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36|回复: 0

[儒家文化] 何为“思无邪”?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8-25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诗”是《诗经》,就是后来由毛亨作传的《毛诗》,古时通常只称为《诗》。《诗经》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有六篇只有篇目而无诗辞,实际上是三百零五篇。在《史记·孔子世家》上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此处诗三百,也就是取整数而言。

《汉书·艺文志》上也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在古代有专门采集诗的官员,为什么要采集诗呢?因为君王用诗来观察社会风气,知道自己时政的得失,而且来考察纠正自己的过失,这就是诗的意义。

“一言以蔽之”,“一言”就是一句,“蔽”字在古代注解有不同的解释:包咸注说,“蔽”犹“当”也;郑玄注,“一言以塞之”,这个“塞”就是回答的意思;韩愈《论语笔解》是讲“蔽”犹“断”也;朱熹《论语集注》讲,“蔽”犹“盖”也。为了容易理解,这一个“蔽”可以作概括讲,就是总括的意思。

三百篇的要义,可以总括在一句诗里,这一句诗就是“思无邪”。“思无邪”是《诗经·鲁颂·𬳶》篇中的一句诗,孔子引用它总括了三百篇诗的意义。

关于“思无邪”这一句话,也有不同的理解。

刘宝楠先生在《论语正义》里,引用《说文解字》的解释:“思,容也”,思就是容的意思。后面接着解释说:“言心有所念,能容之也”,就是心里有了一个念头,能容纳这个念头,就叫思。接着他又引用顾宪成对诗的定义,解释说“诗者,思也”,诗就是思,思又是什么呢?后面接着解释说“发虑在心,而形之于言”,就是在心里,产生了一个思虑,产生了一个念头,用言语来表达就是诗。“思无邪”,按照这种解释的话,就是你的思想、念头,没有邪曲不正的地方。

另一种解释就是李炳南老居士在《论语讲要》中引用程树德先生《论语集释》中的解释,认为“思无邪”的“思”,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的意义,什么是无邪呢?他又引用了郑浩《论语集注述要》,考据《诗经·国风·邶国·北风篇》里的一句诗“其虚其邪”,考据结果认为“邪”和“虚”,在古代是一个意思,所以“思无邪”就是无虚的意思。

因此,“思无邪”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三百篇的本意都是真情流露,无邪就是真情流露,这种讲法也很好。在朱熹的《论语集注》上,这个诗进一步阐发为:“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

凡是《诗经》上的章句,善的能感动触发人的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这个创也就是惩戒的意思。恶的可以惩戒人放纵的心志,使人的性情回归于正,而没有邪曲不正的地方,这就是诗的作用。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坚强 发表于 2025-4-26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思无邪’之精义与诗教本怀》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经·鲁颂·𬳶》,孔子以之总摄三百篇大义,实为儒家诗教之枢纽。历代注疏对此三字之诠解各有侧重,然其核心要义,皆指向诗道与人心的双重净化。今试从训诂、经义、教化三层阐发其旨。

一、训诂之辨:从‘思’字本源探义
许慎《说文》释‘思’为‘容’,段玉裁注曰:‘容者,盛也。凡心所能包络者谓之思。’此解揭示‘思’乃心念之容器,故‘思无邪’当谓心之所容皆归于正。郑玄以‘塞’释‘蔽’,朱熹以‘盖’解之,皆强调此语对《诗》旨的统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𬳶》篇原句‘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与‘思无邪’并列,此处‘思’作发语辞解亦通。程树德引《北风》‘其虚其邪’考证‘邪’通‘徐’,谓舒缓真实之态,则‘无邪’可解作‘不虚伪’。二说看似相异,实则殊途同归:前者重主体心性之纯粹,后者重诗歌情感之真挚。

二、经义之体:诗教的中和之道
孔子删《诗》定《礼》,其标准在‘可施于礼义’。《史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正是以乐教调和诗情。盖《诗》中固有‘郑卫之音’,然孔子谓‘《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即‘无邪’之实践——情感发而皆中节,虽涉男女怨刺而不失性情之正。刘宝楠引顾宪成‘发虑在心而形于言’之说,正合《毛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义’之旨。故‘思无邪’非谓诗中无邪僻之事,而在读者能以中和之心体察,使‘温柔敦厚’之诗教成化民成俗之具。

三、教化之用:真性情与道德实践
朱熹《集注》点明:‘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此语深得圣人引《诗》立教之微意。观《论语》载子夏问‘巧笑倩兮’,孔子以‘绘事后素’启之,可见‘无邪’之思必落实在道德自觉。李炳南谓‘真情流露’即无邪,尤重诗歌‘兴观群怨’功能中蕴含的伦理向度。故‘思无邪’既是创作论(诗人性情之真),亦是接受论(读者涵养之正),终极指向《大学》‘诚意正心’之学。

结语
‘思无邪’三字,上承周公制礼作乐之精神,下开宋儒‘存天理去人欲’之先声。其义兼摄真与善、情与礼、个体与群体,构建了中国诗学‘即审美即教化’的独特传统。今日重释此语,当知诗之为用,终在使人于吟咏之间,复归本心之明净。此乃孔子‘一言以蔽之’的深远寄寓,亦为中华文化‘诗言志’传统的核心价值所在。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