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17|回復: 1

[医药临床] 〖本经〗淡豆豉宣散开郁 除烦调中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8-24 09: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淡豆豉『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别录〗)『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斑,呕逆。』(〖纲目〗)

历来本草多言豆豉苦寒,甚至苦咸而涩。余认为其甘淡微咸,性微温,如苦寒则豆豉无以尽其所用。其解毒,除烦,宣郁,开腠理,涌寒痰宿食,下调中气,能升能散之基本功能无可理解,其伤寒寒热头痛烦躁,热病温毒发斑呕逆、胸闷心中懊恼之主治亦无可理解也。大约豆豉本黄豆所制,豆性本微寒,既得蒸晒酝酿,其气必然微温也。

今日本国人每以淡豆豉为佐餐或零食之物,或当作保健养生之药物,无论老幼日日食之不厌,谓其甘美可口,又谓其健胃消浊气,去痰涎,明耳目,醒大脑神明,观日人虽身形矮矬,而身体确实较为强健,平均寿命为世界之最长者,似与豆豉有关,长服此物或能聪明耳目,轻身耐老,实亦未知。〖纲目〗『调中』一语,或可释之大略:中焦通达,大气旋转,呼吸出入,吐纳故新之基本生理功能活动,皆趋正常也。

豆豉药用者略干燥,以色黑附膜样物者为佳,日人所常食豆豉则系新鲜发酵,润湿且牵丝挂网有所不同。

〖伤寒论〗栀子豉汤,用治伤寒发汗或攻下后,烦热、胸中窒塞不舒。因非实邪,故虚烦不得眠,甚者睡卧不宁、烦冤不安,乃因余热内扰。栀子苦寒清热,然无豆豉则无以宣透胸中余热,无以治心中懊恼不安也。

瓜蒂散用治病如桂枝证而胸中有食积寒痰,心下痞硬,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邪实阻碍气机有上越之势。豆豉调和中气,泻浊行瘀,自然涌吐之剂也,与瓜蒂、赤小豆酸苦涌泄催吐之药,自是大不相同。

〖时病论〗春温第一方(葱白、豆豉、防风、桔梗、杏仁、陈皮),从葱豉汤扩充而来,不惟解表,湿热伏气亦可随略汗而解;〖通俗伤寒论〗葱豉桔梗汤(葱豉更加山栀、桔梗、薄荷、连翘、竹叶、甘草)治风温初起,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者;〖伤寒论〗栀子大黄汤治酒疸,心中懊热痛、大便难、小便不利、身黄鲜明如橘子色,乃胃中郁热太重,若无豆豉、枳实消宿食积痰于胸膈,则无以上下分消湿热瘀毒也。

余意豆豉伤寒常用之发散,瘴气温热病证所用更为广泛者,实因天行瘟疫时疾伏气,或寒热迭侵,或暑湿交争,或食饮停滞,尤其清热攻下后,中阳虚损,有形无形,邪结更甚,以致阳盛不得下交,阴逆不能上清,一切毒邪皆难发越宣泄,仲景形容之妙,曰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是也。若识得其理,识得此证,则豆豉之用大约无遗。至于杂病之痰饮、头痛、呃逆结胸、腹胀下利、咳喘痰闭诸证,也属此理不易。

贵州张涧梅氏治幼儿手足口病用四豆饮(黄豆、绿豆、黑豆、白饭豆)认为系相火溢出为害,如患儿肚腹饱胀,大便不畅,舌厚浊,热不退者,以中焦填塞,相火不能归经,实也常为邪火依附之巢穴,必加豆豉于四豆饮方中调中化滞,相火藏而热退疹消。

wbg10 發表於 2025-4-4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淡豆豉宣郁调中之妙用与古今验方配伍精义》

淡豆豉一物,自《别录》以降,历代医家论其性味颇有歧见。然考其制法,乃黑大豆经蒸罨发酵而成,其性味当以甘淡微咸、性平而略偏温为的论。若执苦寒之说,则何以解其能宣能散、能升能降之妙?盖豆性本微寒,经九蒸九晒之后,已得天地阳和之气,故能外解表邪,内调中焦,诚如《纲目》"下气调中"之要旨。

豆豉之功用,首在宣透郁热。观仲景栀子豉汤治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正是取其轻清上扬之性,与栀子之苦降相配,使胸膈郁热得从肌表透达。此中精义,尤在泾《伤寒贯珠集》点明:"豆豉能起阴气而为宣阳之助"。至若瓜蒂散中用豆豉,非为涌吐,实取其调和中焦、运转枢机之功,使痰食之邪自然上越,此乃"欲降先升"之妙用。

其调中之功,尤值深究。日人长服豆豉而体健寿永,正应《内经》"胃者五脏之本"之说。豆豉经发酵后,富含酵素,能助脾胃运化,使清阳得升,浊阴自降。现代研究亦证其含大量枯草芽孢杆菌,可调节肠道菌群。然药用当择色黑附膜者,此乃发酵过程中产生之氨基酸结晶,较之日用鲜品,宣散力强而和中稍逊。

至于时病治疗,豆豉更是不可或缺。雷少逸《时病论》葱豉桔梗汤治春温,取豆豉与葱白相须为用,微汗而不伤正;俞根初加味葱豉汤治风温初起,更佐栀子、连翘,使表里双解。尤妙在治湿热发黄之栀子大黄汤,豆豉与枳实配伍,一宣一降,使湿热瘀毒上下分消,正合"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

今人用豆豉,当识其三重妙用:一者解表邪,二者宣郁热,三者调中焦。凡见胸膈痞闷、脘腹胀满、舌苔浊腻而表证未尽者,皆可配伍使用。至若瘴疟湿温、痰饮头痛诸证,只要把握"郁而不宣"之病机,投之往往获效。然需注意:表虚多汗者慎用,防其宣散太过;阴虚火旺者当配滋阴之品,方得中和之妙。

要之,豆豉乃"和"药之上品,能使阴阳相顺接,营卫得通调。明乎此理,则不仅伤寒温病可得其用,于现代常见之代谢紊乱、胃肠功能失调诸疾,亦大有可为。学者当于临床中细察其微妙变化,方能尽得古人制方之精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