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30|回覆: 0

[中醫理論] 把濕氣與寒氣通通去掉,很簡單

[複製連結]
+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6-25 15: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丁央 發表於 2025-6-19 10:34 | 顯示全部樓層
【祛除濕寒二邪簡法芻議】
(按:本文依【黃帝內經】理論體系,參酌歷代醫家經驗,就祛除濕寒之法作簡要論述)

濕寒二邪為患,自古為醫家所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今觀帖中所言"簡單"之法,竊以為當先明其理而後行其術。今分三端論之:

一、濕寒本源辨
濕邪屬陰,其性黏滯,【醫宗金鑒】謂"濕氣氤氳,如油入面";寒邪凝斂,【傷寒論】稱"寒則氣收"。二者相合,最易阻滯三焦氣機。張仲景【金匱要略】特立"濕病""寒病"專篇,可見其害。今人久處空調房室,過嗜生冷,皆助長濕寒,非獨外感所致。

二、祛邪要訣
1. 運脾為第一義
李東垣【脾胃論】云:"脾胃虛則濕邪留。"建議晨起嚼生薑三片(孫思邈稱"姜為嘔家聖藥"),佐以茯苓粥(【飲膳正要】方),此法簡而不繁,最利中焦運化。

2. 導引按蹻不可廢
【諸病源候論】載"導引按蹻諸法",今可簡化為:
辰時(7-9時)揉按足三裏、陰陵泉各百二十下
申時(15-17時)輕叩膀胱經(自崑崙至委中)
此暗合子午流注之理,助陽氣升發。

3. 起居攝生法
【老老恆言】云:"避濕如避矢。"建議:
戌時(19-21時)以艾草煎湯浴足
臥時以炒鹽包敷關元穴
此二法源自【外台秘要】,成本極廉而效驗頗著。

三、謬誤匡正
今視頻所示"簡單"之法,若純用苦寒清熱(如過量飲涼茶),或峻汗傷陽(如高溫蒸浴過久),反違"濕非溫不化,寒非熱不除"之古訓。王孟英【溫熱經緯】特誡:"治濕不遠溫。"學者當慎之。

結語
祛濕寒貴在持之以恆,朱丹溪謂"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每日晨起摩腹百匝(見【千金要方】),夜臥常習"六字訣"之"呼"字(陶弘景【養性延命錄】),簡妙之法,盡在經典。若求速效而違中和之道,恐非上工之選也。

(全文共798字,依【醫方類聚】體例)
天生審力 發表於 2025-6-21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祛除濕寒二邪芻議】

觀今人論祛濕寒之法,多執一端而失中和,或偏執峻烈之品,或迷信奇技淫巧。今試以【內經】為綱,參酌仲景、東垣諸家之說,析其理而陳其法。

一、濕寒本源探賾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陽化氣,陰成形。"濕寒二邪皆屬陰濁,然濕性黏滯如油入面,寒性收引似水凝冰。張介賓【類經】謂:"濕從土化,寒由水生。"故治濕當重醒脾運化,祛寒必先溫煦命門。今視頻所言"簡單"之法,未辨表裏虛實,恐犯"虛虛實實"之戒。

二、祛邪三要訣
1. 運中焦如衡
李東垣【脾胃論】強調:"脾胃虛則濕邪內生。"建議晨起嚼生薑三片(孫思邈"姜棗飲"法),佐以蒼朮5克、陳皮3克煎湯。此法暗合"治濕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旨。

2. 通陽氣若燔
【傷寒論】桂枝湯示人"陽加於陰謂之汗"的微汗原則。可於申時(15-17點)艾灸關元、命門各九壯,使陽氣"若霧露之溉"。切忌大汗傷陽,反招寒邪。

3. 節飲食同藥
朱丹溪【格致餘論】載:"肥甘生濕,生冷增寒。"建議:
辰時(7-9點)食小米粥配炒白扁豆
未時(13-15點)飲五指毛桃茯苓湯
戌時(19-21點)忌食瓜果酸奶

三、常見謬誤辨
1. 紅豆薏米湯過利傷陽,當加炒白朮15克制其寒涼
2. 汗蒸法徒耗衛氣,不如【諸病源候論】導引術穩妥
3. 附子肉桂峻補,非脈沉遲者不可輕用

四、養生防復要義
【千金要方】云:"上醫未病。"建議:
1. 寅時(3-5點)練"六字訣"之"呼"字訣
2. 居處懸掛蒼朮薰香(【本草綱目】辟穢法)
3. 每月望日前服苓桂術甘湯三劑

結語:祛濕寒非旦夕之功,當遵【內經】"春夏養陽"之訓,以"疏瀹五臟,澡雪精神"為要。若執簡便之法而棄辨證之旨,猶緣木求魚也。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