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99|回復: 1

[儒家学说] 【袁子正书】卷12损益卷13世治诗解服物不称贵贱无等富者逾侈以德底爵以能底官以功底禄具赏罚法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9-25 21:3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服物不称,其则贵贱,无等于是,富者逾侈,
贫者不及.小人则乘,君子之器,贾竖则袭,
卿士之服,被以文绣,佩戴银黄,宅重门而,
玉食其中,左右叱咄,颐指而使.是故有财,
者光荣无,财者卑辱,上接卿相,下雄齐民,
珍宝旁流,刑放于贿,下而法侵,能无亏乎.
天地之道,贵大圣人,之道贵宽.无分寸之,
曲也至直,以是绳之,则工匠不,足于材矣.
无纤分之,短至善也,以是规之,则人主不,
足于人矣.是故凡用,人者不求,备于一人.
桓公之于,宁戚知之.夫有近会,者无远期.
今为法曰:选举之官,不得见人,以绝奸私.
处深宫中,选天下人,以为明奚,从而知之.
夫交接者,人之道不,可绝也故,圣人求所,
以治交而,不求绝交,人莫问之,不交以人,
禁人是以,私禁私也.而先王之,用人不然,
不论贵贱,不禁交游,以德底爵,以能底官,
以功底禄,具赏罚法,以待其归,虽使交游,
谁敢离道.上下有分,官商分业,赏罚分明.
至治道治,至道真情,真情正义,公正无私.

卷十二 损益

题解
本篇节录内容讲的是国家要有定制,任何人不得随意逾越。定制之下,士农工商官,各得其所,国家就会兴旺。若是定制被逾越,则大义不彰,人各怀私,崇尚财利,贿赂公行,于是法律的作用就大大削弱了。
夫服物服物:衣服器物不称称:相称,则贵贱无等,于是富者逾侈逾侈:过度奢华,贫者不及。小人小人:平民百姓乘君子之器,贾竖贾竖:商人袭卿士之服,被被:古同『披』,覆盖文绣文绣:刺绣华美的丝织品或衣服,佩银黄银黄:白银和黄金,重重门:指重重庭院而玉食其中,左右叱咄叱咄:音赤多,呵斥。,颐指颐指:用下巴示意以指挥人而使。是故有财者光荣,无财者卑辱,上接卿相,下雄雄:霸道齐民齐民:百姓,珍宝旁流,而刑放于贿,下而法侵,能无亏乎。
译文如果衣服器物与身份不相称,贵贱就没有区别了。于是富人过度奢华,而穷人却得不到应有的温饱。百姓使用官员才应使用的器物,商人穿着公卿才应穿的衣服,身穿锦服丽袍,佩戴着金银环佩,住着深宅大院,吃着珍馐佳肴,呵斥左右佣人,颐指气使。所以有钱的人荣耀,没钱的人卑贱。富人在上结交卿相,在下欺凌百姓。珍宝财富都流失到富人手中,刑法因为贿赂成为摆设。法律的公平被破坏了,国家能不灭亡吗?

卷十三 世治

题解
世治,即世世代代地统治。本篇节录内容针对当时禁止选拔人才的官员接见外人,指出交往是人们的正常需求,禁止交往未必能起到禁绝私人请托现象,最重要的是赏罚要公正,则就没有人敢于背离规章制度了。
天地之道贵贵:崇尚大,圣人之道贵宽宽:宽恕。无分寸分寸;丝毫之曲。至直也,以是绳绳:动词,衡量之,则工不足于材矣。无纤分纤分:毫分之短,至善也,以是规之,则人主不足于人矣。故凡用人者,不求备于一人。桓公之于宁戚也,知之矣。夫有近会者无远期。今之为法日:『选举之官,不得见人,』日以绝奸私奸私:奸诈营私。夫处深宫之中,而选天下之人,以为明,奚奚:文言疑问代词,相当于『胡』『何』从而知之。夫交接交接:指交际往来,人之道,不可绝也。故圣人求所以治交,而不求绝交,人莫问不交,以人禁人,是以私禁私也。先王之用人不然不然:不这样,不论贵贱,不禁交游交游:交际,结交朋友,以德底爵,以能底官,以功底禄,具赏罚以待其归,虽使之之疑交游,谁敢离道哉。
译文天地之道贵在广大,圣人之道贵在宽容。没有丝毫弯曲,是最笔直的了,用这个标准为准绳,工匠就找不到合适的材料了。没有一丝缺点,可以说是至善,依照这个标准,君主就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了。凡是用人,不求各种才能一人兼备。齐桓公对于宁戚的任用,可以算是明白这一道理了。眼前遇到贤才就不必去远方寻求。今天的法律说,担任选举人才的官员,不得跟当事人接触,说是为了杜绝舞弊。身处深宫之中,而从全天下之人中选取被认为贤明的人,这又是从何而知的呢?交际往来是人的正常需要,不可断绝。所以圣人研求完善交往的方法,而不是断绝交往。没有考察询问过的人就不能交往,这样人为地禁止与人交往,就像以私心来禁止私心一样。先王用人则不然,不论贵贱,都不禁止往来结交,而是按品德赏赐爵位,按能力授予官职,按功劳发放俸禄。完备赏罚之法等待人才的归附,即使让人们互相交游,谁又敢偏离正道呢?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聪辩先生 發表於 2025-7-1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袁子正书》损益、世治二卷义疏

《袁子正书》卷十二《损益》与卷十三《世治》所论,实为礼制与治道之根本。其要义在于明贵贱、定赏罚、正名器,使上下有序,各安其分。今就所述,析而论之。

一、服物逾制之害
「服物不称,贵贱无等」者,乃礼崩乐坏之象。古之圣人制礼作乐,非为束缚人性,实为「别嫌明微」(《礼记·曲礼》),使尊卑有差、职业有分。若富者僭越礼制,「被文绣,佩银黄」,则礼之纲纪废弛,社会必生乱象。此与孔子「觚不觚」(《论语·雍也》)之叹同出一辙——名实相乖,则秩序荡然。

二、财贿乱法之弊
「刑放于贿」四字,道尽法治溃坏之由。《尚书·吕刑》云:「狱货非宝」,然世人竞逐财利,致使「有财者光荣,无财者卑辱」。此风若长,则法律沦为富者之工具,贫者无所措手足。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管子·牧民》),然袁子所见,适得其反——富者逾侈,反成礼法之蠹。

三、用人之道
「以德底爵,以能底官,以功底禄」三语,实为铨选之圭臬。昔周公「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求贤若渴;而袁子讥「处深宫选人」之弊,正与《韩非子·二柄》「去好去恶,群臣见素」相合。圣人不断人之交游,唯以「赏罚法」为衡,使贤者自显,不肖者自退。此即《荀子·王制》「无德不贵,无能不官」之精义。

四、至治之境
「上下有分,官商分业」乃先王成法。《周易·系辞》言「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其要在职分明确。袁子所倡「真情正义,公正无私」,实通于《孟子·离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之理——唯有当权者以德自律,方能「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

结语
袁子之论,针砭时弊而追慕三代。其言损益,非徒制度之更张,实为人心之匡正;其言世治,非仅秩序之重建,更是大道之回归。今人读之,当思「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之戒,亦当警「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之训。治乱之机,尽在礼法并用、德刑相济而已。

(全文约780字)
shenshen 發表於 2025-7-26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袁子正书》损益、世治二卷义疏

《损益》篇所论服物制度之要,实为礼法根本。《礼记》云「礼者,天地之序也」,今观袁准所言「服物不称,贵贱无等」,正与《荀子·富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相发明。盖衣裳佩玉,非独为饰,实乃「正名辨位」之器。昔董仲舒《春秋繁露》谓「度制」所以防欲,今富者逾制而僭卿士之服,贫者失所而丧立锥之地,此即《管子》「四维不张」之象也。

至若「珍宝旁流,刑放于贿」之弊,乃礼崩之必然。班固《汉书·货殖传》已言「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乎一世之间」,当金银为衡才之具,则《尚书·洪范》「惟辟作福」之威堕矣。袁氏特举「以德底爵,以能底官」三语,实本《周礼》六计弊吏之道(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而「具赏罚法」云云,尤与《商君书》「刑无等级」之说遥契。

《世治》篇「不求备于一人」之论,深得《论语》「无求备于一人」之旨。桓公识宁戚于饭牛,正《韩非子·难二》所谓「以功受赏,以能受事」之验。至若「交接不可绝」之说,更破法家「深宫选士」之妄。《孟子·公孙丑》言「得道多助」,若绝群臣之交游,是犹《吕氏春秋》所讥「塞穴窥隙」之为也。

袁子「上下有分,官商分业」之制,实本《周易》「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而来。昔太史公《平准书》言「待农而食,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四民各修其业,则《大学》「国不以利为利」之义彰矣。今观「赏罚分明」四字,看似申韩之术,然辅以「真情正义」之体,恰成《盐铁论》「礼周教明」之治道。

要之,二卷所言损益之道,在「以礼节利」;世治之要,在「以道制器」。袁准熔儒法于一炉,既承《白虎通》「圣人制礼作乐」之统,复开《贞观政要》「制奢俗以变俭约」之先,诚为汉晋之际政论之圭臬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