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5|回復: 0

[儒家文化] 为什么古人非常尊重读书人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11 17: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代读书人的地位

古代读书人的地位

惟三祀,伊尹奉嗣王归于亳,王拜稽首,曰:『予小子弗明于德,自厎弗类。 类,善也。暗于德,故自致不善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孔颖达传:『祀,年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祀,年。关于『年』,在夏商周和尧舜时期都有不同的说法。在夏朝时称为岁,商朝时称为祀,周朝时称为年,唐尧、虞舜的时期称为载。奉,是敬词,奉迎,即恭敬地迎接。太甲服丧三年,伊尹奉迎他回到国都亳。嗣王,继承王位的王,指太甲。厎,〖说文〗:『致也』,招致、导致的意思。太甲拜手稽首,说道:『我小子不明于道德,自己导致不善。』类,善也。暗于德,故自致不善也。类,善。对道德昏暗不明,所以自己导致不善。

这句话说明,太甲这时候比较明智,懂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承认是自己不明于德,所以才招致不善,就是古人所说的咎由自取,自作自受,祸自我作。而现在很多落马高官因为贪污腐败被关进监狱,却不知道自我反省,反而忿忿不平,怨天尤人,认为自己不够幸运,实际上和太甲相比并不明智。

招致不善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于『弗明于德』,对道德不明了。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道德?因为他们知道『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厚德载物』『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为什么现在人不明白,甚至不相信这些道理?因为不读历史,不读经书。所以,为什么古人对于读书人非常尊重?因为读书明理,理得心安。

〖吕氏春秋〗中讲,忠臣、孝子是君主、父母特别想得到的。荣华富贵也是臣子、儿子所希望的。哪一个君主不希望有忠臣,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儿孙孝敬。但事实往往是,君主得不到忠臣,父母得不到孝子,臣子、儿女也得不到想要的富贵显荣。为什么?这都是因为不懂礼义所致。比如,一个人想富贵显荣,但是采取贪污受贿的方法,结果锒铛入狱。不知礼义是因为没有学习圣贤教诲。因此,古代圣王没有不尊师重道的。

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现在的人地位比不上古代的帝王,智慧又比不上古代的圣人,还不尊敬老师,想得到『道』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是为了求学、求道,但是又不尊敬老师,就无法达到预期目的,这就讲到尊师的问题。古人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当然,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诚敬得千分利益,没有诚敬,半分利益都得不到。

所以,如果一个人不重视圣贤教诲,不了解大道,所作所为都凭着自己的喜好,甚至是根据世俗的观念出发,随波逐流,很容易走弯路、岔路、错路,甚至走上不归之路。他一生也体会不到『君子坦荡荡』的境界,反而经常是『小人长戚戚』。所以,『人不学,不知义』。现在社会很多高官纷纷落马,甚至走上断头台,很多人对他们的行为非常痛恨。但是仔细想,这些人也是可怜悯者。因为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诲,不懂得德行的培养和累积,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现在提倡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怎样使官员不想腐、不愿腐?古人告诉人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什么?最重要的是读经典、讲经典。在这种情况下,提倡学习〖群书治要〗,读〖尚书〗这些经典,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迫切。

英文邮箱 發表於 2025-4-24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尊师重道与读书明理之传统》
(文约七百八十言)

考诸三代典籍,古人尊崇读书人,实非止于表象之礼敬,乃深植于华夏文明「道统—政统」相维之根本。《群书治要》所载太甲稽首伊尹之事,恰为「尊师重道」传统之典范。商王太甲以嗣君之尊,服丧三年后仍执弟子礼,自陈「弗明于德」而致不善,此非虚文谦辞,实乃三代「圣王—圣臣」共治天下之微义所在。

一、读书人承载道统之重
《尚书》「类,善也」之训,揭示古人以「明德」为治国枢机。伊尹以臣位而受君王稽首,正因其所持非权势,乃「道之所存」。《吕氏春秋》言「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皆因废尊师之道,可见读书人之尊,实源于其作为「道统」传承者之身份。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皆延续此脉。

二、明理修身乃为政之本
太甲「自厎弗类」之悔悟,彰显「反求诸己」的修身传统。古人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读书非为记诵辞章,实为「明明德」之功夫。《礼记·学记》谓「师严然后道尊」,尊师即是重道。今观落马官员多昧于「德本财末」之训,恰证不读经史则不明「厚德载物」之理,终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三、礼义教化维系人伦
《白虎通义》言:「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古人设庠序之教,非独养仕,实为「正人心、厚风俗」。读书人通晓「积善余庆」之天道,明辨「忠孝—富贵」之因果,故能「理得心安」。如伊尹之辅太甲,非以术驭君,乃以道正君,此即《孟子》「格君心之非」的真义。

四、诚敬为求道之钥
「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之训,道破学问根本。三代之制,天子入太学必释奠先师,汉明帝临雍拜老,宋太祖敕建白鹿洞书院,皆示「治统」对「学统」之尊崇。今人所以困顿,正因「智不至于圣而不尊师」,如《中论》所讥「舍其源而攻其末」。

结语:
古人尊读书人,本质是敬畏天道人伦。自孔子「有教无类」以降,华夏文明特重「以文化人」,使「士」成为道统担当者。太甲之悔、伊尹之教,犹在目前;「德者本也」之训,永为圭臬。当世欲重建文化自信,必先明此「尊师重道」之深意,方不负先人「为天地立心」之宏愿。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