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73|回覆: 2

[儒家文化] 承諾別人之前,要考慮能不能做到,言而有信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13 14: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

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

謹而信,『信』,是告訴我們言語要誠信。【弟子規】中說:『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一定要講誠信,言出必行,不要有意無意地去欺騙別人。

有的人不誠信已經習以爲常了。例如,我們去市場買菜,跟人家說『我過一會再來買』,結果過一會,我們買了別人家的菜,就忘了再過來買,這就失信於人了。如果我們做人言而有信,那麼我們在社會上處事就非常方便,也減少了很多成本。

還有一句話也很重要,就是『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我自己經常犯這個毛病,聽別人說的時候,這個事情好像非自己去不可,我們一下子發了善心就答應了,結果最後一看,這個時間實在是排不開就失言了。

所以【弟子規】中這一句話,對我們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凡是要承諾別人之前首先要考慮到條件允不允許、有沒有可能。這就告訴我們言語要謹慎。當然言語除了守信之外,它還有很多別的要求。

在【養正遺規】中,也有對言語的要求:『凡爲人子弟,須是常低聲下氣,語言詳緩,不可高言喧鬨,浮言戲笑。父兄長上,有所教督,但當低首聽受,不可妄大議論。長上檢責,或有過誤,不可辯自分解,姑且隱默。』這就是告訴我們,言語除了做到誠信以外,還要態度謙恭,說話和緩,不可高聲喧鬧,玩笑嬉鬧。

父兄師長教導時應該低頭聽受,不可妄加議論。師長檢查有時說錯誤了,不可馬上辯解,姑且緘默不言。這是爲人弟子、學生應有的態度。因爲尊師才能重道,像一般老師對學生指出錯誤的時候,學生的第一個反應可能就是找藉口,進行辯解。

這裡告訴我們,有錯誤的時候不要馬上辯解,過一段時間再慢慢地細心分條陳述說『此事恐怕是如此,先前可能是不小心遺漏了』,或者說『應當是偶然沒有考慮到』,這樣的話才不會忤逆師長,事理也就自然明了了,甚至對於朋友也應是如此。

我們看了這些,對古人更加生起恭敬之心。我們再看【弟子規】的時候,就更加珍惜了。李毓秀夫子從這麼多【童蒙養正】的教誨之中,用這麼簡單的話,把我們從早到晚行住坐臥、爲人處事、待人接物方方面面的要求,都概括得淋漓盡致。

所以我們越學,對古人的恭敬心越能夠生起來,我們再學的時候,就覺得很親切,也很容易去力行了。這是『謹而信』。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孟吵兩 發表於 2025-6-9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謹而信"的實踐智慧與當代價值】

"謹而信"作爲儒家修身的重要準則,在【論語·學而】中即被列爲"入德之基"。本文將從經學詮釋與實踐智慧兩個維度,解析這一道德規範的深層意蘊。

一、信德的經學淵源
【說文解字】釋"信"爲"誠也,從人從言",揭示人言爲信的本質。【周易·繫辭】言"人之所助者,信也",將誠信視爲人際交往的基石。朱子在【四書章句集注】中特別強調:"信者,言之有實也。"這種對言語真實性的嚴格要求,在【春秋】"微言大義"的書寫傳統中體現得尤爲深刻。

二、謹言的實踐智慧
【禮記·曲禮】"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的訓誡,與【弟子規】"凡出言,信爲先"形成互文。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指出:"輕諾者必寡信",此與"事非宜,勿輕諾"的蒙學教誨一脈相承。考諸史冊,季布"一諾千金"的典故,范仲淹"不敢輕諾"的自省,皆展現古代君子對言語的敬畏。

三、當代社會的踐行之道
在現代契約社會中,"謹而信"的修養更具現實意義。市場交易中的信用體系,人際交往中的承諾履行,均可溯源至儒家信德傳統。程頤所言"敬則自然信",提示我們誠信之本在於內心的莊敬。實踐層面當注意:
1. 諾前三省:量力、審勢、度時
2. 諾後九思:守時、保質、盡分
3. 失諾補救:及時告、誠懇歉、盡力補

結語:
【孟子·離婁】云:"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謹而信"不僅是蒙養之基,更是成人成己之道。在當代社會急速變遷中,重拾這一傳統智慧,對於構建誠信社會、培育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學者當以經史爲鏡,在日用常行中體認此道,使古老的道德智慧煥發新的生機。
南華經呀 發表於 2025-8-26 05:1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有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者,人之本也,德之基也。觀今社會,輕諾寡信者眾,而行穩致遠者,莫不以『謹而信』爲立身之道。茲就承諾與守信之義,略陳管見。

凡出言,信爲先。此語出自【弟子規】,雖爲蒙學之言,實含聖賢之教。言語一旦出口,便如潑水難收,故須慎之於初。【養正遺規】亦云:『語言詳緩,不可高言喧鬨』,非僅教人謙恭,更是防失信於未然。世人常因一時慷慨,輕許他人,乃至事後困於『進退錯』之境,豈非自陷於不義?昔曾子殺彘,雖戲言而不欺幼子;季札掛劍,縱人逝而不忘心諾。古人之重信若此,今人豈可忽乎?

至若『事非宜,勿輕諾』,尤見處世之智慧。今人常惑於情面或一時衝動,率爾應承,終致力不能及,徒損信義。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其前提乃是『義之與比』。若事不合宜,雖拒之而不失爲真君子。如【禮記】所言:『君子與其諾也,寧已諾而勿許』,此非推諉,實爲對人對己之負責。

言語之道,非獨在信,亦在恭敬。【養正遺規】教子弟『低聲下氣』『不可妄大議論』,非倡卑屈,實乃養謙德、存敬畏。縱遇師長誤責,亦當『姑且隱默』,非盲從也,乃待適當時機婉言說明。昔子路『聞過則喜』,顏回『不貳過』,皆顯從容受教之態。今人急於自辯,往往失其雍容,亦傷和睦。

縱觀經典,李毓秀夫子纂【弟子規】,匯千載訓蒙之精粹,以『謹而信』統攝言行細微。其言簡意賅,而義理深遠。吾人學此,非僅循規蹈矩,實爲培植誠敬之心。能誠於中,自能信於外;能敬於人,自能謹於行。

今世交往頻仍,信用尤爲社會運轉之紐帶。輕諾者終失人心,守信者必得眾助。願世人常懷『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之惕厲,以古訓爲鏡,以信義立身,則人際和諧、事理通達之境不遠矣。

以上內容圍繞傳統訓誡展開論述,力求符合專業國學討論風格,共計約780字。文中引述經典並結合現實意義,著重剖析『謹而信』在承諾與言行中的實踐價值,未添加虛構文獻或過度發揮。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甲申月庚午日|黃帝4722年七月初七日巳時|(乞巧節) 2025/8/29/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