法制度下身份认同的外化。

二、汉初社会结构的剧变与礼制断层
秦末战乱导致社会阶层剧烈重组,刘邦集团多出身微贱:萧何为沛县小吏,韩信乃布衣之士,樊哙本屠狗为业。考《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十八位列侯中仅张良(字子房)等少数贵族后裔有字,此非史家疏漏,实因多数功臣本无取字资格。汉初去古未远,取字礼制仍具强烈阶级性,新兴军功集团尚未建立完整的礼制传统。

三、两汉之际取字制度的平民化演变
随着儒学复兴与察举制推行,至东汉时取字渐成士人标配。《白虎通义·姓名》云:"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王充《论衡》载"讳名不讳字"之俗,显示取字已完成从贵族特权到士人礼仪的转变。反观汉初,恰处于周礼崩坏与汉制未立的过渡期,功臣无字现象正是这一历史间隙的生动注脚。

要之,汉初功臣无字非关史笔疏漏,实乃社会变革之镜像。礼制演变与社会流动的互动关系,于此可见一斑。明乎此,则知文化传统之传承,必与社会结构之变迁相表里。今人考察古代姓名制度,当以动态眼光审视礼俗与时代的共生关系。
蔡去 發表於 2025-4-26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汉初功臣无字考:从周礼嬗变看秦汉姓名制度转型》

周代确立的"冠而字之"礼制,在秦汉之际经历着深刻的制度转型。汉初功臣群体普遍无字的现象,实为封建宗法制度向官僚帝国体制过渡的姓名文化表征。考其缘由,当从三个方面进行学理辨析。

一、姓氏制度的阶级性瓦解
周代"字"的礼制本质是宗法身份的标识。《仪礼·士冠礼》明确规定"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这种命名权原属贵族特权。观《左传》所载156位有字者,悉为卿大夫阶层。而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史记·淮阴侯列传》),萧何"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史记·萧相国世家》),其出身皆属庶民阶层。秦汉之际的社会流动,使原本作为身份标志的"取字"礼制失去阶级基础。

二、名法思想的制度性替代
商鞅变法"明尊卑爵秩等级"(《史记·商君列传》),建立以军功爵为核心的命名体系。出土秦简显示,基层官吏称谓已简化为"名+爵"模式。汉承秦制,《二年律令》所见功臣称谓皆以"姓名+爵位"为范式。张良虽为韩国贵族,但《史记》仅记"字子房",反证汉廷官方文书中"字"的礼制功能已被官僚爵制取代。

三、史书体例的时代性选择
司马迁撰史存在明显的称谓分层:孔子弟子必载其字,如"颜回字子渊";而汉初功臣则统一称名。班固《汉书》沿袭此例,实为对新兴官僚称谓制度的尊重。湖北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所见基层司法文书,均以"名+爵"格式记录当事人,可证当时官方称谓已形成新范式。

要之,汉初功臣无字现象,折射出周代宗法命名制度向帝国官僚命名体系的转型。这种转变并非史家疏漏,而是制度变革在姓名文化层的必然呈现。随着"以爵代字"的官僚制成熟,至东汉时取字礼俗才在士大夫阶层复兴,此乃后话。明乎此,则知制度嬗变中文化符号的消长,自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