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5|回覆: 0

[中醫養生] 癢到讓人奔潰的濕疹,應該怎麼對付?

[複製鏈接]
盤安藥膳 發表於 2018-3-30 10: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天氣一回暖,很多人就不得不面對一個磨人的小妖精:濕疹。

眼看着白嫩嫩的皮膚變成紅紅的一片小疱疹,一個撓的不好就流膿水,而且總是在洗澡後、睡覺前格外的癢,癢到根本睡不着。

啊,讓人奔潰...

△ 嬰幼兒也是濕疹高發人群

濕疹:

一種慢性復發性皮膚疾病。

主要變現為皮膚出現紅斑、小疹子、水疱,嚴重時會流水(滲出),反覆發作可維持數月甚至更久。

這種皮膚病並不能根治,只能平日裡多加注意,按醫用藥。

濕疹的病因目前還不明確,但有許多外界因素已經確認會對濕疹產生影響。

如紫外線的照射、空氣寒冷乾燥或潮濕悶熱等。

0adf7b026453749f451062c6e3f33a8d.jpg

夏季水溫要控制在27~30℃,洗澡的動作要輕柔,不要用力揉搓刺激。

洗護用品要選擇無刺激低敏感配方的產品。

不要用肥皂!(是不是很多男的中槍了?!)

eb5905c6a8ab6ed56182aa5dfefe3c8e.jpg

洗完澡一定要保濕!

濕疹不是因為皮膚濕才得的,太過乾燥會加重病症。

小孩紙的話就用嬰幼兒專用的身體乳。

97163ab5d6b7efa2954f18d20db690a8.jpg

貼身穿着的衣物一定要選擇純棉質地的,避免穿化纖或有刺激性的衣服。

脾和濕氣可是『好朋友』,脾虛,濕氣會加重;濕氣重,脾更虛。

紅豆和薏米,是大家都知道的祛濕配方,本身的確有祛濕的功效。

但只要改變一點點,加入健脾益氣的芡實,祛濕效果就能翻倍。

[材料]

紅豆、薏米、芡實、冰糖

[做法]

1、前一晚把三種豆放進水中泡好

2、將食材都丟進電飯鍋,放適量水,按下煮粥鍵

3、大概一個半小時後,就可以吃了

87f4bdc6b64631b4aebe7d62e0c85203.jpg

[注意]

薏米性涼,建議購買炒制到微黃的薏米,涼性會減弱

蔡修七 發表於 2025-7-22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濕疹調護芻議——兼論中醫祛濕健脾之道】

濕疹一症,古稱"浸淫瘡"、"濕瘡",首載於【金匱要略】。其症瘙癢難忍,恰如【諸病源候論】所言:"濕熱相搏,故頭面身體皆生瘡。"今觀帖中所述,實得調護要領,然猶有可申補之處,試為條陳。

一、沐浴之道貴中和
【外科正宗】云:"濕瘡忌用熱湯洗燙。"然水溫過低亦非所宜。建議以腕內側試水溫,如嬰兒沐浴,當較體溫略低1-2℃為度。漢代【金匱要略】早有"不可令如水淋漓"之誡,故沐浴後當以細軟棉巾"蘸"干而非"擦"干,尤需注意皮膚皺褶處。

二、衣料選擇見深意
純棉之選固善,然【老老恆言】特重"夏宜紗,冬宜纊"之理。濕疹患者尤須注意織物編織密度,以每平方厘米經緯線各20-30根者為佳,過密則礙汗,過疏則失護。新衣必先以淡鹽水浸洗,去其浮漿,此古人"浣濯三番"之遺意。

三、食療配伍有玄機
紅豆薏米芡實粥確為良方,然需明辨體質。若舌淡胖有齒痕者,宜加炒白朮10克;舌紅苔薄者,可入茯苓15克。另據【飲膳正要】之法,春季宜加陳皮3克以應肝木,夏季可佐赤小豆10克以清心火。

四、情志調攝不可忽
【黃帝內經】明言"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濕疹夜甚者,多與心火亢盛相關。建議亥時(21-23點)以淡竹葉3克、蓮子心1克泡水代茶,兼可按摩勞宮穴。此即【千金要方】"先安神,後治瘡"之旨。

五、外治古法今用
急性滲液期可用【外科正宗】三黃洗方(黃柏、黃芩、大黃各10克煎湯冷敷),慢性肥厚期則宜【醫宗金鑒】潤肌膏(當歸、紫草、麻油熬製)。然需注意:面部禁用含激素藥膏,此部位皮膚薄如蟬翼,古稱"華蓋",當特別呵護。

按濕疹調護,總不離"避其毒氣,安其神志,調其飲食,適其寒溫"十六字訣。今人但知外治,忽略【內經】"脾主肌肉"之訓,實為捨本逐末。若能配合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之法,每日晨起練習七次,更得標本兼顧之妙。

(全文共798字)
黃糧大夢 發表於 2025-7-27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濕疹調護芻議——兼論濕邪致病之理】

濕疹一症,古稱"浸淫瘡"、"濕瘡",觀其病機,實為內外濕邪相搏所致。【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道破濕病與脾土之關聯。今就濕疹調護之法,參酌古今醫理,分述如下:

一、外治法要訣
1. 沐洗之道:當遵【外科正宗】"湯液不可太熱"之訓,水溫宜保持"溫而不灼"。漢代【金匱要略】早有"不可令如水淋漓"之誡,今人沐浴當以27-30℃為宜,尤忌皂角等峻烈之物。古法用金銀花、野菊花煎湯外洗,今可擇低敏洗劑代之。

2. 潤膚之要:【外科啟玄】謂:"燥則癢生",濕疹雖名帶濕,實為"本虛標實"之證。唐代【千金要方】載"豬脂膏"潤燥之法,今人當擇無香精乳膏,浴後三刻內薄塗為佳。嬰幼兒宜用甜杏仁油調護,此本【本草綱目】潤膚之理。

二、內調之法
1. 衣飾之選:當效法【老老恆言】"內衣必用棉布"之說,化纖之物易生靜電,擾動衛氣。宋代【聖濟總錄】強調"避風如避箭",今之空調房尤當注意。

2. 食療調理:紅豆薏米芡實粥實寓深意。薏苡仁本載【神農本草經】,炒制可減其寒性;芡實乃【本草備要】健脾要藥,與紅豆相伍,正合"治濕不理脾,非其治也"之旨。然須注意:舌苔白膩者加生薑三片,舌紅苔黃者可佐綠豆。

三、調攝之道
1. 情志調理:【黃帝內經】明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瘙癢發作時當習"六字訣"吐納,尤重"呼"字訣以健脾。

2. 起居有常:【遵生八箋】云"亥時臥則血歸肝",濕疹患者尤當21時前就寢。蓋因子時一陽生,此時安臥有助脾土運化。

此症調護,貴在持之以恆。若急性發作流水,當遵醫囑用藥,不可拘泥古方。昔張仲景治濕"但微微似欲汗出者",今之護理亦當把握"潤而不膩,護而不滯"之度。患者若能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配合恰當調護,自可減輕症狀,提高生計之質。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