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58|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書法中所遵循的『古』『雅』『靜』『正』

[複製連結]
+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5-23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書法作品的創作,不僅影響人們對書法的欣賞,更是作品是否值得收藏的關鍵因素。因此,書法創作中所遵循的『古』『雅』『靜』『正』,是書法作品是否具有欣賞及收藏價值的基礎。

宋曹在【書法約言】中說:『學書必以古人為法,而後能悟生於古法之外也。悟生於古法之外,而後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入古就是要紮根傳統、深入學習古人書法。不僅要懂得古人的筆法和墨法,更重要是要通過臨摹、體會並融會貫通,用心去體悟書寫之道和自然之道。這些都要經過大量的臨摹,技法訓練並用心體會才會有所得。從側面體現出書家對傳統書法藝術的學習態度和掌握的深度、廣度。

書法作品的創作

書法作品的創作

遵循的『古』『雅』『靜』『正』

遵循的『古』『雅』『靜』『正』

學書必以古人為法,而後能悟生於古法之外也。

學書必以古人為法,而後能悟生於古法之外也。

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概括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法有雅俗之說。黃賓虹也曾說『藝有百病,常病皆可醫,唯俗病難醫』。書法如何達到雅的境界?我以為無外乎三條途徑:一曰做人,二曰讀書,三曰追摹古賢。所謂做人,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修身。所謂讀書,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因此,可能有不善書法的讀書人,但決沒有不讀書的書法家。書法是一種以漢字為載體,以筆墨為手段,以性情為靈魂的藝術形式。因其具有極強的民族性,所以更注重傳承。未有不臨摹古人而成書法家的,不古必不雅。也體現了一個的修養與層次。

悟生於古法之外,而後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

悟生於古法之外,而後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

王筠句讀:『采色詳審得其宜謂之靜』。

王筠句讀:『采色詳審得其宜謂之靜』。

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王筠句讀:『采色詳審得其宜謂之靜』。審美之『審』字的本義是——色彩思維,或視覺思維。因此,『靜』的原意不是安靜,而是:色彩安排很合理,很有章法。靜的本意是不爭,不爭則能知足常樂。不爭意味着不貪求名利,順守自然。 『靜』的引申義是指一種悠遠的境界,寧靜可以致遠,可以獲得智慧靈感;一個靜字,蘊含了古人圓融通達的智慧,更讓我們感念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哲人云:『有求皆苦,無欲則剛』,如果能不爭,心就能靜,靜是一種安詳平和之態,是一份怡然自得。所以古人讚賞:靜居則安。這大概也是養生學主張的觀點。體現了人處世的一種泰然心境。

唐柳公權有『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之說。

唐柳公權有『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之說。

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

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

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

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

唐柳公權有『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之說。歐陽修以為:『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有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正,也是現在所倡導的正能量,是中國書法的靈魂。學習書法,當以陶冶性靈為宗旨、以正本清源為要義,立正義、揚正氣、弘正法、見正藝、行正道。也是書家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的集中體現。

其見寶於世者有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

其見寶於世者有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

(作品選自呂寶亮)

(作品選自呂寶亮)

(作品選自呂寶亮)

呂寶亮

呂寶亮

個人簡介

呂寶亮,男,1984年生山東青島人,職業:全職書法教師。現就職於青島市第二實驗小學,水墨書齋齋主、水墨書齋主教老師、書法孔見簽約藝術家。受教學生達500餘人。

年幼受家父影響喜愛書法從十歲起學習毛筆書法直今,初學唐代楷書大家柳公權為後來的楷書之路打下基礎,在校期間的各種書法比賽中屢屢獲獎。後轉入顏體楷書學習更豐富了自己的筆法變的磅礴大氣,2010年開始學習歐體也受田英章老師的指導加上王羲之,趙孟頫的行書使得自己視野更加開闊也確定了自己的書法風格。

2015年參加炎黃杯書畫大賽獲銅獎並加入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同年出個人書法專輯並在報刊,網絡發行收到各界人士好評,書法作品當地名仕、企業機關收藏。2016年加入中國農民書畫家協會,以書法的形式進行下鄉慰問拉動當地書法藝術生活。

孔世 發表於 2025-4-8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法四要:古雅靜正之美學體系芻議】

書法之為藝,非止於點畫形質,實為心性之鏡鑒。古雅靜正四字,誠為書道圭臬,今試為諸君剖判其要。

一曰"古"法為基。宋曹【書法約言】所論極是,學書當以古人為鏡。然今人習古,多滯於形似。昔王鐸日臨閣帖而不輟,終得"拓而為大"之妙。入古之要,在得古人運筆使轉之理,非徒摹其點畫。如懷素觀夏雲奇峯,悟草書三昧,此乃真得古法而後能變。今之書家當以三代吉金、漢魏碑版為根基,尤須參透晉唐筆法,方不致墮入野道。

二曰"雅"韻為魂。劉熙載"書如其人"之說,道破雅俗之辨。黃賓虹謂俗病難醫,實因俗者多失讀書養氣之功。昔蘇軾論書謂"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趙孟頫日課【蘭亭】而不倦,皆因深諳"不古必不雅"之理。雅者,非刻意求奇,乃積學所致。觀文徵明小楷,無一筆不淵源有自,而氣韻自生,此真雅士之書。

三曰"靜"氣為體。王氏釋"靜"為"采色詳審",實通書道玄機。右軍【蘭亭】二十八行,行行有變而氣脈貫通,此乃真靜境。今人作書,或縱橫恣肆而失之躁,或刻意求工而近於板。須知靜非死寂,如董其昌淡墨枯筆中自見生機,八大山人簡括構圖中愈顯空靈。能靜者,方能在疾澀徐遲間得中和之美。

四曰"正"格為骨。柳公權"心正筆正"之訓,非獨為諫君而發。顏魯公【祭侄稿】悲憤鬱勃而法度森然,正氣充塞其間。今之書者,當以"正"立骨:筆法須正,不務奇巧;結字須正,不墮怪誕;氣格須正,不媚時俗。如伊秉綬隸書,平畫寬結而正氣凜然,此乃真得"正"之三昧者。

結言之,古法為舟,雅韻為帆,靜氣為水,正格為舵。四者相濟,方能渡書法之滄海。今人習書,或追摹時風而失古意,或標新立異而墮惡趣。願諸君深味四字真義,庶幾可入書道堂奧。書雖小技,然通於大道,學者不可不慎。
非我族類 發表於 2025-6-22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道四要:古雅靜正之辯證關係】

書法之為藝,非止筆墨形跡,實乃心性之鏡鑒。宋曹【書法約言】"學古立我"之論,劉熙載"書如其人"之說,皆揭示書道須以"古雅靜正"為綱。此四字互為表裏,構成傳統書學之核心價值體系,今試析其要義。

古法為體,新意為用
"古"非泥古不化,乃"與古為徒"(【莊子·人間世】)的辯證過程。宋曹所言"悟生於古法之外",實指對鐘鼎銘文之樸厚、晉唐法帖之精微的深度參悟。如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之法,既得【淳化閣帖】筋骨,復以漲墨破其格局。此中三昧,正在"入古愈深,出新愈奇"。今人學書若止於形摹,不究筆法源流(如中鋒取質,側鋒取妍),則如童蒙描紅,終難登堂奧。

雅俗之辨在氣韻
劉熙載"書如其人"說直指雅俗之辨。黃賓虹謂俗病難醫,因其關乎書家胸次。米芾【蜀素帖】雖險絕跳蕩而不失文氣,正緣其"衣冠唐制度,人物晉風流"的學養。雅者,非僅形式之美,實乃"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後的精神投射。傅山"寧拙毋巧"之論,恰是反對【翰林要訣】所指的"市井描眉"之態。今有書者專攻展覽體,雖精熟而乏書卷氣,此即未解"雅"乃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間(黃庭堅【論書】)。

靜氣生韻的審美哲學
"靜"字從青爭聲,本義為色彩調和,引申為"萬物靜觀皆自得"(程顥語)的創作狀態。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字須熟後生",正是破除刻意求工的躁氣。觀八大山人晚期書作,簡淨線條中蘊含宇宙生機,此乃"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的筆墨顯現。今人作書多求視覺衝擊,失卻"靜故了群動"(蘇軾【送參寥師】)的辯證智慧,實為憾事。

正大氣象的終極追求
"正"非板滯之謂,乃"中和"之道的體現。顏真卿【祭侄稿】悲憤中見法度,蘇軾【寒食帖】蕭散中存筋骨,皆合"思慮通審,志氣和平"(孫過庭【書譜】)之旨。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說,正道出正脈傳承中筆法的哲學意義——中鋒行筆正如君子立身,堂堂正正。

昔人云:"書者,散也。"(蔡邕【筆論】)"古雅靜正"四字,實為書道修習的次第法門:以古立骨,以雅養氣,以靜生韻,以正成格。當代書家當於此深參,使筆墨不僅傳承文脈,更能照見時代精神。若徒炫技巧而失卻此四要,則如無本之木,終難成參天之姿。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