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31|回復: 2

[儒家文化] 古人把人才分为三个等级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15 13: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人把人才分为三个等级

古人把人才分为三个等级

在〖晏子〗中,把人才分为三个等级:『夫上,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而易退也。其下,易进而难退也。

难进而易退』,最上等的人才难以出来做官、难以被举荐,但是很容易被罢退,辞官而去。因为他们与世无争、与人无求,出来做官、不做官,都不是为了自私自利,『人到无求品自高』。如果他看到国君确实有德行,有愿望把国家治理好,让社会安定,他就出来帮助、辅佐,像诸葛亮,要刘备『三顾茅庐』才能把他礼请出来,这是最上等的人才。

易进而易退也』,中等的人才很容易出来做官,但也很容易被罢退。因为他无论是进是退,都是看时节因缘。古代读书人,『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如果有君主赏识他、重用他,他愿意辅佐君主把国家治理好;如果看到君主没有德行,就隐居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无论是进是退,完全看缘分。

其下易进而难退也』,最下等的人才很容易举荐出来做官,但却很难罢退。因为他出来做官,就是自私自利、升官发财而已,为的是个人的名利,所以他很踊跃地出来做官,但是要把他罢退的时候,就难上加难了。

有些地方,学习西方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人才,而通过这种方式选拔的是最下等的人才,很容易出来做官,但却难以罢退。最多选拔的是中等的人才,但是要选上等的人才,就非常困难了。

所以〖礼记·月令〗中,季春三月要做什么?『开府库,出币帛,聘名士,礼贤者。』国君要打开府库,取出财币缯帛,聘问名士,礼敬贤者。圣王要治理天下,必须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所以主动访求人才,知人善任,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才能垂拱而治。

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只有几个字,但实际在生活中落实起来,确实是难上加难,必须要有非常明智的君主出现,才能做到选天下之至贤。

一苇之杭 發表於 2025-4-14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人才三品与为政用人之道》

《晏子春秋》所载人才三品之说,实为千古用人圭臬。晏婴以"进退之道"为衡鉴标准,将人才分为上中下三品,此中深意,非仅关乎个人品性,更映照出政治清浊与国家兴衰之机。

上品之才"难进而易退",其进退之间自有一番天地。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非故作姿态,实因"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此类人才如深谷幽兰,非德馨不能致;似太阿宝剑,非明主不能出。其"难进"者,非矫情也,乃慎其所与;"易退"者,非负气也,乃守其本真。范仲淹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是此等境界。

中品之才"易进而易退",恰合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教。此类士人深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理,如白居易之"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其进退从容,非无原则,实因通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的易理。苏轼《留侯论》言"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而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正是中品之才的写照。

下品之才"易进而难退",恰如《荀子·哀公》所斥"口行相反"之辈。此类人"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全然背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圣训。管子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而此辈四维不张,唯利是图,故有"难退"之态。历代党争之祸、吏治之弊,多由此辈酿成。

《礼记·月令》载季春聘士之礼,实为圣王求贤之范式。昔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皆深谙"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之理。司马光《资治通鉴》论人才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今日观之,晏子三品之说非仅适用于科举时代,更为现代组织人事提供镜鉴:上品重德操,中品尚器识,下品溺利欲。为政者当效法古圣"开府库,礼贤者"之心,方能臻于"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的境界。

(全文798字)
无端 發表於 2025-5-11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晏子三品人才观与当代选贤之道的契合》

晏子所论三品人才之分野,实为千古用人圭臬。其"难进易退"之上品,非仅指仕进态度,更蕴含着《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隐逸精神。诸葛亮之例尤当深味,《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正合《礼记·儒行》"难得而易禄"之训。此类贤者之进退,实为道统与政统的张力体现,其"三揖而进,一辞而退"的仪节,恰是《周礼》宾礼精神的具体实践。

中品人才"易进易退"之特质,实则暗合孔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处世哲学。观《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教,可知此辈深谙《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儒者本分。其进退从容,非无原则之投机,实为"时中"智慧的体现,与《中庸》"君子而时中"之旨若合符契。

至若下品"易进难退"者,恰为《荀子·臣道》所谓"态臣"之属。管子有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此类人四维不张,故《韩非子·奸劫弑臣》特申"难退之患"。今之竞争上岗机制,若徒尚才技而忽德行,则难免落入《商君书》"释权衡而断轻重"之弊。昔汉武帝诏举孝廉,尚需"策问"以核其实,况今世乎?

《月令》季春之礼,实为"尚贤"政治的文化基因。考《周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的制度设计,其"六德六行六艺"的考核标准,恰可为今之鉴。王阳明《传习录》云:"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此等境界,非建立完善的人才品鉴体系不可得。

当今选贤之道,当融通古今:一方面承继《贞观政要》"为官择人"的慎重要义,另一方面可参酌现代人才测评技术。然其核心,终不离《尚书》"知人则哲"的古训。惟主政者具《帝范》所言"去邪勿疑,任贤勿贰"的明断,方能臻于"野无遗贤,朝无幸进"的治境。此中三昧,值得当代组织人事工作者深长思之。
赵耶 發表於 2025-8-27 11:3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人才三品:从《晏子》观古今用人之道】

《晏子春秋》所载人才三品之论,实为中华识人智慧之精粹。其言“上士难进而易退,其次易进而易退,其下易进而难退”,不仅揭示人才品秩之别,更映照出世道清明与昏浊之象。

上品之士“难进而易退”,如诸葛亮之需三顾方出,范仲淹“先忧后乐”之襟怀。其难进非故作姿态,乃因志在道义而非禄位,必待明主诚心求贤、世道有可为之际方愿出山。而“易退”之性,恰如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孔子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此类人材以道义为进退准绳,故见机不对则飘然远引,毫无恋栈之心。北宋邵雍《伊川击壤集》云“安分身无辱,知几心自闲”,正是此等境界。

中材者“易进而易退”,如战国策士之择主而事,汉末名士之择木而栖。其进退随缘,合乎《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旨。此类人才虽未必有圣贤之志,然守士君子节操,如白居易“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实践,尚能保持人格独立。

下品者“易进而难退”,恰如柳宗元《蝜蝂传》所讽“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之辈。其趋利若鹜、恋权如痴,恰合《荀子·不苟篇》“唯利所在,无所不倾”之谓。此类人材之难退,非因才具不可或缺,实因私欲缠缚难解,正如《战国策》所斥“挟功臣以要君”者流。

晏子之论尤具现实警醒:竞争上岗之制若失道义根基,易选得易进难退之下材。故《礼记·月令》特重“聘名士,礼贤者”之礼,强调君主当如周公“一饭三吐哺”,主动延揽高洁之士。唐太宗设弘文馆聚才,宋太祖勒石“不杀士大夫”,皆深谙“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之理。

然识人用人之难,自古皆然。刘邵《人物志》叹:“人初甚难知,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故须如《尚书》所言“任官惟贤才”,建立如汉代察举、唐代科举之制度性保障,兼以《韩非子·观行》所强调“试之以职,考之以功”的实践检验。

纵览古今,人才选拔之道必以德行为基,兼重才学,辅以制度保障与明君贤相之慧眼,方可达致《墨子·尚贤》所倡“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治世境界。此中智慧,于今世选才用人仍如明镜高悬,足资深省。

(全文约780字)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