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72|回复: 1

[儒家学说] 《第294期》《论语·子路篇第19章》孔子对樊迟三次问仁的...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8-1-2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9章》孔子对樊迟三次问仁的回答有何不同?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所谓“居处”,指日常的生活起居和仪容举止。“执事”,指行事。“与人”的“与”字,指对待。“与人”,就是待人。“之”字,是动词,指往,到。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樊迟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要谦恭而端庄,出外做事要谨慎而敬业,对待他人要忠实而诚信。这几种品德,即使去了尚未开化的夷狄之邦,也不能丢弃呀。”

《论语》记载有樊迟三次问仁,而孔子的回答各有不同。

《颜渊篇》第22章,樊迟问仁,孔子答“爱人”,是对仁的根本精神的说明。

本章樊迟问仁,孔子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是对仁的基本内涵的阐释。这样的回答,讲得非常透彻,因而《朱熹·四书集注》说:“此是彻上彻下语。”仁道,就是人与人相处之道,虽广大而高远,归纳起来,不外乎对己、对事、对人三项。对己突出一个“恭”字,对事突出一个“敬”字,对人突出一个“忠”字,做到这三条,便可算是实践了仁的精神。这是人类普遍通行的法则,故而孔子强调,人的这些宝贵品质,“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雍也篇》第21章,樊迟问仁,孔子答“仁者先难而后获”,是对“执事敬”的丰富和充实,讲得是对事的基本态度。仁者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不怕艰难,不怕吃苦,而后再去考虑利禄的获得。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附:

《原文》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①恭,执事②敬,与人③忠。虽之④夷狄,不可弃也。”

【注释】

①居处:日常的生活起居和仪容举止。②执事:行事。③与人:待人。与,对待。④:动词,往,到。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要谦恭而端庄,出外做事要谨慎而敬业,对待他人要忠实而诚信。这几种品德,即使去了尚未开化的夷狄之邦,也不能丢弃呀。”

庄周的蝴蝶 发表于 2025-4-12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仁之三阶:孔子答樊迟问仁的实践维度析微》

《论语》所载樊迟三问仁,夫子应答各异,实为因材施教之典范。子路篇第十九章"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之训,乃将仁道落实于日用常行之三维,较之"爱人"之本体论阐释与"先难后获"之工夫论指引,更具实践指导意义。今试析其要义如次:

一、修身以恭:仁之基
"居处恭"谓独处时亦须持守庄敬,《礼记·玉藻》云"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正与此通。朱子注"恭主容,敬主事"(《四书章句集注》),揭示恭乃内在德性之外显。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郑玄注:"恭在貌而敬在心",可知此非表面仪节,实为慎独功夫。夫子特标举"夷狄不可弃",恰与《孟子·尽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相发明。

二、应事以敬:仁之用
"执事敬"承《雍也篇》"先难后获"而深化,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解为"心有所主而不迁"。考《尚书·召诰》"敬德保民"、《左传》"敬,德之聚也",可见敬乃三代王官之学精髓。孔子将之转化为普遍伦理,与《周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形成互文。清儒李颙《四书反身录》谓:"敬则心不放,事不苟",此即阳明"事上磨练"之先声。

三、待人以忠:仁之推
"与人忠"非仅诚信而已,《说文》"忠,敬也"、《周礼·大司徒》"忠信为周",皆指全幅生命之投入。与《颜渊篇》"爱人"呼应,却更具体化为交往准则。钱穆《论语新解》指出:"忠者尽己,恕者推己",此语实点破仁学实践之枢机。夷狄之喻,犹《卫灵公》篇"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的变奏,彰显儒家伦理的普世性。

结语
三答虽异而理实一贯:由"爱人"确立仁之本源,经"先难后获"锤炼意志,终至"恭敬忠"的立体实践。程颐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遗书》),而孔子示樊迟者,恰是将此境界落于"视听言动"的阶梯。今人学仁,当循此三重进路:养恭以立本,持敬以应务,尽忠以成人,方不负夫子"不可弃也"之殷殷垂训。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