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38|回复: 1

[儒家学说] 子哭之恸

[复制链接]
文化传统 发表于 2019-1-14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起学《论语》11.9 先进篇:颜渊死,子哭之恸

原文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白话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过于哀痛。跟随他的人说:“夫子哀痛过度了!”孔子说:“我有哀痛过度吗?我不为这样的人过哀又为谁过哀呢?”

注释

恸:过于哀痛,过哀。《正义》:“郑注云:恸,变动容貌。”

有痛乎:哀痛之至,自己都没觉出来。

夫人:此人,指颜子。朱子:“其死可惜,哭之宜恸,非他人之比也。”

先贤注疏

李炳南曰:由前章“天丧予”,可以了解此章“哭之恸”的悲心。

程石泉曰:亟言其伤心,痛惜回之死也。

胡氏曰:痛惜之至,施当其可,皆情性之正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见孔子哀之发而中节也。

缪协曰:圣人体无哀乐,而能以哀乐为体,不失过也。

伊藤仁斋曰:宜哀而哀,宜乐而乐,皆人情之所不能已,而虽圣人无以异于人。故人情者,圣人之所不废也。苟中其节,则为天下之达道;不中其节,则为一人之私情。求之人情,而所不安者,圣人不为也。故灭情与纵情,其为罪也均矣。

《论语稽》曰:圣人之哀乐不过乎中。有为而为,恸所当恸,则亦不得为过矣。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讲要》《论语古义》《论语稽》《论语集释》《论语读训》《论语正义》。

游客  发表于 2019-1-15 08:10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见孔子哀之发而中节也。
熊此方 发表于 2025-7-27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子哭之恸"章义理发微

《先进篇》"颜渊死"章,虽仅三十余言,实蕴圣贤性情之微旨。郑玄注"恸"为"变动容貌",朱子谓"哭之宜恸",诸家注疏皆聚焦于圣人情感表达之节度问题。今试从三端阐发其义:

一、哀乐中节之圣境
缪协"圣人体无哀乐而能以哀乐为体"之说,深得圣学心要。孔子之恸,非寻常情绪宣泄,乃"情性之正"(胡氏)的体现。《中庸》云"发而皆中节",此恸正是"当其可"(《四书解义》)的情感表达。伊藤仁斋谓"宜哀而哀",恰说明圣人情感非压抑亦非放纵,而是随顺天理之自然。

二、师友伦常之深义
程石泉"痛惜回之死"的解读,须结合前章"天丧予"观之。颜渊"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上》),乃道统所系,其殁非独师徒私谊之痛,实关文化命脉之绝续。孔子"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之反问,既肯定颜渊"三月不违仁"(《雍也》)的德行,亦暗含"道之将废"(《宪问》)的忧患。

三、情礼相济之示范
《论语稽》"有为而为"四字尤堪玩味。孔子之哭,既是真情流露,亦为礼制垂范。《礼记·檀弓》载"弁经葛而葬",可见丧礼本乎人情而节之以礼。孔子"有恸乎"的自问,恰展现"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的修养工夫,与后世"灭情""纵情"两失形成鲜明对照。

要之,此章非徒记哀情,实为展演"仁者爱人"的实践形态。在人工智能渐欲模拟人类情感的今日,圣贤这种根于仁德、合于天理的情感表达方式,尤具启示意义。学者当由此体会"克己复礼"(《颜渊》)的深层意蕴,方不负先儒谆谆注疏之苦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