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728|回復: 0

[气功] 再谈气功自发功出偏的防治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5-12-26 06: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986年第2期刊载了周卫平同志和文生兵同志《也谈自发动功偏差的防治》,我对两位同志的指教表示感谢。文同志说:“‘松、静、自然’只是练功的要领。而不是防偏的方法”。我认为,如不违背要领去练功,怎会出偏?故出四字既是要领,也可以作为防偏的方法。文同志又说:“气无所归,偏差始出”。但拙文所说的不是收功,而是在大动不已、无法忍受的情况下使其缓和或停止的做法。

究竟何谓“偏差”?至今尚未见定论。有些人把练功中必然或可能出现的某些异常现象视为偏差,是不必要的。如静功派说出现动象(指外动)就是偏差。我认为是否偏差,不能在练功中下结论,应在练完功后才能下结论。无论练功中如何狂叫乱跳,收功后,如神完气足.心情舒畅,就不能算出是偏差。如这样练过一段时期后,食欲增进,睡眠良好,则练功中的种种异常现象都不是偏差。

我自去年发表《自发功出偏的防治》后,收到各地不少读者来信询问纠偏方法。他们一开始练功就担心出偏差,思想比较紧张,当出现某种异常现象时,就误以为出偏了,则思想更加紧张,肢体愈不放松,结果偏差真的形成。现在有关书刊介绍的纠偏方法也不少,我读过后,大多遗忘,我所坚持、并指导别人的仍不外“松、静、自然”四字。理由何在?且看僧尼参禅、打坐,旨在悟“空”,并不以练气功为直接目的。

但由于他们在精神上臻于“空”境,则“松、静、自然”之功不期而至,故然达到气功的最佳境界。常人练功是为了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而出家人修炼是为求功德圆满,早升天界。可以说句笑话,出家人修炼不是求长生,而是求早死—不涅槃(死)怎能升天?然而客观事实往往与他们的主观愿望相反,其中大多数人在尘世间享有高寿。要想以炼气功来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人们,何不批判性地借鉴出家人的修炼方法—先从“松、静、自然”入手呢?
无无人人 發表於 2025-4-29 21:4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功自发功之正偏辨治刍议》

周、文二君《也谈自发动功偏差的防治》一文,启人覃思。今就气功修习中"正偏之辨"与"松静自然"要义,略陈管见。

一、正偏之辨当观其效验
所谓"偏差",实乃相对概念。《黄帝内经》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已示气功本质。今人每见练功中肢体震动、气息奔涌即惊为偏差,此实未明"气机发动"之常理。昔庄子谓"真人之息以踵",岂非异于常人之呼吸?然此正是修为境界。

辨偏之要,当如《周易》"观其会通":若收功后神清气爽、眠食俱佳,纵练功时形若狂癫,亦属气脉疏通之佳兆;反之,若功后头目昏沉、烦躁不宁,即便练时形如槁木,亦为失度之征。此中关窍,正在"效验"二字。

二、松静自然实为根本心法
文君谓四字仅为要领而非防偏之法,此说可商。王阳明《传习录》云"心外无理",练功者但得真松、真静、真自然,则"气无所归"之患自消。佛门坐禅讲究"不取不舍",道家修炼强调"勿助勿忘",皆与"松静自然"异曲同工。

今人纠偏多执外法,或导引、或针灸,殊不知《清静经》早言"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余所见纠偏案例,十之八九皆因强求气感、刻意导引所致。若能返璞归真,持守四字要诀,则如拨云见日,何偏之有?

三、出世修行可资世间法
僧侣参禅本为明心见性,然其"制心一处"之法,恰合气功要旨。永嘉禅师《证道歌》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此中展现的正是至高气功境界。今人若能取其"无住生心"之旨,去其宗教外壳,则"松静自然"自可达致。

结语:气功之要,本在调心。《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六字,已括尽防偏真谛。学者但存平常心,以"松静自然"为舟楫,自可渡越妄波,臻于康寿之岸。若执著异相、心随境转,则恐南辕北辙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