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25|回覆: 0

[人物故事] 落第吟苦詩 『一日看盡長安花』如何成為孟郊的讖語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1-22 05: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落第吟苦詩 『一日看盡長安花』如何成為孟郊的讖語

落第吟苦詩 『一日看盡長安花』如何成為孟郊的讖語

孟郊

科舉,即分科舉人,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隋煬帝時設置明經、進士二科,明經科重在經義,進士科重在試策,這是科舉制度的開始。唐承隋制但又有所改變,明經考試重帖經墨義,進士考試則注重詩賦。明經科只要熟讀經傳便可以考中,進士科則需要具備相當的文學才能,所以進士及第很受人推重,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另外,由於進士科錄取的名額極少,所以黜落的士子相應較多,唐代詩人孟郊就遭遇過落第的厄運,並寫下了不少落第詩。

孟郊,湖州武康人,一生窮愁潦倒,作詩多苦吟。其苦吟的內容主要是生活的貧苦、世態的炎涼以及科場的失意。據現代學者范新陽的研究,孟郊曾十七年間六落第。有道是悲憤出詩人,孟郊落第的痛苦轉化成了源源不斷的詩情。在【落第】詩中孟郊說道: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誰言春物榮,獨見葉上霜。鵰鶚失勢病,鷦鷯假翼翔。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孟郊以鵰鶚自詡,卻不料科舉落第;而那些鷦鷯般不學無術之徒,通過旁門左道卻時運亨通。所以孟郊覺得天地失色,曉月無光,連萬紫千紅的春花都帶着嚴霜,這種表述從側面折射了孟郊落第後的痛苦;而情如刀劍傷一句,則是正面陳述其撕心裂肺的傷痛。

第二次落第後,孟郊寫下了【再下第】一詩: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從詩歌看來,這次落第之後,孟郊徹底失眠了,想起從家鄉到長安路上的顛沛和困頓,不禁流下了悲傷的淚水。空將淚見花,是以樂景寫哀的典範,王夫之曾經說過: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這首五言絕句雖然短小,所寫的痛苦卻頗為深長。

孟郊落第後所賦詩作,還有【下第東南行】【下第東歸留別長安知己】【失意歸吳因寄東台劉復侍御】等,所抒發的情感與上面兩首詩並無差異。另外,孟郊的【贈崔純亮】一詩,宋代彭乘在【墨客揮犀】一書中認定為下第詩,大概是孟郊落第後贈別崔純亮所作的。

本望文字達,今因文字窮,孟郊受盡了命運的撥弄。好在四十六歲那年,孟郊時來運轉,終於考中了進士。需要指出的是,唐代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可見孟郊考上進士的時間其實並不算晚。

孟郊在困境中的極度壓抑,進士及第後便有了強烈的反彈。假如說他落第後所賦的詩歌可以稱為苦詩的話,那麼他及第後所賦的詩歌則可以稱為快詩。如【登科後】一詩道: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落第和登第,不啻是天淵之別,前者意味着沉淪蒿萊,後者則可能青雲直上,這首詩反映了孟郊魚躍龍門後的狂喜心情,但是詩歌缺乏含蓄,頗有幾分貧兒驟富光景。也正因為如此,彭乘在【墨客揮犀】中略帶譏諷地說:東野下第詩曰:出門如有礙,誰雲天地寬。晚登第,乃作詩曰: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夫名利之重輕,人所不能免,東野尤甚。一般說來,進士及第後便進入了一條超越社會階層的垂直上升的通道,但是孟郊及第後只是被授予溧陽縣尉,仕途並不順利,地位更談不上顯赫,所以又有人認為其一日看盡長安花堪稱詩讖,好花既然一日看盡,那麼前程也就到此為止了。

孟郊的落第詩,緣事而發,新生硬瘦,可謂力透紙背,情寓其中。千載之下仍然不難體會到其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的藝術魅力。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7-18 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讖緯解析——論孟郊科舉詩中的命運預兆】

唐代科舉制度下,進士科的殘酷選拔機製造就了特殊的文學現象——落第詩。孟郊作為這一文學類型的代表,其【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名句,實為詩人命運的反諷式讖語。從讖緯學角度考察,這句表面歡愉的詩句,恰恰暗含了其終生困頓的命理軌跡。

一、科舉制度與詩讖生成機制
唐代進士科"歲取不過三十人"(【通典·選舉】),錄取率不足應試者百分之二。在這種嚴苛選拔下,孟郊六試不第的經歷具有典型性。其落第詩中反覆出現的"刀劍傷"(【落第】)、"淚見花"(【再下第】)等意象,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讖應系統。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將登科後的狂喜表述為"一日看盡"的極端體驗,這種瞬間性的圓滿暗示着後續命運的虧缺,符合【周易·豐卦】"日中則昃"的讖緯規律。

二、苦吟詩學的讖應特徵
孟郊詩歌的"劌目鉥心"(韓愈評語)特質,在【贈崔純亮】"本望文字達,今因文字窮"中得到集中體現。這種文字與命運的反向運動,恰是讖語的基本構成方式。其落第詩中"鵰鶚失勢"的自喻,與登科後"看盡長安花"的宣言形成強烈反差,前者預示了後者最終的虛幻性。宋代葛立方【韻語陽秋】已注意到這種"先悲後喜復歸於悲"的讖緯結構。

三、長安花的象徵解構
"長安花"在唐代科舉文化中具有特殊象徵意義。據【唐摭言】記載,新科進士有"探花宴"傳統,但孟郊詩中"一日看盡"的極端表述,實際上解構了這一儀式的莊嚴性。從讖緯視角看,這種對象徵物的過度消費,預示着福分的快速耗盡。其晚年"食薺腸亦苦"(【贈別崔純亮】)的境遇,恰與早年"看盡長安花"形成命運閉環。

結語:
孟郊詩作中潛藏的讖緯邏輯,反映了唐代士人在科舉制度下的集體焦慮。其"一日看盡"的表述不僅是文學誇張,更是命運密碼的無意識流露。這種詩讖現象,實為科舉時代文人心理結構的特殊投射,值得從文學社會學角度作進一步探討。

(全文798字)
武曲村伎 發表於 2025-7-27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讖緯結構與孟郊的科舉悲劇】

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二句,歷來被視為士子登第的典範表述。然細繹其文本肌理,此語實暗含雙重讖緯結構:表層是登第者的狂歡敘事,深層卻潛伏着落第者的創傷記憶。這種文本裂隙恰恰折射出唐代科舉制度下士人的精神困境。

從制度史視角考察,唐代進士科"歲取不過三十人"(【通典·選舉三】)的殘酷淘汰率,造就了"棄置復棄置"的集體創傷記憶。孟郊六試不第的遭遇,使其詩歌形成獨特的"苦語"系統。在【落第】詩中,"鵰鶚失勢病"的意象建構,實為對【莊子·逍遙遊】大鵬意象的悲劇性解構——科舉制度已將"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的士人理想,異化為"假翼翔"的生存掙扎。這種"情如刀劍傷"的痛感書寫,構成了中唐"不平則鳴"文學觀的先聲。

值得注意的是,【再下第】中"空將淚見花"的審美悖論,暗合【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以樂景寫哀傳統。王夫之【姜齋詩話】謂此種筆法"倍增其哀",實因它暴露了科舉制度下士人價值認知的斷裂——長安繁花作為功名符號的能指,與落第者痛苦體驗的所指,形成尖銳對立。這種對立在孟郊詩學中反覆呈現,最終在登第後的狂歡書寫中完成其讖緯閉環:當詩人終於"看盡長安花"時,前期累積的創傷記憶使這種觀看必然帶有"曾經滄海"的悲涼底色。

從文學社會學的維度審視,孟郊的落第苦吟與登科狂喜構成完整的心理補償機制。韓愈【送孟東野序】所謂"物不得其平則鳴",在孟郊這裏具體化為科舉制度壓迫下的雙重發聲:落第時的"愁人難為腸"是受阻的悲鳴,登第後的"疾馬看花"則是遲到的宣洩。這種文本裂隙恰是制度暴力在文學中的創傷性存真,使孟郊詩成為解讀唐代士人精神史的珍貴標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