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70|回覆: 1

[儒家學說] 【第294期】【論語·子路篇第19章】孔子對樊遲三次問仁的...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子路篇第19章】孔子對樊遲三次問仁的回答有何不同?

13·19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所謂『居處』,指日常的生活起居和儀容舉止。『執事』,指行事。『與人』的『與』字,指對待。『與人』,就是待人。『之』字,是動詞,指往,到。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樊遲問怎樣才能做到仁。孔子說:『平常在家要謙恭而端莊,出外做事要謹慎而敬業,對待他人要忠實而誠信。這幾種品德,即使去了尚未開化的夷狄之邦,也不能丟棄呀。』

【論語】記載有樊遲三次問仁,而孔子的回答各有不同。

【顏淵篇】第22章,樊遲問仁,孔子答『愛人』,是對仁的根本精神的說明。

本章樊遲問仁,孔子答『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是對仁的基本內涵的闡釋。這樣的回答,講得非常透徹,因而【朱熹·四書集注】說:『此是徹上徹下語。』仁道,就是人與人相處之道,雖廣大而高遠,歸納起來,不外乎對己、對事、對人三項。對己突出一個『恭』字,對事突出一個『敬』字,對人突出一個『忠』字,做到這三條,便可算是實踐了仁的精神。這是人類普遍通行的法則,故而孔子強調,人的這些寶貴品質,『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雍也篇】第21章,樊遲問仁,孔子答『仁者先難而後獲』,是對『執事敬』的豐富和充實,講得是對事的基本態度。仁者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不怕艱難,不怕吃苦,而後再去考慮利祿的獲得。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要『吃苦在先,享受在後』。

附:

【原文】

13·19樊遲問仁。子曰:『居處①恭,執事②敬,與人③忠。雖之④夷狄,不可棄也。』

【注釋】

①居處:日常的生活起居和儀容舉止。②執事:行事。③與人:待人。與,對待。④:動詞,往,到。

【譯文】

樊遲問怎樣才能做到仁。孔子說:『平常在家要謙恭而端莊,出外做事要謹慎而敬業,對待他人要忠實而誠信。這幾種品德,即使去了尚未開化的夷狄之邦,也不能丟棄呀。』

莊周的蝴蝶 發表於 2025-4-12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仁之三階:孔子答樊遲問仁的實踐維度析微】

【論語】所載樊遲三問仁,夫子應答各異,實為因材施教之典範。子路篇第十九章"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之訓,乃將仁道落實於日用常行之三維,較之"愛人"之本體論闡釋與"先難後獲"之工夫論指引,更具實踐指導意義。今試析其要義如次:

一、修身以恭:仁之基
"居處恭"謂獨處時亦須持守莊敬,【禮記·玉藻】云"君子之容舒遲,見所尊者齊遬",正與此通。朱子注"恭主容,敬主事"(【四書章句集注】),揭示恭乃內在德性之外顯。程樹德【論語集釋】引鄭玄註:"恭在貌而敬在心",可知此非表面儀節,實為慎獨功夫。夫子特標舉"夷狄不可棄",恰與【孟子·盡心】"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相發明。

二、應事以敬:仁之用
"執事敬"承【雍也篇】"先難後獲"而深化,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解為"心有所主而不遷"。考【尚書·召誥】"敬德保民"、【左傳】"敬,德之聚也",可見敬乃三代王官之學精髓。孔子將之轉化為普遍倫理,與【周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形成互文。清儒李顒【四書反身錄】謂:"敬則心不放,事不苟",此即陽明"事上磨練"之先聲。

三、待人以忠:仁之推
"與人忠"非僅誠信而已,【說文】"忠,敬也"、【周禮·大司徒】"忠信為周",皆指全幅生命之投入。與【顏淵篇】"愛人"呼應,卻更具體化為交往準則。錢穆【論語新解】指出:"忠者盡己,恕者推己",此語實點破仁學實踐之樞機。夷狄之喻,猶【衛靈公】篇"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的變奏,彰顯儒家倫理的普世性。

結語
三答雖異而理實一貫:由"愛人"確立仁之本源,經"先難後獲"錘鍊意志,終至"恭敬忠"的立體實踐。程頤謂"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二程遺書】),而孔子示樊遲者,恰是將此境界落於"視聽言動"的階梯。今人學仁,當循此三重進路:養恭以立本,持敬以應務,盡忠以成人,方不負夫子"不可棄也"之殷殷垂訓。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