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13|回覆: 1

[儒家學說] 儒家也有 『幽暗意識』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19 06: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葉匡政

『幽暗意識』成爲一個學術概念,是台灣思想史家張灝的功勞。他在分析西方民主傳統的源頭時,挖掘出這一概念。在歐美學界,『幽暗意識』很少有人論及。這個概念之所以對中國人重要,是因爲藉此我們或許能發現中西方文化的一些差異,來回答儒家思想究竟因爲少了何種因素,以至於沒有發展出民主制度。據張灝自己介紹,他的這個觀念的現成,受過危機神學的影響。危機神學認爲人與神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人總是人,永遠不可能是神。

什麼是『幽暗意識』呢?張灝有過一個定義,『就是發自對人性中或宇宙中與始俱來的種種黑暗勢力的正視和省悟:因爲這些黑暗勢力根深蒂固,這個世界才有缺陷,才不能圓滿,而人的生命才有種種的醜惡,種種的遺憾。』在張灝看來,西方近代之後會生發出民主政治,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爲基督教傳統的『原罪觀』保存和『幽暗意識』。自由主義除了珍視人類的自由和尊嚴外,但它同時也承認人性的罪惡,對政治生活中的人性持悲觀態度,所以它對未來的自信中,總是保持著對人性幽暗的認知和對權力的警覺。正是這份警惕,使民主有了成長的土壤。

張灝認爲,『幽暗意識』並非西方獨有,儒家也有它的存在。雖然儒家和基督教的人性觀不同,基督教是以人性沉淪需要救贖爲出發點,而儒家更多強調人性成聖成德的可能。但反觀儒家對道德的推崇,也是建立在現實生命是缺乏德性這一假設前提上的。沒有這個前提,儒家所強調的修身也就失去了基礎。

中國文化傳統中一直有『憂患』意識,孔子與【論語】的誕生,很大程度上是源於這種『憂患意識』的籠罩。張灝認爲,如果仔細闡釋孔子所言的『天下無道』,已經有將外在『憂患』與內在人格連在了一起的趨勢了。可以說,孔子很早就把世間的無道歸於人性的昏暗。張灝甚至認爲,在【論語】憂患意識已漸漸轉化成『幽暗意識』。

到孟子時,雖強調人的性善論,但他對人性仍然是有強烈的現實認知的,所以他會有『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的感嘆,這個『幾希』就是很少的意思。在孟子的觀念中,更是把人的自我分爲『大體』和『小體』,『小體』就是人性中的獸性與黑暗面。而荀子的性惡論,關注的重點更是人性的『幽暗意識』,他的所有思想都是以『幽暗意識』爲出發點的。但由於荀子對後來的宋明儒學影響較小,所以他的思想未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彰顯。


儒家思想中雖然一直貫穿『幽暗意識』,但這部分思想始終未能成爲主流。張灝認爲『樂觀的人性論』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主要精神,也就是常說的聖王與德治思想。儒家雖然飽含了抗議與批判精神,但因未將『幽暗意識』視爲根基,這種精神只是停留在理想層面,並未最終落實爲對社會制度的設想。雖說朱熹的【大學】傳統有對制度的關注,但它關注的仍然『治道』,而非制度。在張灝看來,這都和儒家對人性的過於樂觀有關。以至於儒家雖有『幽暗意識』的傳統與資源,但卻沒有能被充分地認知,更沒有最終形成民主制度。也就是說只有正視政治生活中的人性之惡,才可能依賴制度來限制執政者作惡。『幽暗意識』不是說,必然證實人人是壞人,但它在價值層面認爲對人性保持著警覺與懷疑是必要的,只有正視這點,才有在社會制度上防範的必要。

近年來,『憂患意識』提得很多,讓很多人混淆了『憂患意識』與『幽暗意識』的區別,崔衛平專門寫過文章來辨析兩者的不同。崔衛平認爲,雖然兩者都主張面對不利因素,並採取防範警惕的態度。但最大的不同在於,憂患意識認爲問題出在外部世界,認爲只要將外部問題解決好,一切就會變好,更像是針對外界的不安全感。但幽暗意識憂患的對象,還包括對自我人性的認知,認爲人自身所擁有的破壞性,反而更有警惕和防範的必要。從這種區分可看出,『憂患意識』只是一種現實認知,而『幽暗意識』接近一種超驗價值。只有有了這種價值判斷,才會在設計具體社會制度時,認爲將人性中『幽暗意識』結合進去是必要的,防範和制止才有可能。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分辨清楚了,也就自然會同意張灝所說的那句話:『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葉匡政 作者系北京文化學者)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6-15 17:5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儒家幽暗意識與民主精神之辯證】

張灝先生以"幽暗意識"闡釋中西政治文化分野,確爲洞見。然儒家之幽暗意識,實有其獨特表現形態與思想邏輯,不可簡單比附基督教原罪觀。今試從三端論之:

一、 憂患意識與幽暗意識之辯證
【易傳】"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已奠定儒家對現世缺陷的深刻認知。孔子言"天下無道",非僅指制度崩壞,更暗含對人性異化的警覺。【論語】"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的慨嘆,與孟子"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的判語,皆顯示儒家在性善論表層下,實有對人性脆弱性的清醒認識。此種"道德理想主義與現實認知的張力",恰構成儒家幽暗意識的特殊表達。

二、 修身哲學中的雙重維度
【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的訓誡,正建立在"人心惟危"(【尚書】)的前提上。朱熹釋"格物致知"爲"即物窮理",王陽明倡"致良知",皆含克制私慾的工夫論。尤其荀子"化性起偽"說,直指人性本然之惡必須通過禮義教化方能轉化,較之孟子更凸顯幽暗意識的深刻性。宋儒"存天理滅人慾"之嚴苛,恰反映對人性陰暗面的高度警覺。

三、 制度建構的隱性邏輯
董仲舒"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構想,表面維護君權,實則暗含"權力必須受制約"的思考。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痛陳"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更將儒家對權力腐蝕性的認識推向高峰。傳統諫議制度、史官傳統乃至"天道"觀念的約束作用,皆可視爲儒家幽暗意識在制度層面的投射。

然儒家終究未能發展出民主制度,其關鍵不在缺乏幽暗意識,而在於:
1. 將道德改造而非制度制衡作爲應對人性幽暗的主要途徑
2. "聖王"理想弱化了制度設計的優先性
3. 對權力腐蝕性的認識未徹底轉化爲權力制衡理論

要之,儒家幽暗意識呈現"道德理想主義遮蔽下的現實主義"特質,與西方"制度性防範"形成不同進路。今日重新詮釋此傳統,或可爲現代政治文明提供"德性約束與制度約束並重"的第三種思路。

(全文798字)
南橋淨士 發表於 2025-7-28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儒家幽暗意識與民主精神之辯證】

葉匡政先生引張灝先生"幽暗意識"之說,以觀照儒家思想之深層結構,誠爲卓見。然儒家之幽暗意識與西方原罪觀實有本質差異,二者對政治制度之影響亦當辯證觀之。

一、儒家幽暗意識之特質
張灝謂儒家"憂患意識"漸趨"幽暗意識",此論頗具洞見。【論語】"天下無道"之嘆,實將社會失序歸因於人性之昏蔽。孟子雖主性善,然"幾希"之辨已暗含人性需工夫提撕之意;荀子直言性惡,更凸顯人性需禮義矯飾。宋儒如朱熹言"氣質之性",王陽明論"去人慾",皆延續此一傳統。然儒家之幽暗意識有三重特性:
1. 可轉化性:不同於基督教原罪之絕對性,儒家認爲幽暗可經由修身克治而轉化;
2. 道德主體性:幽暗非外在神性審判對象,而是主體自覺修正之領域;
3. 秩序指向性:對人性之警惕終歸指向"天下有道"之理想,而非制度性防範。

二、與西方幽暗意識之根本分野
基督教原罪觀衍生之幽暗意識,強調人性墮落之不可逆,故發展出"權力制衡"之制度理性。儒家則:
1. 將治亂關鍵繫於"聖王"之道德自覺,而非制度設計;
2. 以"內聖外王"爲通路,相信人性可臻完善;
3. 其警惕對象側重個體心性,而非權力結構本身。此即黃宗羲【明夷待訪訪錄】所批判"有治法無治人"之盲點。

三、幽暗意識未導向民主之思想史原因
儒家非無對權力之警覺,顧炎武"寓封建於郡縣"、王夫之"嚴以治吏"皆含制衡思想。然其終究未能突破者,蓋因:
1. 超越維度之缺失:缺乏基督教"上帝—凱撒"二元張力,難以產生"權力神聖來源"之外在約束;
2. 修齊治平之一貫性:將政治問題道德化,弱化制度建構之獨立性;
3. 幽暗意識之內向化:宋明理學將人性黑暗面轉化爲心性工夫議題,稀釋其政治批判能量。

結語
儒家幽暗意識實爲一種"道德幽暗論",其與民主精神之扞格,不在缺乏對人性之認知,而在未能將此種認知徹底轉化爲制度理性。今日重新詮釋儒家傳統,當如徐復觀所言,須"從道德主體中轉出政治主體",方能使幽暗意識真正成爲現代性之思想資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