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5|回覆: 0

[儒家文化] 爲什麼古人非常尊重讀書人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11 17: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代讀書人的地位

古代讀書人的地位

惟三祀,伊尹奉嗣王歸於亳,王拜稽首,曰:『予小子弗明於德,自厎弗類。 類,善也。暗於德,故自致不善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孔穎達傳:『祀,年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祀,年。關於『年』,在夏商周和堯舜時期都有不同的說法。在夏朝時稱爲歲,商朝時稱爲祀,周朝時稱爲年,唐堯、虞舜的時期稱爲載。奉,是敬詞,奉迎,即恭敬地迎接。太甲服喪三年,伊尹奉迎他回到國都亳。嗣王,繼承王位的王,指太甲。厎,【說文】:『致也』,招致、導致的意思。太甲拜手稽首,說道:『我小子不明於道德,自己導致不善。』類,善也。暗於德,故自致不善也。類,善。對道德昏暗不明,所以自己導致不善。

這句話說明,太甲這時候比較明智,懂得『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承認是自己不明於德,所以才招致不善,就是古人所說的咎由自取,自作自受,禍自我作。而現在很多落馬高官因爲貪污腐敗被關進監獄,卻不知道自我反省,反而忿忿不平,怨天尤人,認爲自己不夠幸運,實際上和太甲相比並不明智。

招致不善是結果,原因在哪裡?原因在於『弗明於德』,對道德不明了。古人爲什麼如此重視道德?因爲他們知道『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厚德載物』『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道理。爲什麼現在人不明白,甚至不相信這些道理?因爲不讀歷史,不讀經書。所以,爲什麼古人對於讀書人非常尊重?因爲讀書明理,理得心安。

【呂氏春秋】中講,忠臣、孝子是君主、父母特別想得到的。榮華富貴也是臣子、兒子所希望的。哪一個君主不希望有忠臣,哪一個父母不希望兒孫孝敬。但事實往往是,君主得不到忠臣,父母得不到孝子,臣子、兒女也得不到想要的富貴顯榮。爲什麼?這都是因爲不懂禮義所致。比如,一個人想富貴顯榮,但是採取貪污受賄的方法,結果鋃鐺入獄。不知禮義是因爲沒有學習聖賢教誨。因此,古代聖王沒有不尊師重道的。

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聖,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現在的人地位比不上古代的帝王,智慧又比不上古代的聖人,還不尊敬老師,想得到『道』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是爲了求學、求道,但是又不尊敬老師,就無法達到預期目的,這就講到尊師的問題。古人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當然,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誠敬得千分利益,沒有誠敬,半分利益都得不到。

所以,如果一個人不重視聖賢教誨,不了解大道,所作所爲都憑著自己的喜好,甚至是根據世俗的觀念出發,隨波逐流,很容易走彎路、岔路、錯路,甚至走上不歸之路。他一生也體會不到『君子坦蕩蕩』的境界,反而經常是『小人長戚戚』。所以,『人不學,不知義』。現在社會很多高官紛紛落馬,甚至走上斷頭台,很多人對他們的行爲非常痛恨。但是仔細想,這些人也是可憐憫者。因爲沒有接受過聖賢教誨,不懂得德行的培養和累積,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現在提倡加強廉潔文化建設,怎樣使官員不想腐、不願腐?古人告訴人們『建國君民,教學爲先』,教什麼?最重要的是讀經典、講經典。在這種情況下,提倡學習【群書治要】,讀【尚書】這些經典,就顯得特別重要、特別迫切。

英文郵箱 發表於 2025-4-24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尊師重道與讀書明理之傳統】
(文約七百八十言)

考諸三代典籍,古人尊崇讀書人,實非止於表象之禮敬,乃深植於華夏文明「道統—政統」相維之根本。【群書治要】所載太甲稽首伊尹之事,恰爲「尊師重道」傳統之典範。商王太甲以嗣君之尊,服喪三年後仍執弟子禮,自陳「弗明於德」而致不善,此非虛文謙辭,實乃三代「聖王—聖臣」共治天下之微義所在。

一、讀書人承載道統之重
【尚書】「類,善也」之訓,揭示古人以「明德」爲治國樞機。伊尹以臣位而受君王稽首,正因其所持非權勢,乃「道之所存」。【呂氏春秋】言「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皆因廢尊師之道,可見讀書人之尊,實源於其作爲「道統」傳承者之身份。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孟子「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皆延續此脈。

二、明理修身乃爲政之本
太甲「自厎弗類」之悔悟,彰顯「反求諸己」的修身傳統。古人云:「士先器識而後文藝」,讀書非爲記誦辭章,實爲「明明德」之功夫。【禮記·學記】謂「師嚴然後道尊」,尊師即是重道。今觀落馬官員多昧於「德本財末」之訓,恰證不讀經史則不明「厚德載物」之理,終致「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三、禮義教化維繫人倫
【白虎通義】言:「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爲天下求福報功。」古人設庠序之教,非獨養仕,實爲「正人心、厚風俗」。讀書人通曉「積善餘慶」之天道,明辨「忠孝—富貴」之因果,故能「理得心安」。如伊尹之輔太甲,非以術馭君,乃以道正君,此即【孟子】「格君心之非」的真義。

四、誠敬爲求道之鑰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之訓,道破學問根本。三代之制,天子入太學必釋奠先師,漢明帝臨雍拜老,宋太祖敕建白鹿洞書院,皆示「治統」對「學統」之尊崇。今人所以困頓,正因「智不至於聖而不尊師」,如【中論】所譏「舍其源而攻其末」。

結語:
古人尊讀書人,本質是敬畏天道人倫。自孔子「有教無類」以降,華夏文明特重「以文化人」,使「士」成爲道統擔當者。太甲之悔、伊尹之教,猶在目前;「德者本也」之訓,永爲圭臬。當世欲重建文化自信,必先明此「尊師重道」之深意,方不負先人「爲天地立心」之宏願。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