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37|回覆: 1

[儒家學說] 子哭之慟

[複製連結]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1-14 22: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起學【論語】11.9 先進篇:顏淵死,子哭之慟

原文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白話譯文

顏淵死了,孔子哭得過於哀痛。跟隨他的人說:『夫子哀痛過度了!』孔子說:『我有哀痛過度嗎?我不為這樣的人過哀又為誰過哀呢?』

注釋

慟:過於哀痛,過哀。【正義】:『鄭注云:慟,變動容貌。』

有痛乎:哀痛之至,自己都沒覺出來。

夫人:此人,指顏子。朱子:『其死可惜,哭之宜慟,非他人之比也。』

先賢註疏

李炳南曰:由前章『天喪予』,可以了解此章『哭之慟』的悲心。

程石泉曰:亟言其傷心,痛惜回之死也。

胡氏曰:痛惜之至,施當其可,皆情性之正也。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見孔子哀之發而中節也。

繆協曰:聖人體無哀樂,而能以哀樂為體,不失過也。

伊藤仁齋曰:宜哀而哀,宜樂而樂,皆人情之所不能已,而雖聖人無以異於人。故人情者,聖人之所不廢也。苟中其節,則為天下之達道;不中其節,則為一人之私情。求之人情,而所不安者,聖人不為也。故滅情與縱情,其為罪也均矣。

【論語稽】曰:聖人之哀樂不過乎中。有為而為,慟所當慟,則亦不得為過矣。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講要】【論語古義】【論語稽】【論語集釋】【論語讀訓】【論語正義】。

遊客  發表於 2019-1-15 08:10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見孔子哀之發而中節也。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7-27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子哭之慟"章義理髮微

【先進篇】"顏淵死"章,雖僅三十餘言,實蘊聖賢性情之微旨。鄭玄注"慟"為"變動容貌",朱子謂"哭之宜慟",諸家註疏皆聚焦於聖人情感表達之節度問題。今試從三端闡發其義:

一、哀樂中節之聖境
繆協"聖人體無哀樂而能以哀樂為體"之說,深得聖學心要。孔子之慟,非尋常情緒宣洩,乃"情性之正"(胡氏)的體現。【中庸】云"發而皆中節",此慟正是"當其可"(【四書解義】)的情感表達。伊藤仁齋謂"宜哀而哀",恰說明聖人情感非壓抑亦非放縱,而是隨順天理之自然。

二、師友倫常之深義
程石泉"痛惜回之死"的解讀,須結合前章"天喪予"觀之。顏淵"具體而微"(【孟子·公孫丑上】),乃道統所系,其歿非獨師徒私誼之痛,實關文化命脈之絕續。孔子"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之反問,既肯定顏淵"三月不違仁"(【雍也】)的德行,亦暗含"道之將廢"(【憲問】)的憂患。

三、情禮相濟之示範
【論語稽】"有為而為"四字尤堪玩味。孔子之哭,既是真情流露,亦為禮制垂範。【禮記·檀弓】載"弁經葛而葬",可見喪禮本乎人情而節之以禮。孔子"有慟乎"的自問,恰展現"發乎情,止乎禮義"(【毛詩序】)的修養工夫,與後世"滅情""縱情"兩失形成鮮明對照。

要之,此章非徒記哀情,實為展演"仁者愛人"的實踐形態。在人工智能漸欲模擬人類情感的今日,聖賢這種根於仁德、合於天理的情感表達方式,尤具啟示意義。學者當由此體會"克己復禮"(【顏淵】)的深層意蘊,方不負先儒諄諄註疏之苦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