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15|回覆: 1

[醫藥臨床] 【本經】淡豆豉宣散開郁 除煩調中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8-24 09: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淡豆豉『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別錄】)『下氣調中,治傷寒溫毒發斑,嘔逆。』(【綱目】)

歷來本草多言豆豉苦寒,甚至苦咸而澀。余認爲其甘淡微咸,性微溫,如苦寒則豆豉無以盡其所用。其解毒,除煩,宣郁,開腠理,涌寒痰宿食,下調中氣,能升能散之基本功能無可理解,其傷寒寒熱頭痛煩躁,熱病溫毒發斑嘔逆、胸悶心中懊惱之主治亦無可理解也。大約豆豉本黃豆所制,豆性本微寒,既得蒸曬醞釀,其氣必然微溫也。

今日本國人每以淡豆豉爲佐餐或零食之物,或當作保健養生之藥物,無論老幼日日食之不厭,謂其甘美可口,又謂其健胃消濁氣,去痰涎,明耳目,醒大腦神明,觀日人雖身形矮矬,而身體確實較爲強健,平均壽命爲世界之最長者,似與豆豉有關,長服此物或能聰明耳目,輕身耐老,實亦未知。【綱目】『調中』一語,或可釋之大略:中焦通達,大氣旋轉,呼吸出入,吐納故新之基本生理功能活動,皆趨正常也。

豆豉藥用者略乾燥,以色黑附膜樣物者爲佳,日人所常食豆豉則系新鮮發酵,潤濕且牽絲掛網有所不同。

【傷寒論】梔子豉湯,用治傷寒發汗或攻下後,煩熱、胸中窒塞不舒。因非實邪,故虛煩不得眠,甚者睡臥不寧、煩冤不安,乃因餘熱內擾。梔子苦寒清熱,然無豆豉則無以宣透胸中餘熱,無以治心中懊惱不安也。

瓜蒂散用治病如桂枝證而胸中有食積寒痰,心下痞硬,有氣上沖咽喉不得息,邪實阻礙氣機有上越之勢。豆豉調和中氣,瀉濁行瘀,自然涌吐之劑也,與瓜蒂、赤小豆酸苦涌泄催吐之藥,自是大不相同。

【時病論】春溫第一方(蔥白、豆豉、防風、桔梗、杏仁、陳皮),從蔥豉湯擴充而來,不惟解表,濕熱伏氣亦可隨略汗而解;【通俗傷寒論】蔥豉桔梗湯(蔥豉更加山梔、桔梗、薄荷、連翹、竹葉、甘草)治風溫初起,頭痛身熱、微惡風寒、咳嗽咽痛者;【傷寒論】梔子大黃湯治酒疸,心中懊熱痛、大便難、小便不利、身黃鮮明如橘子色,乃胃中鬱熱太重,若無豆豉、枳實消宿食積痰於胸膈,則無以上下分消濕熱瘀毒也。

余意豆豉傷寒常用之發散,瘴氣溫熱病證所用更爲廣泛者,實因天行瘟疫時疾伏氣,或寒熱迭侵,或暑濕交爭,或食飲停滯,尤其清熱攻下後,中陽虛損,有形無形,邪結更甚,以致陽盛不得下交,陰逆不能上清,一切毒邪皆難發越宣洩,仲景形容之妙,曰反覆顛倒,心中懊惱是也。若識得其理,識得此證,則豆豉之用大約無遺。至於雜病之痰飲、頭痛、呃逆結胸、腹脹下利、咳喘痰閉諸證,也屬此理不易。

貴州張澗梅氏治幼兒手足口病用四豆飲(黃豆、綠豆、黑豆、白飯豆)認爲系相火溢出爲害,如患兒肚腹飽脹,大便不暢,舌厚濁,熱不退者,以中焦填塞,相火不能歸經,實也常爲邪火依附之巢穴,必加豆豉於四豆飲方中調中化滯,相火藏而熱退疹消。

wbg10 發表於 2025-4-4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淡豆豉宣郁調中之妙用與古今驗方配伍精義】

淡豆豉一物,自【別錄】以降,歷代醫家論其性味頗有歧見。然考其製法,乃黑大豆經蒸罨發酵而成,其性味當以甘淡微咸、性平而略偏溫爲的論。若執苦寒之說,則何以解其能宣能散、能升能降之妙?蓋豆性本微寒,經九蒸九曬之後,已得天地陽和之氣,故能外解表邪,內調中焦,誠如【綱目】"下氣調中"之要旨。

豆豉之功用,首在宣透鬱熱。觀仲景梔子豉湯治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正是取其輕清上揚之性,與梔子之苦降相配,使胸膈鬱熱得從肌表透達。此中精義,尤在涇【傷寒貫珠集】點明:"豆豉能起陰氣而爲宣陽之助"。至若瓜蒂散中用豆豉,非爲涌吐,實取其調和中焦、運轉樞機之功,使痰食之邪自然上越,此乃"欲降先升"之妙用。

其調中之功,尤值深究。日人長服豆豉而體健壽永,正應【內經】"胃者五臟之本"之說。豆豉經發酵後,富含酵素,能助脾胃運化,使清陽得升,濁陰自降。現代研究亦證其含大量枯草芽孢桿菌,可調節腸道菌群。然藥用當擇色黑附膜者,此乃發酵過程中產生之胺基酸結晶,較之日用鮮品,宣散力強而和中稍遜。

至於時病治療,豆豉更是不可或缺。雷少逸【時病論】蔥豉桔梗湯治春溫,取豆豉與蔥白相須爲用,微汗而不傷正;俞根初加味蔥豉湯治風溫初起,更佐梔子、連翹,使表里雙解。尤妙在治濕熱發黃之梔子大黃湯,豆豉與枳實配伍,一宣一降,使濕熱瘀毒上下分消,正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

今人用豆豉,當識其三重妙用:一者解表邪,二者宣鬱熱,三者調中焦。凡見胸膈痞悶、脘腹脹滿、舌苔濁膩而表證未盡者,皆可配伍使用。至若瘴瘧濕溫、痰飲頭痛諸證,只要把握"郁而不宣"之病機,投之往往獲效。然需注意:表虛多汗者慎用,防其宣散太過;陰虛火旺者當配滋陰之品,方得中和之妙。

要之,豆豉乃"和"藥之上品,能使陰陽相順接,營衛得通調。明乎此理,則不僅傷寒溫病可得其用,於現代常見之代謝紊亂、胃腸功能失調諸疾,亦大有可爲。學者當於臨床中細察其微妙變化,方能盡得古人制方之精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