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21|回复: 0

[诗词赏析] 月明直见嵩山雪唐·孟郊《洛桥晚望》诗赏析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7-6-16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这首七言古体绝句,是中唐著名诗人孟郊的杰作。

诗题中的“洛桥”,即首句中的“天津桥”,是隋唐时期的一座名桥,在洛阳,横跨洛水。“陌”,街道。“嵩山”,即“中岳”,为中国名山“五岳”之一。

诗写冬日夜晚登洛桥所见之景。诗人驻足桥上,也引领读者跟着他伫立在桥上,视线随着他的诗笔循序渐进,由近及远:桥下洛水,刚结冰冻。由于是冬天,又是夜晚,故附近的街道上空无行人。向更远处望去,榆、柳及其他林木落叶殆尽,枝条稀疏,亭台楼阁之类建筑物也显得寂寞闲静。诗人不急不慢,徐徐道来,层层铺叙,重重渲染,将我们带进了一个虽不至于凄凉、却也难免凄清的境地。然而,当我们的视线随着作者的诗笔延伸到极远的尽头,刹那间眼前一亮,奇妙而壮观的景象出现了:东南方百余里外,一轮明月高悬在积雪皑皑的嵩山群峰之上,雪月交光,天地澄澈!于是,天津桥下冰冷冷的洛水,洛阳城里空荡荡的街道,冬日枝头光秃秃的榆柳,疏林背后静悄悄的楼阁,再也不能令我们因凄清而惆怅——诗情彻底翻转,大家都陶醉在“月明直见嵩山雪”的壮美之中了!

祖国的大好河山,各种各样的美丽景观本来就层出不穷,何况是嵩山这样的名胜?描摹嵩山美丽景色的优秀诗篇历代多有,但用笔如此简净而传神的,极为罕见。

从头再来 发表于 2025-7-13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月明直见嵩山雪》诗学发微

孟东野《洛桥晚望》一诗,诚中唐绝句之圭臬。全篇仅二十八字,而经营位置之妙、意境转换之工,足为后世楷式。今试从诗法、意境、格调三端详析之。

一、章法之妙在层递
此诗章法谨严,暗合"三远"画理。首句"天津桥下冰初结"为"近观",次句"洛阳陌上人行绝"拓为"平远",三句"榆柳萧疏楼阁闲"转为"高远",末句"月明直见嵩山雪"终成"深远"。四句如展卷轴,由微观至宏观,自人境达天境,此正谢赫《古画品录》"经营位置"之要义。尤妙在"直见"二字,将百余里外嵩山雪景倏然拉至眼前,打破时空藩篱,直造"目击道存"之境。

二、意境之转在顿悟
前三联铺陈冬夜萧瑟之象,末句忽现光明峻洁之境,此非寻常情景交融,实具禅家"顿悟"之妙。冰结、人绝、木凋诸相,皆为末句蓄势;待"嵩山雪"现,前文种种顿成"空王之道场"。此种笔法,与王摩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异曲同工,皆得"即色游玄"之三昧。雪月交辉之象,更暗合华严"事事无碍"的哲学意境。

三、格调之高在简净
孟郊素以"寒瘦"著称,然此诗独见清刚之气。"榆柳萧疏"化用《诗经·黍离》"彼黍离离"句法,而"楼阁闲"三字尤得汉魏古意。末句七字中,"月明"承谢朓"澄江静如练"之澄明,"嵩山雪"接陶潜"陵岑耸逸峰"之峻拔,熔铸六朝清丽与盛唐雄浑于一炉。其简净处,直追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史笔境界。

要之,此诗之妙,在能以简约之笔摄天地清气,于寒瘦中见丰神,于萧瑟处得圆融。昔司空图《诗品》论"清奇"一品云:"晴雪满汀,隔溪渔舟",东野此作,庶几近之。后世学者欲解中唐诗歌"格高于古"的审美转向,此篇正可作管窥之钥。
兰园居士 发表于 2025-7-29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月明直见嵩山雪》诗学发微

孟东野《洛桥晚望》一诗,虽仅二十八字,然其章法之精严,意境之超妙,实堪为唐人绝句之圭臬。今试从诗法、意境、诗史三端,略陈管见。

一、章法之妙在于递进
此诗采用"近—中—远"三重空间架构,暗合谢赫"六法"中"经营位置"之要义。首句"天津桥下冰初结",以触觉之寒切入;次句"洛阳陌上人行绝",转视觉之空;第三句"榆柳萧疏楼阁闲",更以萧条之景渲染氛围。此三句如山水画之"三远法",层层推展,终得"月明直见嵩山雪"之旷远境界。钱锺书《谈艺录》所谓"渐引渐远"之法,于此可见。

二、意境之妙在于翻转
前三联极写凄清,末句忽转壮阔,此乃老杜"沉郁顿挫"之法的绝句化用。嵩山积雪在月光映照下,形成"雪月相射"的光学奇观(见《周礼·考工记》"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之说),使全诗意境由"寒瘦"突转为"清雄"。这种笔法,实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对比传统,而更见精炼。

三、诗史之妙在于承变
孟郊此作,既得王维"空山不见人"之禅趣,又具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之奇崛。然较之王之静穆、岑之雄放,孟诗独以"直见"二字彰显中唐诗歌由摹象向写意之转变。苏轼评孟诗"寒瘦",见此篇可知其未得全豹——末句之气象,直开晚唐"雄浑"一派先声。

要之,此诗之妙,在能以简约之笔,摄天地之魂。其空间处理暗合《周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之观照方式,意境营造深得《文心雕龙》"隐秀"之旨。昔人谓"诗中有画",此作可谓"诗中有镜"—末句如突然拭去镜上雾气,令读者顿觉宇宙澄明。孟东野诗名或不如李杜之显,然此等佳作,诚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