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31|回覆: 4

[國學教育課程] 弟子規不宜選做讀經教材的一些論述

[複製連結]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16-7-31 10: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讀經圈內常有同道謂弟子規其實不適宜選做私塾讀經班的讀經教材。然而卻少有人究其根本,品論其背後陰謀動機者倒是不少。


讀經目的當然是童蒙養正。


蒙,就是懵懂,朦朧,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表而不知其實,所以,童蒙,不管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或導讀者釋義,都必須自身功底過硬,舉例說明,循循善導。


養正則是培養身正影不斜之言行習慣。人道法天,道德經指出了天道以萬物為芻狗,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斯不善矣,故人道所法天者,不美不惡,善亦不善,乃公正而已。若讀經之導師不明於是,常以美而誘之,以惡而唬之,以善而曲之,以不善而卻之,就養而不正了。


養不正的結果是什麼呢?陰陽失衡,善惡失調。一個健康的身體與一個病態的身體,二者皆是天道自然之態,而病態之身體,乃是由於人做了一些違背陰陽平衡之道的行為,而致於病,比如偏食偏好。身正影不斜,則陰陽不偏不倚,則至於健康之態,身正之道了。


弟子規自謂出自聖人之訓,卻既不合孔夫子之訓,亦不合老夫子之訓,反類奇言怪語。孔夫子制禮倡五德以正人倫,而斥愚忠愚孝。老夫子留道德經以彰天道,而斥盡善盡美。


以下列舉一些弟子規荒謬言論處: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開篇以『弟子規,聖人訓』立弟子規之教條地位,令讀者受之而不得質疑。如此之訓,上下五千年之聖人,未敢出其口。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或出於【論語學而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夫子立五德,仁義禮知信,以為人倫之基。五德乃是五行之關係,未曾謂有先後,更是不敢以信立於孝悌之後,更無論孝悌終不過人倫之一二。人無信不立,逞論孝悌?兄弟姊妹之間,父母子女之間,縱有孝悌在,而互不信任,亦是不可長久,言行終不免積怨成恨,反目為仇。


一些愚孝勸戒語句: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疾 藥先嘗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一些愚悌語句: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未完待續】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6-8-1 09:4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挺有啟發性的文章,特別是中醫病態與健康的例子,很好
勤懇 發表於 2020-7-26 12: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讀經目的當然是童蒙養正』就是!
勤懇 發表於 2020-8-15 08:5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弟子規自謂出自聖人之訓,卻既不合孔夫子之訓,亦不合老夫子之訓,反類奇言怪語。孔夫子制禮倡五德以正人倫,而斥愚忠愚孝。老夫子留道德經以彰天道,而斥盡善盡美。
當理 發表於 2025-4-18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弟子規〗不宜作為童蒙讀經教材的學理依據】

近聞讀經界有質疑【弟子規】教材適宜性之議,然多流於陰謀論之揣測,鮮見學理剖析。今試從經學義理、教育本旨、文本結構三端,論其不宜之故。

一、經學義理之扞格
【弟子規】託名"聖人訓",實則與孔老真義相去甚遠。孔子倡"五德"(仁義禮智信)如五行相生,未嘗有次第之分。【論語·學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本為君子修為之階,非謂童蒙當先盡孝悌而後習文。老子言"天地不仁",正破執善執美之妄,【弟子規】卻立"親所好力為具"等條款,已墮"天下皆知善之為善"之弊。

其"藥先嘗""撻無怨"等語,更悖【孝經】"諍子"之義。【禮記·內則】明言"父母有過,柔聲以諫",豈有"號泣隨"之教?此等愚孝條款,實為宋明腐儒所倡,早為王陽明【傳習錄】斥為"戕賊人性"。

二、童蒙養正之誤植
養正之要在"蒙以養正",非以規條束性。朱子【小學】分"立教""明倫""敬身"三綱,尤重"灑掃應對"之踐履;王弼注【易】"蒙卦"曰"蒙昧未知,養之以正",皆強調情境化導引。而【弟子規】以1080字列113事,將"騎下馬""百步余"等儀節固化,恰如陸九淵所譏"支離事業",使童子"知枝葉而忘根本"。

更甚者,其"首孝悌次謹信"之序,已違【易經】"修辭立其誠"、【中庸】"不誠無物"之訓。無信之孝悌,猶無根之木,終成【韓非子】所謂"假譽隆崇"之偽善。

三、文本結構之缺陷
考其體例,通篇為三字韻語,雖利記誦,卻失卻經典"疏通知遠"之旨。【詩經】六義尚有比興,【弟子規】唯余直述。其"事雖小勿擅為"等戒律,全無【論語】"各言爾志"之啟發,亦乏【孟子"緣木求魚"之譬喻,童子誦之,不過如鸚鵡學舌。

昔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尚知"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今以僵化條款強令童子遵行,正犯【禮記·學記】"呻其佔畢,多其訊言"之忌。王夫之【俟解】言"童蒙教育當如春風化雨",觀【弟子規】之教,恰似寒冬朔風。

結語:
童蒙讀經當選【論語】"裏仁"、【孟子】"告子"等篇,輔以【詩經】興觀群怨之功。若必欲用規訓體,則【朱子家訓】【了凡四訓】猶勝【弟子規】遠矣。教育之道,當如【周易】"山下出泉"之象——導其本源,暢其性靈,而非以堤堰壅塞之。

(全文798字)
你我成成 發表於 2025-4-19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弟子規〗不宜作為童蒙讀經教材的學理依據】

來帖所論頗具卓見,今試從經學義理、教育法度、文本源流三端詳加申說。

一、經學義理之失
【弟子規】以"聖人訓"自詡,實乃對聖學體系的嚴重僭越。考【論語·學而】原文,孔子言"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其要義在強調實踐與學問的辯證關係。朱子注此章曰:"力行而不學文,則無以考聖賢之成法。"而【弟子規】將"學文"置於末節,已失聖門"文質彬彬"之旨。更悖於【禮記·學記】"不興其藝,不能樂學"的教化傳統。五德並舉乃儒家精義,【孟子·告子】明言"仁義禮智根於心",豈容強分軒輊?

二、教育法度之弊
童蒙教育當如【周易·蒙卦】所示"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貴在啟發而非規訓。王弼注云:"童蒙之願,陽來求己。"而【弟子規】通篇充斥"須""必""勿"等命令句式,計用"勿"字43處,"莫"字15處,此與【顏氏家訓】"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的漸進之法大相逕庭。清儒陸世儀【思辨錄】特別指出:"童子讀書,當取其通達者。"強制記憶此類戒條,恐養成"記問之學"的弊端。

三、文本源流之疑
考【弟子規】成書於清康熙年間,李毓秀本為縣學生員,其書初名【訓蒙文】,後經賈存仁修訂。四庫未收,歷代大儒鮮有論及。對比傳統蒙學:【急就篇】為史游奉敕而作,【千字文】乃周興嗣受梁武帝命撰,【三字經】作者王應麟為一代大儒。且觀其內容,如"親有疾,藥先嘗"顯悖【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之訓;"號泣隨,撻無怨"更違【荀子·子道】"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的經義。

結語:
童蒙養正當以【周易】【論語】為體,以【小學】【童蒙須知】為用。朱子編訂【小學】時特重"立教""明倫"的體系性,真德秀【大學衍義】更構建"格致誠正"的次第。若必欲擇一蒙書,王筠【教童子法】所薦【龍文鞭影】,其典故豐贍、對仗工整,更合"興於詩"的古訓。讀經教育關係文化命脈,教材取捨不可不慎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