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32|回覆: 0

[儒家文化] 上古的『四凶』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22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傳】稱流四凶族者,皆是流

【傳】稱流四凶族者,皆是流

流共工於幽洲,共工,窮奇也。幽洲,北裔也。放歡兜於崇山,歡兜,渾敦。崇山,南裔也。竄三苗於三危,三苗,國名也,縉雲氏之後,為諸侯,號饕餮也。三危,西裔也。殛鯀於羽山。鯀,檮杌也。殛,誅也。羽山,東裔也。四罪而天下咸服。美舜之行,故本其徵用之功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流』,孔安國傳:『殛、竄、放、流,皆誅也。』孔穎達疏:『【傳】稱流四凶族者,皆是流,而謂之「殛、竄、放、流皆誅」者,流者,移其居處,若水流然,罪之正名,故先言也。放者,使之自活。竄者,投棄之名。殛者,誅責之稱。俱是流徙,異其文,述作之體也。

根據孔安國的註解,這裏用了四個字,『殛、竄、放、流』,都是誅責的意思。孔穎達的疏,就進一步解釋了為什麼用這四個字。『流』,因為『流刑』是刑的正名,所以先用『流』。『放』,使他自活的意思。『竄』,投棄的意思。『殛』,誅責的意思。這四個字都是把他們流徙。之所以用不同的字,是傳述撰作之體法的需要,文辭上不重複。

【左傳·文公十八年】也記載了『四凶』的具體行為。從前帝鴻氏,也就是黃帝,有一個不成才的兒子,他掩蔽仁義,包庇奸賊,喜作惡事,與醜惡之人為伍,與那些心不念德義、口不道忠信之言、沒有友愛的人勾結在一起,天下的百姓稱他為『渾敦』,就是歡兜。『渾敦』,不開通的樣子。

少皞氏有一個不成才的兒子。少皞是金天氏的號,黃帝的兒子。其子毀壞信義,拋棄忠誠,以惡為善,花言巧語,慣聽譖語,信用奸邪,常出讒言,隱藏罪惡,誣枉賢人,天下的百姓稱他為『窮奇』,就是共工。因為他的行為窮困,偏好奇特,所以稱為『窮奇』。

顓頊氏有一個不成才的兒子,無法教訓,不懂善言。教導他,則愚頑而聽不進去,德義不能入其心;丟棄他,則肆意縱惡,不行忠信。他鄙視明德,不聽教導,攪亂倫常,天下的百姓稱他為『檮杌』,就是鯀。『檮杌』,頑凶得無可匹敵的樣子。

縉雲氏有一個不成才的兒子。『縉雲』是黃帝時的官名。其子貪圖飲食,貪求財貨,任性奢侈,無有滿足,聚財積穀,沒有限度,不分給孤兒寡婦,不體恤貧窮困苦。他不是帝王子孫,因此天下的百姓把他分別出來與『三凶』並列,稱他為『饕餮』。貪財為『饕』,貪食為『餮』。這就是『三苗』。

舜敞開明堂的四門,傾聽四方的意見,以賓禮接待眾位賢者。並根據以上『四凶』的罪狀,流放了這四個兇惡的氏族。將共工流放到幽洲,共工就是『窮奇』。幽洲是北方邊遠地區。將歡兜放置到崇山,歡兜就是『渾敦』。崇山是南方邊遠的地區。將三苗投棄到三危,三苗是國名,縉雲氏的後代,是諸侯,號稱『饕餮』。三危,在西方邊裔。將鯀放逐到羽山,鯀就是『檮杌』。殛,誅責的意思。羽山,在東方邊裔。

這四個罪人得到懲處,天下人都心悅誠服,讚美舜帝的善行,肯定他圓滿完成了被任用的職責,創下功績。因為舜舉薦了十六位賢臣,也就是『八元』、『八凱』,還除去了『四凶』。

余免戊 發表於 2025-6-1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上古四凶之流放與舜帝刑政之精義】

【尚書】所載舜帝流放四凶之事,實為上古刑政制度之重要典範。孔安國傳以"殛、竄、放、流"四字詮釋懲治之法,孔穎達疏更明言此乃"述作之體"的文辭之變,其深層實為同一流徙之刑的不同表述。這種修辭藝術背後,蘊含着三代時期"刑名相稱"的司法理念。

考四凶之惡行,實為四種道德敗壞的典型。【左傳】詳述渾敦(歡兜)之"掩義隱賊",窮奇(共工)之"毀信廢忠",檮杌(鯀)之"不可教訓",饕餮(三苗)之"貪於飲食"。此四者分別對應着背棄仁義、破壞信義、頑固不化、貪婪無度等根本性道德缺陷。值得注意的是,四凶皆被冠以"不成才之子"的稱謂,暗示其惡行實為對氏族倫理的根本破壞。

舜帝處置四凶的空間安排尤具深意。將四凶分置四方(幽洲、崇山、三危、羽山),不僅體現"分而治之"的政治智慧,更暗合早期中國的空間政治觀。【周禮·秋官】所謂"明刑弼教",正與此相呼應。四裔之地作為文明邊緣,既是對凶族的物理隔離,更是道德秩序的空間象徵。這種"以方位定刑"的做法,實為後世"五刑"制度的雛形。

特別需要辨明的是,四凶流放不同於後世單純的刑罰,實為一種綜合性的社會治理。【尚書】稱"四罪而天下咸服",表明此舉兼具司法懲戒與道德教化的雙重功能。舜帝"賓於四門"的舉措,與流放四凶形成鮮明對比,建構起"進賢退不肖"的完整政治範式。這種"賞罰並舉"的治理模式,成為後世儒家"德主刑輔"思想的重要源頭。

今人研讀此典,當超越簡單的善惡二分。四凶傳說實為早期中國對人性缺陷的系統認知,其分類方式影響了後世對"惡"的哲學思考。從【韓非子】的"五蠹"到【顏氏家訓】的"百行",均可視為這種道德類型學的延續發展。理解四凶流放的真義,不僅關乎上古史研究,更為思考中國傳統治理智慧提供了重要參照。
猴子撈月 發表於 2025-7-22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上古四凶之流放與舜帝刑政之精義】

【尚書·舜典】所載四凶流放之事,實為上古刑政制度之重要典範。孔安國傳以"殛、竄、放、流"四字訓釋,孔穎達疏更明其義例,此中深意,當從三代禮法制度與文字訓詁雙重維度加以闡發。

考"流"字本義,【說文】云:"水行也",引申為移徙之刑。鄭玄注【周禮】謂:"流謂徙之遠方",正與孔疏"移其居處若水流然"相合。四凶流放之地——幽洲、崇山、三危、羽山,分處四裔,實乃【禹貢】九州之外荒服之地。此制既合【舜典】"五流有宅"之制,又暗合【周禮】"八議"中"議勤""議能"之遺意。蓋四凶雖惡,究系貴胄,舜以流代誅,實存"刑不上大夫"之古義。

四凶名號之訓詁尤具深意。"渾敦"者,【爾雅·釋言】云:"渾,盛也",郭璞註:"渾敦,未分通之貌",恰應歡兜閉塞仁義之狀;"窮奇"之名,王引之【經義述聞】考"窮"當訓"極",謂其"窮極怪異";"檮杌"從木,【方言】云"無知之貌",正合鯀頑囂不馴之性;"饕餮"見【呂氏春秋】"周鼎著饕餮",韋昭註:"貪財為饕,貪食為餮",與三苗貪冒之風相應。此四者皆以物狀德,乃上古"因形見義"之命名法。

【左傳】文公十八年詳述四兇惡行,實為禮法之反面教材。渾敦"毀信廢忠",窮奇"崇飾惡言",檮杌"不可教訓",饕餮"侵欲崇侈",恰與【尚書】"直而溫,寬而栗"之九德形成鮮明對比。舜"賓於四門"而黜四凶,正合【論語】"舉直錯諸枉"之治道。馬融注【尚書】謂:"四凶雖凶,人必不服,故舜流放之",可見其刑政之妙在於使"天下咸服"。

細究流放四裔之制,實開後世"五刑"中"流宥五刑"之先河。【漢書·刑法志】云:"流宥五刑,所以寬蠻夷也",顏師古註:"流謂移徙,宥謂寬也"。舜之"四罪而天下咸服",非徒懲惡,實乃"明刑弼教"之實踐。程頤【伊川易傳】解此云:"舜去四凶,非舜之勇,乃舜之仁",可謂深得聖王用心。

今人觀此,當知上古聖王治世,刑賞皆本於教化。四凶之流放,非止於地域遷徙,實為文化秩序之重構。其制刑之精微,命名之深意,皆可為後世法。學者若能由文字訓詁入,進而探究禮法制度,則於華夏治理之道,庶幾得其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