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先生論讀【論語】 讀論語可分章讀,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處暫時跳過,俟讀了一遍再讀第二遍,從前不懂的逐漸可懂。如是反覆讀過十遍八遍以上,一個普通人,應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夠了。
3 H; C% N" m9 L" o) n- ]7 G: o % x d$ P# Y$ o( L2 w4 R# a
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幾分鐘時間,不論枕上、廁上、舟車上,任何處,可拿出論語,讀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論語,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複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兩句一章的。再把讀不懂的暫時跳過,至少每年可讀論語一遍。自二十歲起到六十歲,應可讀論語四十遍。4 i W' a T3 {. ^' @9 K
x3 n6 r! { I) s% ^) z2 ?- p3 z 若其人生活,和書本文字隔離不太遠,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時功夫,應可讀論語一篇。整部論語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計,兩年應可讀論語五遍。自二十到六十,應可讀論語一百遍。$ s$ F/ ?7 {1 R0 H3 I# q
0 W+ Y5 m5 p- `4 a/ k/ ? V; P8 x 若使中國人,只要有讀中學的程度,每人到六十歲,都讀過論語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聖人之徒,那時的社會也會徹底變樣子。
0 u) M, i, q5 {# V, B7 Z
% N$ Z0 U; z$ e" g) B; ` 因此,我認爲: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 V7 P) ?9 G% ]0 O% \
. Q$ e3 b6 S; K8 D 若要深讀精讀,讀了朱注,最好能讀何晏所集的古注,然後再讀劉寶楠編撰的清儒注。不讀何、劉兩家注,不知朱注錯誤處,亦將不知朱注之精善處。
# Z! x7 ` o" k* {2 E( }
9 H( H- B& Z( V+ }7 U6 t& J 最先應分開讀,先讀朱注,再讀何、劉兩家。其次應合讀,每一章同時兼讀 何、朱、劉三書,分別比較,自然精義顯露。5 e8 v9 e8 C* R- y4 S
& j0 i* B4 V& W9 R! D5 {& K- d- p. K9 a 若論語各章各節,一句一字,不去理會求確解,專拈幾個重要字面,寫出幾個大題目,如「孔子論仁」,「孔子論道」之類,隨便引申發揮;這隻發揮了自己意見,並不會使自己真了解論語,亦不會使自己對論語一書有真實的受用。那是自欺欺人,又何必呢?
4 h. V+ j: A; g9 T$ e
) O. q S( c7 U% ^: k5 A 我勸人讀論語,可以分散讀,即一章一章地讀;又可以跳著讀,即先讀自己懂得的,不懂的,且放一旁。你若要精讀深讀,仍該如此讀,把每一章各別分散開來,逐字逐句,用考據、訓詁、校勘乃及文章之神理氣味、格律聲色,面面俱到地逐一分求,會通合求。明得一字是一字,明得一句是一句,明得一章是一章。且莫先橫梗著一番大道理、一項大題目在胸中,認爲不值得如此細碎去理會。子貢說:「回也聞一而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顏淵、子貢都是孔門高第弟子,但他們也只一件件,一項項,逐一在孔子處聽受。現在我們不敢希望自己如顏淵,也不敢希望自己是子貢。我們讀論語,也只一章一章地讀,能讀一章懂一章之義理,已很不差了。即使我們讀兩章懂一章,讀十章懂一章,也已不差。全部論語五百章,我們真懂得五十章,已盡夠受用。其實照我辦法,只要真懂得五十章,其餘四百五十章,也就迎刃而解了。
5 y a% p, k+ n# q. [" B0 r
9 ~- ]+ o$ h% ?: @1 |& n% g 朱子注論語,在卷首序說中,引有史記與何氏語,最後復引程子語四條。日 前有數位同學手持我著新解來,求我題字。我多錄程子此四條語中一條:
: _! W/ D/ a5 ~9 {2 l2 G4 C , W& [7 E; C: V: }
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 ?; E0 }3 t) m) j/ x
* Y8 u5 u3 q1 A" M/ U8 o 此條之前一條爲:0 G* ^- A. |# h6 A6 g i
; `8 i4 I. X& F1 Z+ r+ Q 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7 V+ U% l. b' `0 i% F7 q
7 B4 q5 Q$ a+ Q* r, Z 最後一條爲:
" R% [, ?" L8 [8 P # z$ R8 J4 w# D; O% V. ?
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O- m& v% A1 j" ^
; `4 ], Z8 t |) A- B 程子四條中以上引三條爲更重要。) N3 _- W- l2 P1 h* ]3 @
* x2 {/ k, p3 M/ X& k* l 諸位莫問自己所研究者爲何?皆應一讀論語,懂得「吃緊爲人」。即是要在做人一事上扣緊。馬君讀書不多,卻能提出甚多問題[光案:指「聖人是否可學而致?」,「依論語中所講,似乎孔子論語是一種理想主義。」,「依孔子講法,似乎無人能達到理想之頂顛。」。],所提出者正是屬於「吃緊爲人」方面。中國傳統義理重要正在講「人」。此則並非一項理論,成不成系統,合不合邏輯,或僅是一種知識。一部論語,重要教人並不在知識或理論上。如云:. e# i. |/ w( O; I( F/ S5 C% A
2 `' N3 }5 }. u+ K% f b; o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9 G" G% P* m; s ?
7 I% k7 t; n1 k! Z( C* u+ q2 m! w
若諸位要做君子,論語便會教你一番上達之道,但並非在教諸位去知道上古時之政治、社會、經濟等情形。倘使諸位欲知古代之禮,可讀左傳;欲知古代文學,可讀詩經。孔子只講如何做人,但亦未講到人性善惡等,亦未講天是一個什麼等,種種大理論。此後如孟荀乃至如宋明理學家,皆愛講此等大理論,但皆敬佩孔子,認爲不可及。其實孔子只是「吃緊爲人」。諸位若能從此道路去讀論語,所得必會不同。8 I$ I& u4 @$ d# J; G
& q0 @5 S6 P2 @" i/ q 下學人人可能,只要下學,便已在上達路上了。「學而時習之」並不是定要學到最高境界,而是要不停地學,自然日有進步,此即人生大道。$ p1 u! h7 y8 C9 `! r- \2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