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73|回覆: 1

[思維啟發] 國學進校園,如何更『入心』?

[複製連結]
+
是飛 發表於 2016-12-15 17: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國學進校園,如何更『入心』?

國學進校園,如何更『入心』?

石家莊市北翟營小學在各個年級開設國學課程。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12月10日,上午大課間,石家莊市北翟營小學的學生們在做操前集體誦讀起【弟子規】的內容。『各年級都會利用課間操前的2分鐘時間,把上周學習的國學內容,在操場上進行誦讀展示,各班級還會根據學生掌握國學內容情況,評出國學小學士、小碩士、小博士。』該校校長郝蘭芬告訴記者,他們從2010年就開始在各年級開展國學教育。記者通過採訪發現,在石家莊、邢臺、唐山等市的多所中小學校,都開設了不同形式的國學課程。然而,由於沒有統一的教材和課程體系,在國學不斷『升溫』的同時,也在學什麼、為什麼學、怎麼學等方面存在諸多困擾。

提倡和弘揚國學不是復古

『現在一些學校搞國學教育是盲目跟風,對教材也不加選擇,學生誦讀的經典中有不少落後的觀念。』採訪中,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抱怨,他發現自己孩子背誦的【弟子規】、【論語】中有很多與當下社會所提倡的精神相悖的地方。

『日前各地推行的國學沒有統一教材,許多教材魚目混珠、零散混亂、不成體系,而且有的還存在一些封建糟粕的東西,不符合時代要求。』邢臺市第十中學教師胡順安曾對中小學開展國學的情況做過調查,他建議,教育部門應該加強對國學教材的統籌規劃,並根據學生的年齡段和學段的不同編排相應授課內容,使國學教材既能體現深厚的國學底蘊,又能與時俱進,適應新形勢的發展,確保國學教材的規範化、梯次化和系統化。

採訪中,記者發現,一些學校開設國學課程,過多地拘泥於形式,有的學校要求學生上國學課要全部穿漢服,甚至吟誦經典時還要模仿古人搖頭晃腦。『這樣的教學方式迂腐僵硬,過於追求形式。』胡順安表示,提倡和弘揚國學不是復古,而是如何把豐富健康的傳統國學精髓與當代的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他認為,國學與現代教育並非對立的關係,可以把國學的課程內容與現代教育方法相結合,把國學融入五大領域課程(語言、科學、藝術、社會、健康)之中,以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心性修養才是國學教育的根本

『學國學可以背誦一些古詩文,對以後考試有好處』、『學國學可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採訪中,雖然大部分家長都認為學習國學很重要,但很少有人能說清開展國學教育的關鍵所在。

『學習國學,更重要的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石家莊市北翟營小學校長郝蘭芬表示,國學教育關乎一個人從小開始的心性修養,所以他們從一開始就關注國學教育中的『德育』問題。比如在【弟子規】『入則孝』單元中,學生學習後與自己對照,找出自己的缺點,並在經典中找到正確的做法。『通過引導,一個比較頑皮的孩子認識到自己經常惹爸爸媽媽生氣的缺點,表示要像【弟子規】中所說「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改正自己的錯誤。』

對中小學生的『德育』國學而言,教育者的引導方式和自身素質尤為關鍵。胡順安表示,部分國學老師,在課堂上講的一套,自己在課下做的一套,讓孩子們看到的是言行兩張皮,如此,國學教育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和作用。『國學授課的好壞,並不取決於教學的某種表面形式,很多時候取決於授課人是否能領悟與繼承國學的精髓,思想境界是否能化為得體的言談舉止,這一切決定了其授課是否具有很深的國學韻味,是否能培育與薰陶我們的孩子。』

採訪中,記者還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國學在小學熱,初中冷,高中更冷。『在中小學課堂中,國學教育主要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或者以老師在語文課堂上穿插講授的方式進行。』石家莊市某中學校長表示,目前的高考還沒有明確國學如何在語文試卷中呈現出來,而大部分學生都以考試為指揮棒,國學和升學沒有明確掛鈎,那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顯然更集中在和升學緊密掛鈎的學科上,所以對國學的重視程度始終難以提升。據了解,今年上半年,教育部發佈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今後將把國學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同時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中的比重。這位校長表示,在這種政策指引下,國學在初高中的地位也會越來越高。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4-3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進校園貴在『化育』而非『形式』——論國學教育的當代價值與實踐路徑

石家莊市北翟營小學的國學教育實踐,折射出當前傳統文化復興浪潮中的典型現象。筆者以為,國學教育欲真正『入心』,當把握三大要義:

一、教材選擇需經現代性轉化
【弟子規】等蒙學典籍確存『晨則省,昏則定』等不合時宜的規訓,但這恰是教材甄別的契機。建議建立三級篩選機制:教育部統籌制定【國學教育指導綱要】,省市級教研機構編訂地方讀本,學校成立國學教研組進行校本化調整。如【論語】『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章,可結合漢代鄭玄『此謂宮闈之事』的註解,引導學生理解歷史語境,避免簡單否定或全盤接受。邢臺胡順安老師提出的『梯次化』構想頗具見地,小學宜選【千字文】【笠翁對韻】等韻律文本,中學可涉【大學】【中庸】等義理篇章。

二、教學方式當重『體認』而非『表演』
漢服誦讀、稽古禮儀等形式若脫離精神內核,終成『明器』。可借鑑朱熹『讀書六法』——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着緊用力、居敬持志。具體實踐中,低年級可通過『節氣農事觀察』理解【詩經·七月】的物候記載;高年級可開展『【論語】情景劇』,將『顏回不遷怒』等典故轉化為校園衝突解決的智慧。北京某校將【朱子家訓】改編為『班級公約』,正是傳統智慧現代轉化的範例。

三、教育目標應立足心性養成
郝蘭芬校長所言『學做人』深得教育三昧。國學教育的核心在『變化氣質』,如王陽明所言『在事上磨鍊』。建議構建三維評價體系:知識層面考核經典誦讀,能力層面觀察『孝親』『敬師』等行為轉化,素養層面通過『校園議事會』考察學生運用傳統智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某校開設『蒙養銀行』,記錄學生踐行【弟子規】『泛愛眾』的具體事例,此謂得教育之本。

當代國學教育須避免兩種傾向:一是『博物館式』的標本化傳承,二是『快餐式』的功利化利用。當以『與古為新』的態度,將『仁者愛人』的倫理觀轉化為班級互助制度,將『格物致知』的方法論融入科學探究,使傳統文化真正成為滋養現代人格的活水源頭。如此,方不負『為往聖繼絕學』的教育本懷。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