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16|回覆: 1

[儒家學說]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複製連結]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6-13 00: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白話譯文

葉公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使近處的人感到歡悅,使遠處的人願意歸附。』

注釋

葉公:或說是『葉公子高』;或說,葉可能就是楚國的葉地,則葉公就是楚國大夫。葉,古音『社』。

說:同『悅』。

前賢註疏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見為政在得民心也。

【論語註疏】曰:當施惠於近者,使之喜說,則遠者當慕化而來也。

【論語義疏】曰:言為政之道,若能使近民歡悅,則遠人來至也。

朱子曰:被其澤則悅,聞其風則來。然近者悅,而遠者來也。

李炳南曰:為政而能使近悅遠來,必是施行仁政,感召國內外人民

張栻曰:近者樂其澤,遠者慕其風,此政之善也。然未有澤不及近而能使人慕之者也。

戴溪曰:按【家語】子貢問於孔子曰:昔者齊景公問政於夫子,子曰政在節財;魯君問政於夫子,子曰政在諭臣;葉公問政於夫子,子曰政在悅近而來遠。【詩】曰:亂離瘼(mò)矣,奚其適歸。此傷離散以為亂者也。蓋荊之地廣而都狹,都狹則近者離散,地廣則徒務遠略。夫國內空虛而四封之地廣,則楚之為政可知矣。故夫子答之以近悅而遠自來之道。

竹添光鴻曰:諷以恤小愛鄰之仁也。

管子曰:愛施之德,雖行而無私。內行不修,則不能朝遠方之君,是故正君臣上下之義。使君德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禮義章明。如此,近者親之,遠者歸之。

唐文治曰:此蓋周武王不泄、不忘之德,其本在行仁政而順民情,惜乎葉公不能問也。

附錄

陳祥道曰:子貢言夫子之得邦家,則曰:『綏之斯來,動之斯和。』荀卿言大儒之郊,則曰:『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葉公問政,亦可告以此乎?孔子嘗曰:『荊之地廣而都狹,民有離心,莫安其居。故政在悅近而來遠。』【詩】曰:『亂離瘼矣,莫之適歸。』由此觀之,孔子僅欲葉公定其亂離之民而已。【學記】曰:『近者悅服,遠者懷之,大學之道也。』自我論之,蓋孔子所言者政也,【學記】所言者教也。

劉宗周曰:觀近說而遠來,則知人主精神;自近及遠,有隨地灌輸之機,非事驩虞(huān yú)要結而已。按【家語】所記與魯論不同,蓋王霸之辨也,學者知之。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集注】【癸巳論語解】【論語集釋】【論語學案】【論語全解】【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會箋】【論語大義】【石鼓論語答問】【論語義疏】【管子】【四書解義】。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4-13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釋"近悅遠來"之政道精義

葉公問政章,雖僅六字,實蘊三代王政之要。歷代注家多從仁政感召立論,然細究經義,當有三重深意可闡:

一、政序之本末
朱子"必近者悅而後遠者來"之說,深得聖賢次第。管子言"內行不修,不能朝遠方之君",正與此相發。孔子週遊至楚,觀其"地廣都狹,民有離心"(【家語】),故特示為政當如樹藝,必先固其根本。近者猶根柢也,遠者似枝葉,未有根本搖而枝葉茂者。楚靈王章華之台,務遠略而近民怨,終致干溪之禍,足為深戒。

二、德化之機理
張栻謂"澤不及近而能使人慕者未之有",揭櫫德化自然之理。【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而至"協和萬邦",正是此道。唐文治舉武王"不泄不忘"之德,尤見精微——"不泄"者,德澤浸潤而不漏於近;"不忘"者,仁心周遍而不遺於遠。葉公好龍,徒慕虛名,故夫子特以實政警之。

三、王霸之辨微
劉宗周指【家語】所載與【魯論】異者乃"王霸之辨",實具慧眼。齊景問"節財",魯君問"諭臣",皆就事論事;葉公之問,夫子獨升華為政道本體,此即【孟子】"以德行仁者王"之旨。竹添光鴻"恤小愛鄰"之解,猶見夫子諷喻楚政貪大忽小之弊。【詩】云"亂離瘼矣,奚其適歸",正刺楚國徒務疆土而民無所依,與"近悅遠來"形成強烈對照。

今觀"說(悅)""來"二字,皆從心從行,非權術可致。陳祥道引子貢"綏之斯來"、荀子"歌謳趨之",皆見德政感通之妙。然【學記】言"近悅遠懷"屬教化,此章言政事,二者體用相成:政教合一,方成"不泄不忘"之治。葉公終不能用,遂使楚失王道之機,豈不惜哉!

(全文798字)

【主要參證文獻】
1.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政"條按語
2. 戴溪【石鼓論語答問】引【孔子家語】楚政考
3. 劉宗周【論語學案】卷三王霸之辨
4. 唐文治【論語大義】武王德政疏證
5. 竹添光鴻【論語會箋】管晏政術對比
田光 發表於 2025-7-16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近悅遠來"的政治倫理層次與當代啟示】

孔子答葉公問政章句雖簡,然其中蘊含的政治倫理實具三重維度。考諸先秦政治語境,"近者說(悅)"非僅指地理之近,實包含三層要義:其一為血緣之近,即宗族子弟的向心力;其二為地緣之近,謂治所周邊的民眾;其三為心理之近,指執政者當以仁德消弭階層隔閡。朱子"被其澤則悅"之解,正揭示此政治倫理的核心在於德澤的輻射性滲透。

細繹戴溪引【家語】之論,可見孔子此言實有針對楚國政治痼疾的深意。楚地"都狹地廣"的特殊格局,導致統治者常重遠略而輕近治,恰如【詩經】"亂離瘼矣"所刺。管子"內行不修,則不能朝遠方之君"的論述,與孔子此言形成互文,共同構建起"由近及遠"的政治倫理鏈條。竹添光鴻"恤小愛鄰"之解,尤得其中三昧。

此章在當代治理中的啟示有三:首先,"近悅"是"遠來"的必要條件,警示現代治理若不能使轄區民眾獲得實在福祉,則難以形成真正的凝聚力。其次,張栻"澤不及近而能使人慕"的論斷,恰可針砭某些好大喜功的政績工程。最後,唐文治指出的"行仁政而順民情",實為跨越時空的治理通則。觀今日區域發展競爭,人才流動趨勢正暗合"近悅遠來"之道,凡民生福祉優渥之地,自然形成人才虹吸效應。

【學記】將"近者悅服"歸為大學之道,與孔子所言政事相區別,然二者實有共通理路。劉宗周所謂"精神灌輸之機",正是強調治理效能的傳遞性。當代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尤當重視這種由核心到外圍的倫理傳導機制,使仁政如漣漪般自然擴散,而非徒事表面文章。此章微言大義,於今讀之,愈見其歷久彌新的政治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